当前位置:首页 > 茶百科 > 普洱茶的历史简介(普洱熟茶的来历与传说)

普洱茶的历史简介(普洱熟茶的来历与传说)

广东开创了现代普洱茶的历史。

现在说起普洱茶,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云南,而广东人与普洱茶的关系却鲜为人知。

从1957年第一块广东普洱茶饼诞生至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茶人去世,广东最早发展普洱熟茶技术的历史日益湮没在时间的深处。越来越少的人知道广东茶人创造的现代普洱茶的历史。

2005、2006年,普洱茶市场火爆,各种关于普洱茶的信息突然多了起来,其中一些引起了80岁茶人张成的注意。比如提到普洱茶,当时只知道云南。当时国内市场对芳村茶叶市场也有误解,说芳村茶叶市场有很多假冒伪劣商品。

张成曾是上世纪5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普洱茶研究技术三人组的成员。他投身茶叶工作56年,见证了广东普洱茶从诞生到发展的全过程。由于技术组另外两名成员和更多老茶友的去世,张成觉得还原历史、填补历史空白的担子落在了自己身上。

张成找到了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在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质量检查员的前同事桂朴方,他们决定一起写一本关于广东普洱茶的书。

“张老觉得自己得争取广东人。他亲身经历了广东普洱茶的历史。他断断续续看到资料,觉得很多东西被误解了,后人不知道,所以觉得自己有历史责任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当时张老哮喘严重。他在家的时候,经常给我发短信。有时候他晚上想起来会发一段,第二天我会把他发的内容输入电脑。“回忆起当时写书的情况,桂朴方还是很感动老人的精神。

2006年,《广东普洱》由张诚口述,桂朴方编译出版。这本只有49页的薄薄的小册子,填补了现代普洱茶史上的一项空白。张成去世后的今天,桂朴方拿着这本书,接受了信息时报的专访。

据张成介绍,传统原料普洱茶已有3000年历史,但只能做原料,不宜直接饮用。而广东的现代普洱茶只有百年历史,其创立可谓是一个错误的开始。

广东普洱茶始创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前身是产于云南普洱的大叶晒青绿茶。最初云南没有熟茶的概念。广州十三行是中国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来自云南的生茶和散茶被运往广州。当时从云南到广州,交通极其不便,茶叶靠骡马运,少则三两个月,多则半年。经过长途跋涉,日晒雨淋,加上温度和湿度的共同作用,茶叶到了广州后往往已经不同程度的陈化变质,但生茶的刺激性和涩味却发生了变化。这种茶叶投放市场后,很受消费者欢迎,引起了茶商的兴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港澳茶商关系密切。广州的茶商在港澳开了分店和分号,港澳的茶商也在广州开了分店和分号,一般是家族经营。当时在港澳销售的普洱茶是在广州和珠三角加工供应的。后来这条线被切断后,港澳茶商收购绿茶原料,就地加工。而港澳地区由于场地有限,劳动力昂贵,无法量产。

1953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成立。当时在计划经济时代,茶叶是统购统销的商品,只有广东、福建、上海有出口权。

普洱茶的历史简介,普洱熟茶的来历与传说

“加工普洱茶涉及水温、湿度、温度,关键工序是渥堆发酵。广州湿热,通风最重要。堆到40-50摄氏度时,必须摊开,否则茶叶会被烧坏。那时候车间还不够。1957年春,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发酵的一批普洱茶急需摊晒。由于漏雨和潮湿,最初准备的场地无法使用。趁着首届中国出口商品春交会闭幕的间隙,这批茶叶被运到了当时的中苏友谊大厦。茶叶下面铺上竹席,用大功率风扇吹干。”桂芳转述了老人的记忆。

经过两年的努力,这项技术大大缩短了传统普洱茶的陈化过程,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创新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59年广东第一款普洱茶问世,老程一直保存着它。

加工后的普洱茶汤色红亮,香气独特,滋味醇厚甘甜,特别适合港澳、东南亚、日本等市场的消费者,很受欢迎。提供了当年的部分出口数据。普洱茶实际出口始于1957年,1983年跃居各类出口茶之首。

除了出口,广东普洱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也受到当地消费者的欢迎。广州老一辈人认为,广东气候湿热,普洱茶因具有后加工发酵、茶质温和、适合广东人尤其是老年人体质的特点,被称为“寿星茶”、“伯贡茶”。

桂朴方于1977年加入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担任品评员。现在她是广州于颖茶业公司的高级茶评家,从未离开过茶业。在她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黄金时代。

广东普洱茶加工周期长,从润叶、堆发酵到后发酵,一般需要一个多月到两个月。当时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有两家茶厂。第一家茶厂位于叶公大道,主要加工和出口红茶和绿茶。第二家茶厂位于东晓海印市场附近,这是第二家专门从事普洱茶加工、筛选、成型和调配的茶厂。

“80年代是广东普洱茶的高潮。当时我们省公司下面的各个子公司,比如肇庆,四会,都在各个县市做普洱茶,特别是肇庆,做送水茶非常好,因为送水茶需要一个地方,他们那里有防空洞。工厂的存储空间不够,东晓公园下面的人防工程被用作存储茶叶的仓库。当时我在做质检。我常常不得不离开工厂,跑到防空洞,看到成堆的茶叶。防空洞里阴沉沉的,但是湿度不够的时候,我们还得用麻袋盖着,还要喷水。”桂芳回忆道。

广东普洱茶的早期原料来自云南。50年代研制成功后,70年代,包括昆明茶厂在内的几家云南茶厂派专人到广东取经,把技术带回云南,后来又用现代化设备升级改造。在80年代,广东的技术并不容易传播。

桂朴方分析,广东普洱茶的工艺在后期不再传承,主要有几个原因。

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普洱茶都是广东独家经营。后来由于市场发展,原料从广东、广西、云南扩展到海南、四川、越南。1974年外贸体制改革,出口权下放到各省,更多的省份出口普洱茶。80年代以后,茶叶市场全面开放。当时一些产茶大省出于自身考虑,停止茶叶外流,影响了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来源。因为商业的需要,广东也开始对自己的普洱茶加工工艺有了保护意识。

普洱茶木耳发酵会滋生一种螨虫,杀螨剂的技术是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与中山大学生物系合作研发的。当时普洱茶的全过程,包括杀螨剂,都属于广东的专利,不方便公开。

另一个原因与出口有关。普洱茶的这种菌类发酵属于有益菌,但是因为茶叶是可以食用的,所以有些国家首先要求几个理化指标。“按照正常的程序,普洱茶的理化指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出口国家,我们还是会采用不同的工艺。”桂朴方解释道。

1984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普洱茶加工会议,收集了普洱茶的加工原理、操作规程、茶机制造、仓储、生化研究、病虫害防治、螨虫防治等12篇论文。这是自有商品普洱茶以来的第一个文件。由于当年的客观条件,一直没有出版。

桂朴方在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工作期间,从未读过这套文献。直到2006年,当她写下《广东普洱》时,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特种茶叶出口部原科长徐福祥才将这套文献交给她保管。现在她把它们保存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