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叶行业发展报告5000字(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茶叶行业发展报告5000字(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茶叶发展报告会在杭州举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会长王延才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茶叶消费市场规模巨大,但仍存在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建设滞后、消费环境等问题。为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行业自律,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健全绿色通道,为茶叶生产企业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四是强化监管执法,确保市场秩序稳定。

一、中国茶叶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

优质答案1:

全球茶叶产销量齐升,中国茶叶市场供应增加较快,绿茶、乌龙茶占主要地位

茶/茶饮品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茶叶行业的上游为茶叶种植,上游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茶叶产品原材料的供应数量与品质;下游是终端消费者与茶叶深加工行业。

近年来,全球茶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其中,亚太地区的绿茶消费增长强劲,而北美、西欧的红茶市场也已发展成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的茶叶消费量约为544万吨,2015-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3%,预计2018年消费量为567万吨,到2020年全球茶叶消费量将超600万吨。

同时,全球茶叶产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产量共557万吨,2015-2017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5%。预计2018年全球茶叶产量为576万吨,到2020年产量将超600万吨。

在国内市场,由于茶园面积稳中增长,湖北、贵州、陕西、江西等省在2017年种植面积分别增加23.6万亩、21.5万亩、19.3万亩、15万亩,茶叶产量在2017年达到258万吨。消费量方面,2017年中国茶叶消费量约为193万吨,消费量稳步增长。2013-2017年,国内茶叶产量、消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6%、6.0%,预计2018年中国茶叶产量、消费量将分别在277.6、204.5万吨左右。

目前,茶叶市场中绿茶、乌龙茶占据主要份额,2017年二者比重分别为61%、13%;但近年的产量比重在下降。同时,普洱茶、红茶、白茶等其他茶叶份额逐渐提升,红茶、黑茶、白茶、黄茶等茶类占26%。市场上的柑普茶、柑红茶、花草茶等特色产品及超微茶粉、抹茶、茶饮料、茶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也在增加。

茶叶产业提档升级,多元化、品牌内涵、健康消费成趋势

前瞻认为,当前国内茶叶市场已经出现了如下趋势。

茶叶是重要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差距明显,影响了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消费习惯来看,随着消费群体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将成为茶叶市场的新趋势。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以及对茶文化的推广,使茶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主要消费人群也从中老年男性为主向各类人群扩散。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由此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模式。

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与品牌内涵。

目前我国茶叶行业企业数量多而分散,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作坊式小企业较多,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安全日益重视,己经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茶叶。

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头角。

未来几年,茶行业“品类强,品牌弱”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同质化和简单粗放的品牌建设思维。在对消费者的调研中,“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首要关注因素,消费者对于知名茶企的品牌溢价接受度远远超过想象。另一方面,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将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从“+互联网”、“+旅游”、“众商模式”、“私人订制”等新的业务模式和跨界融合不断出现。

健康主题的消费需求日趋强烈。

饮茶是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提高生活品质的习惯,符合现阶段消费者对健康和高生活品质的诉求。饮茶人群的增长带动着茶叶市场规模扩张,促使茶业企业扩大生产,使一些品牌认可度高的茶叶企业脱颖而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茶类似的健康类食品,必然将进入千家万户;在食品安全丑闻不断爆出的今天,一些中高端人群更加需要健康的食品和绿色的食品。

——以上数据和分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茶叶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优质答案2:

中国茶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茶叶种植行业,中游是茶叶加工行业,下游主要是茶叶流通消费领域。

茶叶种植为茶叶加工提供最基础的原材料供应。中国的茶叶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为主,生产组织形式以(茶场、市场、公司)+农户为主;区域分布明显,新型茶区,尤其是绿茶快速发展;茶叶产业技术水平与先进产茶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为茶树良种普及率低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

茶叶加工属于茶行业产业链中间环节,对上游和下游的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上下游的发展对茶叶加工行业也有较大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加工工艺,茶产品结构也朝优质、有机、特色、质优价廉方向发展。我国的茶叶加工行业仍然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等弊端。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茶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流通销费环节是指产品(服务)由生产者到终端消费者的一系列过程,主要包含流通和消费两部分。其中,茶叶流通主要是通过贸易市场、批发市场、经销商等各种批发渠道进入茶庄、专卖店、茶馆以及商场专柜等零售商;近年来,茶加工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在批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直销渠道,不仅降低了流通环节的费用,还有利于在消费者当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而在消费领域,根据消费习惯的不同,茶叶的消费主要可分为家庭消费、服务性消费、团体消费、礼品消费、休闲消费以及收藏消费等。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中国茶叶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茶叶产业在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双重挑战下,依然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各项经济指标均持续稳步增长。2015年,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面积扩增至4,31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387万亩,投产率达78.5%;茶叶总产量增加至227.8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519.2亿元;茶叶内销量预计达到172万吨,销售额约为1,580亿元;茶叶出口量继续保持在30万吨左右,出口金额上涨至12亿美元,出口单价超过4000美元/吨。产业布局渐趋合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意识不断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结构重组步伐加快,为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谋求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新空间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2016年中国茶业经济形势简报》,2016年,全国总面积接近4,400万亩,采摘面积3,637万亩;茶叶总产量约为243万吨,农业产值达到1,680亿元;茶叶内销量约为182万吨,销售额约为2,002亿元;茶叶出口总量32.9万吨,出口金额14.8亿美元,出口均价4,490美元/吨。

中国茶叶已经连续十年增产增收,茶园总面积和可采摘茶叶面积连年扩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位居世界茶叶市场消费持续向好。我国的茶叶生产正在由依赖面积扩张的粗放发展向提高茶叶品质和综合利用率的集约发展转变。

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品牌影响力和集中度均十分低,前四大品牌企业各自市场份额均不超过5%,相比于台湾、英国等地存在巨大差异,造成国内企业竞争力低下。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从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统计和市场主体发展数据综合分析,截至2015年底,我国登记注册并实际运转的茶叶企业共有53,976家,与2014年的数量大体持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占3%,其余97%均为中小型企业。茶叶行业企业数量多而分散,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作坊式小企业较多,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

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目前总体仍呈现出“小散弱”的格局,品牌是“软肋”、市场是“瓶颈”,企业规模有限、综合实力偏弱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经济效益与规模基础不相符,2015年我国茶园平均亩产为67.3kg/亩,较2010年平均亩产水平仅增长1.8%,较78.9kg/亩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有规模优势做不大,有品质优势做不强,产业效益不均衡、标准化程度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有限是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

A、茶叶生产资源消耗度高,“绿色茶叶”仍存距离。

B、生产方式制约,资源利用率偏低。

C、产业延伸有限,结构单一。

D、经营方式落后,社会化生产融入不足。

E、科技贡献力有限,标准体系仍待完善。

F、国内市场产销脱节,结构性过剩显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国内消费者已经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茶叶,同时品牌茶叶又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快速占领市场,未来品牌茶叶市场份额将会继续提升,茶叶品牌化是未来发展趋势,有望催生大型龙头企业。

(1)政府发挥导向作用促进茶叶产业提档升级

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差距明显,影响了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茶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2016年10月,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意见》强调到2020年的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为提高茶叶质量效益、提高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新世纪以来首次明确提到“茶”,强调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出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茶叶等产业提档升级。

(2)、茶叶消费多元化成产业发展新趋势

自2016年起,自饮茶展现出新的增长潜力,开始回归日常饮品的属性,2017年,茶行业市场将继续这一趋势。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人均茶叶消费量复合增长率达到11.1%。消费升级和人口红利的双重叠加,营造出更好的产业成长氛围。“国八条”发布以来,茶叶的产品结构也在逐步的调整,高端茶市场预冷,整体行业的利润率自2013年以来出现回落。行业利润的回落预示着茶叶的消费也渐渐回归饮品的基本属性。

从消费习惯来看,2017年消费群体将进一步细分,多元化的消费观念成为茶叶消费的新趋势。茶叶天然、健康的特点以及对茶文化的推广,茶叶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主要消费人群也从中老年男性为主向各类人群扩散。不同类别的消费者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茶叶消费从最初的“礼品”、“自饮”不断的延伸和细化,由此衍生出多元化的新需求、新模式。创新产品和新的茶叶衍生品的发展,将进一步满足不断分化的消费需求。

(3)更加注重品牌建设与品牌内涵发展

目前我国茶叶行业企业数量多而分散,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作坊式小企业较多,达到一定规模并拥有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的品牌企业较少。随着国内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对茶叶的品质、安全日益重视,己经由购买非品牌茶叶逐步转向购买品牌茶叶。

品牌内涵变得更加重要,符合消费者感知且独具特色的品牌将崭露头角。未来几年,茶行业“品类强,品牌弱”的局面还会长期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度同质化和简单粗放的品牌建设思维。在对消费者的调研中,“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购茶叶时的首要关注因素。消费者对于知名茶企的品牌溢价接受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另一方面,新的业务模式以及跨界融合,将为茶企带来更多的机会。从“+互联网”、“+旅游”、“众商模式”、“私人订制”等新的业务模式和跨界融合不断出现。

茶叶行业发展报告5000字,茶叶市场调研报告

饮茶是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可提高生活品质的习惯,符合现阶段消费者对健康和高生活品质的诉求。饮茶人群的增长带动着茶叶市场规模扩张,促使茶业企业扩大生产,使一些品牌认可度高的茶叶企业脱颖而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茶类似的健康类食品,必然将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在食品安全丑闻不断出现的今天,一些中高端人群,需要健康的食品和绿色的食品。

烘焙茶叶即是视茶叶的水分`果胶质、重量,透过烘焙器具的风、火、时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并掌控酶促反应到所需要的涩、香、味。

烘焙之主要目的,在于酦酵已达到所欲程度时,用高温毁灭酵素,并除去水分,以停止酦酵之进行:同时,叶中物质,因受熟而起变化,遂发出干茶所特有之麦芽的气味。

未经烘焙与烘干后之酦酵叶;泡出之茶汤有明显之差别,前者青而生,后者变为成熟,故烘焙时茶叶中必发生某种化学变化,此种变化为成茶所必需。是以烘焙可作为由萎凋至成茶所生变化之进一步发展,不只水分之减少已也。就此而论,适当的烘焙情况为制造良茶之要件,故茶叶所受之实际温度殊为重要。烘焙虽能发生某种变化,但亦能使其停止,以免酦酵过度,故所用之温度务须尽速升至停止酦酵所需之温度,否则,茶叶在烘焙时将发生极速之酦酵。

烘焙前要对茶的整体结构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判别与评定能力,透过识茶的步骤,对茶的主体结构的认知将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规划能力。

水分:在鲜叶上,水分占有75%左右的比重,在茶的烘焙上,其从鲜叶排出的方法是以渗透蒸腾的输送方式为之,先后次序为先叶肉、再叶脉、柄、茎。

酶:酶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青味:主要源自制程中萎凋不当所致不足或不均都会产菁味。

苦味:在半发酵茶中苦味是无可避免会存在的,只是程度与性质的不同。

涩味:涩为在半发酵茶的范围里与青、苦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与性质上的差异而已。

闷味:此味与先天无关,纯为制程上的疏忽与不当所致。

陈杂味:形成原因以储存不当为最,如储容器破损;空间的温、湿度过高;环境汙染;受到阳光照射等。

烘焙时叶中所发生之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述之如下:

1.水分之蒸发主要的变化为水分之丧失。含水量多之叶,焙烘时须蒸发之水分亦多。

2.叶片大小之变化:烘焙时亦能减少叶片之大小。据试验结果,由一装有6号筛眼之解块机筛出之幼叶,烘焙后能通过10号筛眼。叶片之大小,约缩小一半。

3.色之变化:成茶之呈黑色,乃因叶片外部的干茶汁薄膜之积聚所致。此薄膜之化学性质,俟后讨论。有些叶片其薄膜不厚,故不能形成不透明之黑色遮盖物。此种叶片大抵为毛峰或第一叶,而烘干后之色由银灰至黑,视积聚于叶表面之薄膜而定。

1.化学变化说:关于烘焙时之化学变化,甚少正确的报告。已发表之理论大抵系以茶叶烘焙前所存之物质为根据。

通常以为香气之损失系由于芳香油之挥发,萧氏谓茶之香气,一部分系由于游离的香质,但大部分与固定的香质有关。此固定的香质为茶素氧单宁盐中单宁之属性。游离香质之量较固定的为少,故前者之影响还较后者为少。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曾比较未烘茶叶与烘干茶叶侵出之茶汤,证明前者之茶汤,表面上有稀薄之油层,而后者之茶汤,无此油层。此虽确实,但此油层即茶素氧单宁盐,并非芳香油。

吟罗氏谓烘焙时,叶中蛋白质悉被凝结,并谓糖与煳精,可能起胶化作用,但此说缺乏试验证明。

箫氏之化学研究已证明蛋白质在茶之制造中并非重要,且指出烘焙时发生之胶化作用,半由于加热对单宁核附属之侧链部份所发生之某种变化之影响,半由于果胶物及其可能产生的分解物之作用。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谓干茶所特有之味与香,乃由于胶化作用,与糖在锅中受热相似。受影响之物质,在酦酵叶中发出「青」味,烘焙后,即消失净尽。

烘焙时除香气减少外,至于烘焙与香气之关系,似尚无证明。「青」味之消失,乃因酦酵叶中之绿色物质受热影响,由茶分离出来之绿色物质之溶解度受热处理时易起变化。

关于烘焙时发出之其它变化,甚少化学证明,南宁加氏发现烘茶时排出之气体,含有少量甲醇及丙酮。箫氏指出,果胶物分解之结果,甲醇及丙酮便被俳去。南宁加氏并发现烘焙时,单宁酸干能增加,但因彼所得之结果,系用有机溶剂提浸,而非用化笔鉴定与分析,故不能证实此种物质究为何物。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谓烘焙时茶素损失,但温度减低,则茶素损失量亦随之减低。茶叶长时间置于高温度中,则茶汤味薄而浸出物亦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茶素氧单宁盐受热之影响,因此物之溶解度,视所受之温度而异,果胶物亦有同样现象。

萧氏及钟司氏谓烘焙初期,酦酵仍可进行,并谓幼叶侵出物之百分数由44%增至48.8%,烘焙完毕后,减至47%,而粗叶浸出物之百分数由43%减至41%,由此可证明,烘焙时可溶物之浸出量并无显着差异,但长时间过度烘焙,则浸出量当有显着差异也。

2.酵素之抑制说:此说认为酵素之变为不活性,系因受烘焙时温度之影响,有两种事实足以支持,此说:一为所有酵素均易受热之影响,用100F或以下之温度,烘焙之茶不易保存。一为包装之茶含有6%之水分时,仍可进行缓慢变化,即称为后酦酵,此种后酦酵与酵素作用有关,日晒法之温度不高,亦可停止酦酵,但制成之茶不易保存。

总上所述,烘焙时,酦酵之停止,与下列三种原因有关:

(1)水分之减少。(2)酵素受热之影响。(3)热对反应物质之作用。

优质答案1:

碧螺春是一种驰名中外的绿茶,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是茶中珍品。传说在清康熙皇帝南巡苏州时赐名为“碧螺春”,因产于江苏吴县的洞庭山区,故又称“洞庭碧螺春”。精品碧螺春的外形具有茸毛多、丝条紧实、形态像蜜蜂腿,茶味清香、口感醇厚,品质清新自然,滋味鲜爽宜人,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产于河南信阳大别山。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外姓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

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唐代,属绿茶,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而得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西湖龙井茶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香味清新,味道鲜爽甘醇。

君山银针始于唐代,历史悠久,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清朝时被列为“贡茶”。属绿茶,全由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淡黄色毫毛,色泽鲜亮嫩绿,形细如针,且长短大小均匀。冲泡时最好用山泉水,方显滋味。

属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好的毛峰颜色接近于嫩黄绿色,有人也形容象牙色。一芽一叶初展的毛峰口感最佳,同时汤色清黄,入口有着明显的清香冷韵,兰花香毋庸置疑是毛峰最大的特点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闽北有“秀甲东南”之称的武夷山一带,其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属乌龙茶,武夷岩茶兼具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乌龙茶中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地林木较多,气候温暖湿润,土层深厚,雨量充沛,多雾,很适宜于茶树生长。祁门红茶色泽乌润,富有光泽,汤色红艳,滋味醇厚,香气馥郁。属茶中精品。

都匀毛尖产于贵州省都匀市,是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茶外形卷曲似螺形,白毫特多,色泽绿润,汤色绿中透黄,香气清鲜,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属于青茶类,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铁观音外形肥硕、重实、色泽清绿,干茶(茶米)香气清纯的,香气清高,馥郁悠长,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醇而带爽,厚而不涩。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属绿茶,清为朝廷贡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主产地是金寨县,茶叶外形平展,茶芽肥壮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醇,回味甘美,汤色清澈晶亮,叶底嫩绿。

优质答案2: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所以中国的“十大名茶”在过去也有多种说法: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1959年中国“十大名茶”评比会将西湖龙井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1999年《解放日报》将江苏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毛峰、六安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铁观音、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云雾茶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将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信阳毛尖、西湖龙井、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安徽瓜片、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2002年《香港文汇报》将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