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叶和红豆可以在一起吃吗(怎样撒盐茶米豆驱邪)

茶叶和红豆可以在一起吃吗(怎样撒盐茶米豆驱邪)

烧木炭,最好是檀木或桃木、荔枝木、柳木!还得在盆内放上三钱红豆、三钱朱砂!必须用火柴点燃!或使用引火木!

禁止使用打火机或用其他助燃物质!

红豆和木炭发出香气可驱除霉气、寓意红红火火,朱砂可驱邪,防止野鬼跟进家中!我们这出远门回家的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跨火盆、接着就是用柚子叶洗澡!结婚时也得跨火盆!

对了必须用铜盆或铁盆啊!禁用铝盆!

“五红”:苋菜、烤鸭、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就可以避暑辟邪,生活就可以红红火火,幸福安康。

“五白”。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据说“五白”是为了搭配“五黄”,可清热降火,健脾胃。

五黑有黑木耳、黑豆、黑米、黑芝麻、黑荞麦,五行中黑色属肾,肾又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肾主骨、其华在发,所以常吃五黑粥有强身保健的作用,还能降低胆固醇、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缓解便秘的症状。

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向来说法不一。不少人把它当作纪念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说,这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据文献记载,以及历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船只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众说纷纭,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习俗有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包、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呢,如果按照地域分的话,大致有南,北之分。就是包粽子的叶子的种类,也有南,北之分。一:粽子的南北之分: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没有竹叶的清香。而北方人呢,就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一两公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就口味而言,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二:粽子的种类:1.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也有人蘸白糖来吃。2.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3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后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后,只见黄澄澄的黏黍中嵌着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曰“黄金裹玛瑙”。3.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为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后,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4.瑶族做粽子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250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5.畲族粽子,民间称牯角。用箬叶将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龙草捆扎,十个一串,有的人家还要在包粽子时加菜、肉、红枣等做馅。煮粽常用灰碱水,粽子煮好后,色黄气香,可存放半月。6.傣族过端午也吃粽子,还要过“粽子节”。据说“粽子节”是为了纪念一对因婚姻遭父母反对而殉情的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凡未婚的傣家小伙子都要拿粽子包,与姑娘们相会在大龙潭的芒果树下,男女围成圈,姑娘唱起情歌,小伙子吹叶子伴奏。然后小伙子把粽包送给中意的姑娘。7.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三:外国的粽子种类:1.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2.缅甸的粽子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扑鼻,令人陶醉。3.柬埔寨的粽子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4.泰国的粽子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5.日本的粽子在日本,人们包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其粽子的形状也与中国的不同,他们习惯于包锤形粽子。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6.朝鲜的粽子朝鲜的粽子被称为“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吃时味道可口。7.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风味与中国浙江一带的粽子不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8.印度尼西亚的粽子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常用鲜肉末加香菇、葱做粽馅。吃时香滑可口,多吃不腻。9.哥斯达黎加的粽子哥斯达黎加的粽子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带粘性的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芭蕉叶包成扁方形。10.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达玛尔”。主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11.秘鲁的粽子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12.委内瑞拉的粽子每逢圣诞来临,委内瑞拉家家户户包裹粽子,这已成了应节一景,届时,连平日卖点心的店铺也堆满了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加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重约半公斤,焙干蕉叶,粽子即熟,剥开粽子,清香四溢。吃粽庆节,别有一番情趣。

新房入住时,要讨个吉利,那就是温居,也叫温锅,也叫稳居。

1.要让家里的长辈去新家住上一周左右,压压床。

3.准备好鞭炮,面、米、红包,还有10个新碗,10个新盘,10双新筷子,买上生菜,蒜,红豆,油,盐,酱油,汤圆,全是吉利的东西

新房入住当天应该做的工作:

3.在新房入住当天,大摆酒席,请上亲朋好友,庆祝乔迁之喜。

4.搬进新家的时候,主人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米,面,红包,第一个跨进家门,然后从大到小,手里拿一点事先准备好的东西,再后面就是亲戚朋友。

5.把汤圆煮熟了分给大家吃,寓意团团圆圆,甜甜美美。

6.入住新家三天都要亮着灯。

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

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红豆,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的相思红豆,粒形特大,直径8--9毫米,一市斤1700粒。这种真正的相思红豆,大自然赋于它一种特质:质坚如钻、色艳如血、形似跳动的心脏,红而发亮,不蛀不腐,色泽晶莹而永不褪色。其外形及纹路,皆为“心”字形。真的是大心套小心,心心相印。

传说是心有相思之苦的人,落泪树下,难以化解,最终凝结而成。在民间,相思红豆和玉一样,是有灵性的开运吉祥神物:定情时,送一串许过愿的相思豆,会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新娘会在手腕或颈上佩带鲜红的相思豆所串成的手环或项链,以象征男女双方心连心白头到老;结婚后,在夫妻枕下各放六颗许过愿的相思豆,可保夫妻同心,百年好合。目前,相思红豆饰品风靡南国,时尚女性以佩带红豆精美饰品为荣,男女恋人纷纷为对方选择相思红豆饰品表达心中的爱意。

三豆粥顾名思义就是用三种豆子熬煮的粥,分别是;绿豆、红豆、黑豆,红豆也可以换成赤小豆,祛湿效果更佳。

绿豆、黑豆、红小豆、大米分别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2小时。

锅置火上,放入绿豆、黑豆、红小豆、大米和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至豆烂粥熟,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由来已久。《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民间的冬至节俗,又要比官方礼仪丰富得多。东汉时,天、地、君、亲、师,都是冬至的供贺对象(《四民月令》)。南北朝时,民间又有了于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荆楚岁时记》)。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延续至今,百姓在这一天要向已逝长辈等尊长祭拜。【冬至扫墓有哪些礼仪讲究呢?】一是衣着朴素,女性不必涂脂抹粉,家人带上香烛以及供品,不可在墓前杀生,现在时尚作兴奉上鲜花,可选菊花之类(可把花瓣剥散洒在坟碑前,因为有小贩会瞄准你走后立即拿走鲜花又去贩卖)。二是上坟地后,先着手清扫墓地周围杂草,尤其要注意观察坟头上有无杂树,如果有树就要拔掉;再观察墓前有无杂土堵住小明堂,以及排水沟是否堵塞。三是观察墓架以墓碑是否有塌陷以及破裂,发现异常情况就要及时请风水师前来指导采取措施弥补。四是把供品奉上,点燃香烛和焚烧纸钱(注意防火)。一般要率家人向先人三鞠躬后读祭文,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缅怀之情。五是离开之前点燃鞭炮(公墓区也可在指定地点点燃鞭炮,切记防火)。六是全家人可扫墓后聚餐,以素食为主,延续吃馄饨、饺子、吃汤圆、吃红豆稀饭等习俗。

 从“腊八”到腊月二十四日前,为过年的先期准备。农家开始做酒,店家开始进年货(特别是香烛纸马等祭祀用品)以备旺市供应。手工业者则瞄准市场加工春节所需物品,如香炉、烛台、烀漏儿、碗架、锅圈以及小孩玩具等。

普通百姓要添制或定做新衣新帽之类也须及早准备。市面上渐渐热闹起来。为防火、防盗,集镇上夜间开始有人“打更”,过年的气氛一天浓似一天。

腊月二十四开始“掸尘”。即将庭院内外、家具用具全面清扫洗刷干净。掸去屋顶墙角的蜘蛛网、吊吊灰。铜锡制的香炉、烛台也用香灰擦得锃亮。室内窗明几净,家居焕然一新。从二十四到除夕夜的清扫卫生工作要做到“四四(事事)如意”,即掸尘、换衣、理发、洗澡4件事。

“掸尘”过后,便正式“忙年”。农家开始宰杀猪羊鸡鸭、起沟捕鱼,蒸馒头、倒年糕、做酒。市镇人家也开始准备过年的菜肴。无论城乡贫富,几乎家家都要炒“福菜”。也有的煮鱼冻豆,为小孩炒花生、蚕豆,爆米花,炒炒米以及做花生炒米糖等等。

旧俗商店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息业。年底前人们都要把节日期间各类物品采购齐全,俗谓“办年货”。首先是敬神祭祖用的香烛纸马之类,名曰“请大发”,然后是门神、对联、喜笺、鞭炮以及米、面、油、盐、酱、醋、烟、酒、糖等。过年是茶食的旺销季节。不少人都想用较少的钱购得尽可能多的花色茶点。茶食店家为适应群众需要,将各种花色茶食组合包装,质量高的组合叫“上杂”,一般的叫“中杂”,价廉物美,加上一种元宝形的竹篓包装,人见人爱。

从腊月二十四起,商店开始结帐、收债,直收到除夕午夜。亲朋好友之间也开始互相馈赠礼品,无非是鱼肉糕馒烟酒之类,名曰“送年礼”。毛脚女婿则必送礼给岳父、岳母,且礼物多有考究。主要是酒、糖、鱼、肉,其余则取其吉利,酌情添加,而收礼者亦有回赠。

农家把蒸年糕称之为倒糕。蒸糕有糕模,糕模为正方形,内中又分若干长方形小格,底板上刻有凹陷的字,一般为“福、禄、寿、喜、财”以及“状元及第”、“五子登科”之类。这糕模乡间少有农家自备,大多为蒸糕师傅为农户倒糕时带去的。市镇居民则自带米粉到蒸糕店加工。蒸糕师傅首先取一点食用“洋红”(一种红色添加剂)拌上米粉屑,撒在糕模的凹槽内,然后在每个字模上面套上相等大的框格,倒入米屑,直至框格填满为止。再用一根细木条将其刮平盖上盖,就可移到锅上蒸了。几块糕模叠放在蒸锅上,锅中热水沸腾,待蒸气升至最上格,俗称圆了气。略等片刻便可落甑了。此时在案板上摊一块大湿布,将糕倒扣在湿布上,“倒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一块块小长方形的黏糕上面都凸现着红字,四边有红框框。待热气出尽,就手沾冷水,将两块糕无字的一面合在一起,就是一联糕。此糕又称磕粉花糕、磕箱糕。

还有一种甑子糕,是本县曹埠、新店一带农家过年常蒸的一种糕。长长方方的,两端嵌有两道红纹杠杠,极像昔日农户家织的本布手巾,故又名“手巾糕”。掘东地区农户常蒸一种甑糕,糕体很大,约长40厘米,横截面也有15厘米见方,重约2公斤。蒸一条糕,能吃好多时候。

腊月初,农家就着手把小麦磨成面粉。到腊月下旬,自选一个日子起馒头酵,即把准备好的酵水拌到面粉中去。这酵一定要起好。乡村有句俗话:要吃好馒头,多揣几拳头。意思是说起酵时一定要捏紧拳头用力拌揉,有的干脆用脚踩踹,以使面酵发得好,蒸出馒头圆浑,筋韧好吃。冬日天气冷,起好的酵面要放在澡盆或缸坛内,上面加棉衣、被絮焐好。到了这天晚上面酵“长”了上来,就可蒸馒头了。民间习俗认为,蒸馒头最忌的就是来人。一来人蒸出的馒头就不那么圆浑松爽了,甚至结实夹生。所以在乡间,知道谁家在蒸馒头,一般人是不到这户人家去的。如实在非去不可,也只站在场边喊一声主人,从不进屋。乡村人家蒸馒头也有左邻右舍合在一起蒸的。前一天,大家把面粉称好带来,在一户宽敞人家起酵。到蒸馍时,带来烧锅柴草。妇女们捏面酵,做馒头。若蒸带馅的包心馒头,就自带拌好的馅来。每一户的馒头落笼,都要拿出几个让大家品尝,看谁家蒸出的馒头松爽好吃。

乡村人家蒸馒头大多是向别人家借的蒸笼,十几户人家中只要有一户有蒸笼就可周转了。到了腊月,备有蒸笼的农户就早早地把闲搁了一年的蒸笼洗刷干净,准备邻居们借用。笼主根据各户的预约排好时间表,一直蒸到腊月二十八九日。每户人家归还蒸笼时都不忘放满一屉笼的馒头,以表谢意。

所谓“纸马”是旧时的一种祭祀用品,即用木刻版印在纸上的菩萨像,亦称菩萨纸。过去遍布掘港老街的“纸马店”,也是当地商业的一大特色。每年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到“纸马店”请年货,又称“请大发”。农村大户人家,腊月初就专程上街请年货。而镇上的商户一般在腊月二十四日前“请大发”。一些老字号“纸马店”都有相对稳定的老主顾。这些店铺对主顾客户有一份明细清单,有针对性地及早准备,而且还根据需要主动为其配全相应的香烛祭品。

请大发时,农村大户一般由两个人上街,请好后两人正好抬回家。中午纸马店还要请吃一顿丰盛的午饭。镇上大都是晚上打着灯笼请回家的。有的人家用笆斗抱回家,还有的人家用竹箩抬回家。所请的“纸马”有3种规格:油光纸做的为“上表”,六五边纸做的为“洋表”,最好的一种叫“描金龙表”,下边用“上额”做为脚子装好,供在圣柜上,甚为壮观。也有一种简易的只有二分之一大小,下边不用“上额”,而是用一点纸衬,这是普通百姓家所请经济型的“纸马”。

请纸马的数量、品种因人而异。平时也有一些行业的祀神诞辰,则是各请所需。如正月初五“赵公元帅”生日,请财神;五月十三请“关帝”;五月十八请“都天”;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请观音;六月二十四请雷神等等。平时对号入座请“纸马”,同样大香大烛供奉,鞭炮齐鸣祈祷神灵保佑,消灾降福。除了“纸马”,还要配齐供神的香、烛、元宝、黄元等祭品。晚上请到家门口,先要把标有堂名的灯笼挂在堂屋门口。然后把所请的大发放在圣柜(摆有祖先牌位、佛龛的橱柜)当中。

到除夕晚上首先挂好祖先的遗容,称为“挂容”(祖先的遗容由长房长孙沿袭保管)。同时按规矩摆好“纸马”,“家堂”必须供在正当中,其它按序摆放。再供上枣儿、柿饼、红糕、圣馒,点上大香大烛,燃放鞭炮,顶礼膜拜。第一次祭祀全家族都要按辈份参拜。如果本家族有人在外生活,即便交通紧张,也要在春节前赶回老家,合家团聚,“慎终追远”。“挂容”后的祭祀,还要由长者细说家史。这不同于“清明”、“七月半”烧经的祭祀,而是一年之中的最隆重的“祭祖”仪式。

一般的人家供奉纸马到正月十八(小落灯),即谢神。其时,先把祖先的遗容拿下来交由长房长孙保存好,然后把供在圣柜上的全部“纸马”放在天井当中火盆内,用柏树枝儿和黄表送其升天(焚化)。也有的人家到二月初二大落灯之日才谢神送纸马。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春联。旧时农村老百姓往往请识字的人现写春联。小镇时近年关,则常有私塾先生当街摆一小条桌,纸张笔砚置于案上,身后用细绳悬挂通用型的各式春联与福字供人自选,更多的则按买家要求当场代写春联。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贴春联俗称“贴对子”,一般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张贴。“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农家室内的米柜、粮囤,屋外的猪圈、羊舍,则大多倒贴一个正方菱形的“福”字,或将“招财进宝”四字(均用繁体)以“进”字为依托,合成一个字,也有将“黄金万两”(均用繁体)上下钩连合成一个字,表达祈福求财的愿望。

门神 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后来,人们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因为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服百鬼。乡间的门神,大多是石版或木版印制,秦叔宝白脸,喜相,手执铁锏,贴于左;尉迟敬德黑脸,怒相,手执钢鞭,贴在右。除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武将门神还有赵云、马超、薛仁贵等。武将门神之外还有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门神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成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还有喜神、和合二仙、刘海、招财童子等。门神的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有的即为年画,还添加一些吉祥物,如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谐音"爵禄福喜,马报平安",以祈求吉祥。门神、春联都是从桃符演变发展而来,从最早驱鬼避邪逐渐成为人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如东颇具特色的春节喜庆点缀之物,属剪纸类,人工刻制。用红纸裁成长方形制,下呈穗状。小的宽约半尺,长近一尺,大的宽至一尺三,长可二尺,上边留出约四分之一不刻制,左右两边各留约八分之一不刻制,其余部分即为喜笺版心,所刻图案大多为菱形或云纹连续纹样,中间镂空,喜笺下缘刻成一排鼓鼓的菱形,如同一个个小灯笼。版心正中刻有“福、禄、寿、喜、财”、“新年大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招财进宝”等字样,一张一般只刻一字,四五张配成一套。除一般镌刻祈福求财、迎福纳祥之语外,喜笺也有刻制人物及吉祥物之类的图案。大的喜笺用于当街门楼、正屋大门、堂屋中堂等处,小喜笺一般贴于一般大门或房门门楣下缘,随风飘拂,与春联、门神相呼应。

除夕守岁 除夕,如东人称为“三十晚上”。这天上午要对过年准备工作“查漏补缺”,中午要烧经祭祖。下午开始贴福字、贴对联、挂喜笺。晚上庆典活动则进入高潮。当天晚餐可算是全年最丰盛的。早就准备好的菜肴统统搬上桌,全家人吃团圆饭。当地人除夕夜多煮“元宝饭”,煮熟后,将饭盛起,再用文火熯锅巴至金黄色,状如元宝,亦谓“元宝锅巴”,留待明年享用,以图吉祥。

除夕这天当地农家往往在灶盆中点芝麻秸“烤元宝火”,用猪头三牲烧“田头利市”,还到田头将晒干的稻根、杂草点燃,谓之“煨百虫”,使来年虫少而丰收。市镇上人家则于门前点“天灯”(直到正月十八“落灯”才停止),在院内烧柏枝、插芝麻秸(谓之“摇钱树”、“节节高”),并点宝塔香,放鞭炮,祈求平安吉祥。一些大户人家还点“大香”(实际上是檀香木,亦称印度香),香气浓郁醉人。

过去旧俗,除夕日家家还要“打囤子”,用特制的圆底小蒲包装洋灰在屋里和院中打上一个个白色洋灰印,即囤子,寓意钱粮满囤,同时也有镇宅避邪之意。

茶叶和红豆可以在一起吃吗,怎样撒盐茶米豆驱邪

初一的早晨,当家的男人首先起床。洗漱之后,在除夕晚上供奉的纸马神像及祖宗喜容(画像)前点香、明烛,摆上供品,开门放爆竹,谓之“开财门”、“接天地”。接着,女人、小孩先后起床,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在香烟缭绕中,晚辈向长辈依次下跪拜年。

 这些仪式过后,合家人吃团圆饭。大多数人家团圆饭为素食。荠菜、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寓含“聚财”与“代代富”之意。吃过团圆饭,小孩们就上街玩耍。街道上一些平日热闹的场所,这天都聚满人群,唱西洋景儿的,套无锡泥人儿的,捏面人儿的,扯扯笼儿(抖空竹)的,显得十分热闹。

大人们吃过团圆饭之后,则在家里或打牌玩耍,或聊天闲侃,一般不外出串门,不探亲访友。如若出门,在路上与人相遇,都要互道“恭喜”,互祝“新年发财”。初一这天,女人不缝衣补衫,不拿笤帚,不洒扫庭院,不泼倒污水,不出炉灰,名曰“聚宝”。

到了正月初二,一些行业与店铺(如鱼行、杂货店)的老板一大早就到店堂内烧利市,燃高香、点大烛,供奉财神。烧利市时,要供元宝鸡(公鸡),鸡头、鸡翅、鸡尾上均留有一小撮鸡毛,表示吉庆,另有猪头、鲇鱼(取其谐音“年年有余”之意)。老板向财神像磕头、跪拜,祈求新年新岁财运亨通。大的店铺在摆好供品之后,老板与管事账房及全体员工向着利市菩萨纸马三叩首,同时燃放鞭炮。中午聚餐,吃利市酒(鱼行则在晚上聚餐)。这一天,学徒进店首先要向师傅、师母拜年,师傅、师母分别发给红包儿。有些人家,初二早晨敬过神后便开始走亲戚,上门拜年,吃年酒。到亲友家拜年要带礼物,比如茶食、糕点、烟酒之类。上门拜年吃年酒可一直持续到正月半前。有些平日不常走动的亲戚朋友,此时也通过拜年、吃年酒的机会互相叙旧,表示亲情友谊。

正月初三,少数店铺陆续开门营业,但只有半天,下午便关门。做的第一笔生意,不管大小都叫“进财”,要用红纸包着,点燃香烛,敬供于财神像前。

戏园与剧场大多也在初二、初三开始唱戏。为增加过年气氛,提高卖座率,常常上演的是《龙凤呈祥》,连唱好多天。

正月初四商家盘货,为正式开张做准备。记录时首先要称草绳(象征千金)。杂货店先清点纸元宝,接下来才是盘点库存商品。

初五为财神日。各店家一大早到店敬财神点大香大烛,烧芝麻秸儿摇钱树(即松柏树枝)、黄元、纸元宝,将过年请回的财神纸马一同焚化送上天,并撤除年三十供奉财神的桌位。过年的祭神活动就此结束。同时正式开门营业,晚上请店中员工与合家老小一同吃财神酒。

店铺开了门,就来了舞苍龙、跳财神、唱道情、跳加官的上门乞讨之人。这些人头戴用纸糊的财神帽,身穿财神衣,有的面戴加官脸儿(面具),或单独一人,或两三人结伴,手执写有“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的金元宝、银元宝,到店铺前边跳边唱边舞。唱词大多为“主家发财如涨潮,金银财宝动担挑”之类,唱得店铺老板心花怒放,忙拿出铜钱来施舍。这些人手接铜钱,口中道一声“恭喜老板发财”,再到另一家店铺继续讨要。

 上灯、落灯与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整个过程叫闹元宵或闹花灯,也有人称之为灯节。“上灯圆子落灯面”,这是如东地区欢庆元宵的饮食风俗。

正月十三俗称“上灯”,从这一天到正月十八晚上都要在供奉的菩萨前点灯或在门上挂灯笼。上灯这天要吃圆子,表明闹元宵的序幕已拉开;正月十五是正日,各家都要设晚宴,吃熟茨菇、荸荠。传说吃了一年不生喉病。元宵节吃元宵,“元宵”制作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另一种是带馅儿的,可水煮、油炸或蒸。馅儿有荤有素、有甜有咸。甜的有豆沙、枣泥、芝麻屑、花生酥,加上糖、猪油及桂花等;咸的则是菜或是鲜肉的馅,别具一格。如用无馅元宵的做甜食,则要加入桂花糖、酒酿或赤豆、藕粉,入口甜糯喷香,还可驱寒。元宵节吃元宵,意在祝福一家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晚饭后,吃花生、百果,儿童骑马灯、拉兔儿灯或手持各式彩灯,这是闹元宵的极盛。乡间则烧田野杂草,名曰“放哨火”。到正月十八日为止,始称“小落灯”。晚上以面条敬神祭祖,将平时不再供奉的菩萨纸焚化掉,供奉的东西撤下来。落灯这天要吃面,落灯吃的面,一定要是长条细面,是希望元宵长驻,且有延年益寿之意。

到二月初二为“大落灯”。这一天只以面条敬神祭祖,然后把天灯落下来焚化,至此过年的活动全部完毕。

元宵期间,如东城镇街头巷尾,到处欢声笑语,人头攒动。民谚“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说的是看灯的人特别多,人、鬼、神共乐的情形。灯彩的品种繁多,有人物灯,如“钟馗戏蝠”、“刘海戏蟾”、“天女散花”,等等;有动物灯如孔雀开屏、麒麟送子等;还有荷花等花卉灯,各种花灯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伴随着彩灯还有许多杂耍,如荡湖船、花担儿、踩高跷、泼花篮、渔翁斗蚌精等等。

北方适合做手串的材质很多,比如:柘木、麻梨、杜梨、香椿木、老枣木、红心桃木、琉璃材、核桃木等。

另外水果的核也可以,如桃核、枣核、樱桃核,青山插楂……

小叶紫檀、大叶紫檀、血檀、绿檀、白檀、澳檀、东非黑黄檀、扁担胡子、海黄、越黄、巴西花梨、大叶黄花梨、黄金檀、黄金柚、黄金樟、黄杨木、崖柏、桃木、沉香、降龙木、乌木、黑酸枝、红酸枝、红豆杉、红铁豆木、鸡翅木、金丝楠木、金丝楠阴沉、科檀、老山檀、麻梨疙瘩、杏木根、血龙木、阴阳木、紫光檀、紫檀柳、紫芯苏木、花奇楠、铁力木、黑花梨等、花梨、紫檀、黑檀、鸡翅木、紫檀榴、楠木、麻梨疙瘩、六道木、沉香、草花梨等等。

手串就是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

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成为佛珠。

1、印度小叶紫檀(檀香紫檀)

小叶紫檀帝王之木,宫廷御用,寸金寸檀,质地坚硬,纹理细密。具有调节气血、安神助眠、预防皱纹、调节心肾肝肠胃的功效。

2、大叶紫檀(卢氏黑黄檀)

大叶紫檀手链有帮助人们交桃花运的作用哦,可以使本来就在一起的情侣之间更加的甜蜜呢。

顶级老山檀香木是气味醇厚、悠长,有包浆后应该晶莹剔透具有犀牛角的质感且色泽均匀、材质细腻可以直沉水底。

印度老山檀水浮是名贵的药材,具有行心涡、开胃止痛的功效。可以消炎、抗菌、抗痉挛,清热润肺、祛胃胀气、利尿等效果。

东非黑黄檀材质重,硬度很高;强度、抗震性能高,抗腐蚀性高;非常稳定,不易翘曲变形,是当今最重硬的木材。

紫光檀生长极为缓慢,产量极为稀少,一棵紫光檀要生长800年以上才可使用,逾千年方可成材,是地球上最名贵、最稀少的木种之一。

海南黄花梨色泽黄润,材质细密,纹理柔美。具有缓解风湿腰痛、高血压、胃痛的功效。

越南黄花梨质地优良,坚重沉水,有沉甸甸的手感,棕眼也十分细密。长久地散发出清幽的木香之气,多酸香。颜色活跃,整体偏于亮橙色。

紫檀枊有止血、止痛的效果特别是它能够调节气血,安神醒脑的作用。

红酸枝:质地温润,坚硬耐磨,酸香怡人。佩带可以增加智慧与魅力。

黑酸枝仅次于紫檀和黄花梨,木质结构较细,纹理很清晰,制作出来的家具坚固耐用,历经百年而不变形。

巴西花梨的纹理漂亮,木质较硬,适合雕刻,其板材宽且顺直,少有结疤,出材率很高。

金丝楠木:质地温润柔和,纹理细腻通达,阵阵幽香。具有醒脾化湿、祛疾除患、调养生息、驱凶辟邪、招财纳福的功效。

金丝楠阴沉木是金丝楠木因自然灾害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的碳化过程形成的。气味:甘、咸、平、无毒。有解毒,亦治霍乱吐利。取木片研为末,温酒冲服;还有祛风除湿之功效。

科檀采自非洲原始森林,木材具光泽,结构甚细。

黄杨木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行气活血。用于风湿关节痛,痢疾,胃痛,疝痛,腹胀,牙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

黄金樟从生长到成材最少经50年,生长期缓慢,硬度较高,不易磨损。同时,它还含有极重的油质和铁质,这种油质和铁质使之保持不变型、防酸碱,而且特别防潮耐腐,更为神奇的是它刨光后的板面颜色,经过光合作用而氧化成金黄色,且颜色随时间流长而越加高贵。

因其味道闻之能提神、降火、去痛而得名,又因其色如黄金,被誉为辟邪圣物。

红豆木系豆科,古时也称"相思树",木材坚重,呈红色,花纹自然美丽。

红豆杉:色泽天然,不朽不驻,纹理细腻流畅,光洁圆润。具有防癌、消炎、提高免疫力的功效。

鸡翅木因为木纹近似鸡翅羽毛故而得名。鸡翅木在热水的刺激下,会挥发出一种很自然的香气,这种香气有提神的效果。

大叶黄花梨有光泽,无特殊气味和滋味;结构较细腻、均匀。硬重,木材纹理清晰,木纹中夹有深褐色或者紫褐色条纹,如行云流水,又可见“鬼脸”花纹,外观酷似黄花梨木,具极强的观赏性能。

桃木木质细腻,木体清香。桃木在我国民间文化和信仰上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有镇灾避邪之说,被称为神木。

杏木根有光泽,花纹美丽,长期佩戴能清热消毒。

鼠李根(俗称麻梨疙瘩)制作的烟斗在我国北方流行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经过人为的磐养会变化,久经磐玩会变得象玉,象琥珀,表面产生包浆,美丽喜人。

边材淡黄色,心材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粗,木材略重。刺激皮肤用于肌肉痛或关节痛。

沉香能帮助睡眠、养颜美容、消胀气、排宿便、去油脂,有很好的提阳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