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铁观音一包茶叶能泡几次(一般茶叶泡几泡就要换掉)

铁观音一包茶叶能泡几次(一般茶叶泡几泡就要换掉)

并非一概而论的问题,有些人认为耐泡度高低不是茶叶好坏的对比项,其实呢,我得说明一次,同一种茶树,在不同时间的采摘同样的程度,耐泡度都有所区别,这是常理,总的而言,春茶的耐泡度要高于其他季节,而春茶中耐泡程度高的茶也并非明前为佳。

不管以古代而论,绿茶以明前茶为贵,特别赞成,为何?

就说明代、清代吧,以浙江为例,产茶区,冬天能下好几十公分的大雪,也无重工业,气候四季分明,江面还能结冰不要说远,30年前,还能结冰棍,下大雪,如今呢?

请有智慧的人,好好想想,能一样吗?

拿古代一套没错,也因时制宜。

《2》别说普洱茶几芽几叶,不是好茶,难道单芽一定好茶吗?

幸好普洱茶采摘一芽几叶,那些古树得以保存,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就是因为单芽为上,所以不断改良品种,不断新品种,不断嫁接,问心自问,真的好吗?

转基因大豆,你们不喜欢,转基因西瓜你们不喜欢,转基因茶你们就喜欢吗?

很荒缪,把土茶砍了,种新品种茶树,这是在自我欺骗,打药吗?

我们春季不打,这是良知,天地有心,天地有情。

阳明子的“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

《3》回到主题,茶叶能泡几次?

这个问题说明确,茶叶能泡几次就是看人、看茶叶、看投茶、看茶器,看水。

有的泡一次没味了,有的泡10次还有甚至可以20次,所以这个问题很没有突出的内容可以阐述。

泡茶都为自己的感受先,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泡法与自己最喜欢的茶,最喜欢的喝法,只要一个方法,“知行合一、事上练”。

反复练习,反复品饮,终究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泡茶、饮茶方式。

至于要快速找到合适自己泡法,可以见普文前一个

有清头目,醒精神,解烦渴,利小便,消食积,解毒等功效。

茶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产地在长江以南,茶叶分为:绿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等。

饮茶对人体有很多益处,因为茶叶中的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矿物元素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

主要有:茶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脂多糖、糖类、酶类、色素等。

我一般是这样泡茶喝:把茶杯中放入一小撮绿茶,把开水倒入茶杯中,进行一次冲洗,冲洗过后,再倒入开水,开水倒至差半厘米满为止,茶水晾温就可以喝了。

茶水多次冲泡不会对人体有害,但是味道变淡。

至于冲泡的次数,与品质有关,一般来说,品质越好,可以冲泡的次数越多,我一般冲泡十来次左右。

好了我的回答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阅读,如有不足之处,请留言,共同学习进步。

最后我在这里祝大家每天都开开心心,工作顺顺利利,健康生活每一天!

装茶最好别超过三次每种茶叶的冲泡方法不同,像乌龙茶一般冲泡在六泡左右,质量好一些耐泡点的可以泡到八九泡,绿茶的一般在三泡左右口感就会淡了,普洱茶的话要看这个茶的年限品质了,好的能冲泡十好几次。

又是一个和耐泡有关的问题。

首先普及一个真实的历史认识,除了九十年代以后福建乌龙茶新式营销和普洱忽悠炒作以前茶叶都是有嫩度要求的,有人说福建的乌龙茶讲究嫩度,早上刚刚翻到了一篇清雍正年间一位茶僧释施全的“岩阿宋树无多丛,雀舌吐红霜叶醉”,这位释施全名字也许陌生,但是他写的《武夷茶歌》《安溪茶歌》是现在研究武夷安溪茶古代制作饮用种植的历史价值就知道地位了,里面的意思也是很简单,在古代武夷茶安溪茶也都有芽茶嫩茶的,普洱就更简单了,去百度一下特级一级的嫩度要求就知道了,现在的茶商骗子故意用耐泡来混绕茶叶的等级嫩度而已。

明白了茶叶嫩度衡量等级以后就知道了耐泡并不是高档茶叶的要求,茶叶能泡多少次其他人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且聪明的茶农在加工中还发现用揉捻发酵等工艺不但可以改变茶叶的苦涩味,还可以改变泡茶出汤的速度,嫩芽茶叶出汤快,所以不揉捻或轻揉捻,三泡足矣,中等嫩度的茶叶中度揉捻或中等发酵,破坏茶叶的细胞壁,也是三泡足矣,后期茶叶比较老,叶片厚,那样就重揉捻全发酵,也一样三泡足矣,至于普洱尤其是生普呢说句难听的话就是落后工艺的半成品,耐泡是耐泡,就先留着吹嘘装逼自个儿玩去吧。

茶叶不复杂,用正常的自然知识常识都可以去解释的,防止一些过度营销过度吹嘘也就行了。

三次茶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茶,其第一次冲泡浸出量都是能占可溶物总量的50%

所以虽然好茶泡的次数少,主要是因为茶叶嫩,故而鲜,口感佳!不妨从营养的角度来看,茶叶中的维生素C和氨基酸,第一次冲泡后,就有80%被浸出,第二次冲泡后,95%

其他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也都是第一次浸出量最大,经三次冲泡后,基本达到全量浸出。

感谢您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探讨茶知识,了解茶文化。

一款茶能泡几次,这是一个相当宽泛的问题,因为不同茶叶的耐泡程度并不相同。

比如一些品质优秀的茶叶,内部蕴含的营养物质多,耐泡程度也就高,反之品质较差的茶叶,内质匮乏,可能两、三泡之后便索然无味了。

除此之外,冲泡手法也会影响茶叶的耐泡程度。

比如一款茶叶从第一泡开始就进行闷泡,必然导致内质释放过多,影响茶叶的耐泡程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最开始可以用快出水冲泡,快进快出,从倒入沸水到倒出大部分茶汤的时间控制在7、8秒左右,内质释放均衡,滋味正好;

茶味稍淡后,再适当坐杯,闷上10-20秒;

等到闷泡的滋味也淡了,这时就可以拿出煮茶壶。

如此,才不算浪费一款好茶。

我认为,不论是绿茶白茶黄茶,还是红茶黑茶乌龙茶,一般情况下,茶叶泡到3至6次就可以了,泡得次数少了浪费,泡得次数多了没味。

至于怎样才能泡好茶,我有三点建议:1.将茶叶放入杯中后,倒进45度左右的开水,至茶杯三分之一处,稍后反复晃动茶杯,待洗茶结束将水倒掉,目的在于清除茶叶表面的灰尘或其他残留物。

2.如果是绿茶,请用70至80度的开水冲泡,这样既可保持茶叶的清亮度,又能保证饮者口感最佳;

如果是红茶或其他类茶,需用80至90度的开水冲泡为宜,若开水太烫,则破坏了茶叶本真的鲜香。

3.为唤醒茶叶原有的品质,冲泡时应适当抬高水壶位置,由上而下,让水流如瀑布般落入杯中。

然后,饮者一边欣赏茶叶优美的姿态,一边品尝来自自然的芳香,安享闲适、美妙的幸福生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因为茶叶耐泡与否,取决于很多方面,我就从茶的种类,泡茶方法来分析一下。

茶在中国是按照茶叶的工艺流程和发酵程度来划分的,原则上来说,发酵程度越深,茶叶越耐泡,那就是说完全不发酵的茶,如绿茶一般就可以泡三到四泡,滋味最佳,而后发酵茶,像普洱茶,黑茶就可以泡到15泡

在同样完全发酵的红茶中,武夷山金骏眉,正山小种比较耐泡,我泡过的一款梅占金骏眉,也泡到三十泡,那种香甜的滋味让品尝的人赞不绝口。

红茶中,比较耐泡的,还有大叶种的滇红,而滇红中比较耐泡的又数晒红。

所以,只有不断的去尝试,才会不断发现哪些茶不仅耐泡而且好喝。

因为不同的茶制作工艺绝对了茶的耐泡度,所以不能用茶的耐泡度来衡量茶的好坏,只有同样的茶才可能有比较的可能。

二,从冲泡的的方法来看,茶的耐泡度受到水温,投茶量,坐杯时间影响,水温高,茶叶浸出物浸出就快,坐杯时间长,茶叶冲泡次数相对少,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泡茶实践来决定一款茶的冲泡次数,而不能从理论上来分析。

茶叶的种类不同,耐泡程度也会不一样的,一般很好的高级茶,比如毛尖一般冲泡1到2次,红茶绿茶可以冲泡3次,所以茶叶的品中种不同决定了冲泡次数。

铁观音一包茶叶能泡几次,一般茶叶泡几泡就要换掉

如果冲泡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多种茶物质会破坏掉,茶色不但会变黄,茶的香味也会挥发掉。

泡茶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

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

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

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

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

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

用茶量多少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也有密切关系。

在西藏、新疆、青海和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

他们普遍喜饮浓茶,并在茶中加糖、加乳或加盐,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

华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人民喜饮花茶,通常用较大的茶壶泡茶,茶叶用量较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消费者主要饮用绿茶或龙井、毛峰等名优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也不多。

福建、广东、台湾等省,人们喜饮工夫茶。

茶叶用量还同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

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

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泡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多水少,则味浓;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四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

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水温古人对泡茶水温[1]十分讲究。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作者注)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

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得更为具体:“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

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

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

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

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

如水沸腾过久,即古人所称的“水老”。

此时,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挥发殆尽,泡茶鲜爽味便大为逊色。

培养沸滚的水,古人称为“水嫩”,也不适宜泡茶,因水温低,茶中有效成份不易泡出,使香味低淡,而且茶浮水面,饮用不便。

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

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

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

而在高温下,茶汤容易变黄,滋味较苦(茶中咖啡碱容易浸出),维生素c大量破坏。

正如平时说的,水温高,把茶叶“烫熟”了。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

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

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极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

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

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一般说来,泡茶水温与茶叶中有效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呈正相关,水温愈高,溶解度愈大,茶汤就愈浓;

反之,水温愈低,溶解度愈小,茶汤就愈淡,一般60℃温水的浸出量只相当于100℃沸水浸出量的45—65%。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上面谈到,高级绿茶适宜用80℃的水冲泡,这通常是指将水烧开之后(水温达100℃),再冷却至所要求的温度;

如果是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的温度即可。

[2]用水中国人历来好品茶,泡茶似乎人人都会,但并非个个都能泡出好茶。

泡茶水的标准从水质:清、活、轻,水味:甘、冽这五个方面来判断。

现代科学分析认为,每升水含8毫克

软水沏茶,色、香、味俱佳,硬水泡茶,茶汤易变色,色、香、味也会大受影响。

水的轻重还包括水中所含的矿物质成分的多少以及酸、碱度,含铁、碱物质较多的水泡茶,茶汤会飘起一层“锈油”,出现混浊并有沉淀物。

水的酸度大,泡出的茶色就会深,甚至暗黑。

所以建议选用软性水泡茶(如青海昆仑山天然矿泉水、河南太行八里天然矿泉水、青岛崂山天然矿泉水)。

多数人是用沸腾的自来水泡茶,如果有条件可将自来水静置20小时左右,挥发水中的消毒气味后再用较好。

水质不佳,可以多煮一会,沉淀杂质,消除异味。

纯净水是泡茶的好水,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也很不错,远离人口密集的江、河、湖水,也不失为沏茶的好水。

古人推崇的雪水、雨水,但是如今因为水污染,在多数地区已经不再有好水了。

可以泡三次,茶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无论什么茶,其第一次冲泡浸出量都是能占可溶物总量的50%

所以虽然好茶泡的次数少,主要是因为茶叶嫩,故而鲜,口感佳!不妨从营养的角度来看,茶叶中的维生素C和氨基酸,第一次冲泡后,就有80%被浸出,第二次冲泡后,95%

其他有效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也都是第一次浸出量最大,经三次冲泡后,基本达到全量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