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常识 >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过程(普洱熟茶是哪一年出现的)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过程(普洱熟茶是哪一年出现的)

普洱茶名称的出现在明朝,明代谢肇制的滇略卷三中云: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说明,明朝期间云南紧压茶是鼎盛的。

普洱茶历史上的开篇文章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其卷三云: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唐朝时期,南昭国是云南的地方政权,蒙舍蛮是南昭国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们间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蛮的这种饮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们的习俗,虽然陆羽觉得不屑一顾,但是其茶经里却作了重要记载。

云南利用茶叶的历史早于唐代,在三国的七诲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当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而要说到云南茶叶的重要发展,或者说普洱茶的成型,我认为是盛唐汉文化与南诏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至于说更早的关于古滇国用茶的历史还有待考证。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别是巴,三国广雅就载有荆巴间采茶作饼的史料。古滇国、南诏与巴蜀的交往与争战,对云南茶叶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陆羽茶经里没有直接记载云南茶区,应该是与当时南诏国是地方自治政权有关,而且南诏初期,云南之地是少数民族部落割据的,后来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也是时而和平共处,时而争战不断。

蛮书记载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当时云南少数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级的晒青茶工艺,采摘不讲究,制造也就是最简单的日晒,在樊绰看来,这也是与唐朝饼茶的制茶工艺相比而言的。

在云南民间走访,许多少数民族不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说晒青茶,他们却十分熟悉,并称之为老黑茶,是他们原生与本土的重要饮料,以及重要的经济来源。可以说,一千多年以来,积淀、传承与发扬的晒青茶工艺是普洱茶的基础。而晒青茶古老的品饮方式,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中仍有流传,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锅茶,白族的三道茶,纳西族德龙虎斗茶等。

笔者认为,南诏时由于地理与人文环境,少数民族粗陋的晒青茶工艺,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因素影响,蒙舍蛮作为南诏政治中心的王族,他们在获得团饼茶的知识后,结合对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他们采用初制晒青毛茶,蒸而团之制造紧压茶的历史。

普洱茶的历史发展过程,普洱熟茶是哪一年出现的

蒙氏的南诏国,在统一洱海地区后,在洱海之滨建太和城,设上下两关,上关为龙头关,下关为龙尾关。蒙氏开创了晒青饼茶,古永昌地区、洱海地区也就成为了重要的产茶与制茶基地,也为下关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后来,南诏势力扩充到银生节度,云南的四大茶区也就初步成型了。

蒙氏帝王传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后被郑氏、赵氏及杨氏篡位。接着南诏的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滇东南三十七蛮部的支持下,讨伐杨氏成功,开创了段氏大理国时代,段氏仍然以大理为国都。据道光云南志钞载:大理国传了几代后,宋兴,宋太祖干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献之,宋太祖鉴于唐南诏之祸,觉得南蛮不易统治,才有了宋挥玉斧的典故,由此,段氏得以久居云南,中国竟以外域视之,不知所谓大理国矣。因而大理国就成了南诏国的延续,蒙氏的晒青饼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传承。

到了元朝,元世祖平云南后,元朝派王族到云南执政,少数民族也被迫迁移,有的到了更边远所谓充满瘴气的边疆,蒙氏加工方法与习俗则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流传。

在明代,明王朝大力援助云南,云南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有了广泛的交流,蒙氏晒青紧压茶在云南得到大普及。明朝谢肇制的滇略才有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团之的记载。由于云南地处西南边地,交通不便,消费习俗转换也没有中原地区快,明朱元璋下诏废除团饼茶兴散茶,并未影响云南的紧压茶,因而,云南紧压茶得以保留。

明朝以后,人们对普洱茶养生保健效果的逐步认识,名著红楼梦中就有了记述的普洱茶消食保健的功效,甚至,焖一罐普洱茶成为一种时尚;而科技著作物理小识、本草纲目拾遗等也有了相关记述。这样,普洱茶不仅没有随其它团饼茶衰落,反而在清朝得以发展,甚至成为了贡茶。

以上就是普洱茶继承唐朝饼茶历史,而在明清两代得以发展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