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百科 > 淳德茶叶是红茶吗(福鼎白茶产地)

淳德茶叶是红茶吗(福鼎白茶产地)

不同产区的古树普洱茶,为何差价高达200倍?

距2007年普洱茶价暴跌之刚好10年,今年的普洱茶市场注定不平淡,4月份春茶刚开始,减产、价格暴涨、一公斤春茶拍出六位数天价的消息就从各路茶山不胫而来,4月19日昆明春茶周发布会上,云南省50个著名山头春茶价格指数首次发布,不同产区的古树茶,差价高达200倍!

不同产区之间究竟差别在哪里?他们的价位这些年是如何波动的?以普洱茶同名的普洱产区,茶价为何跟临沧不在一个量级?曾经的茶马古道重镇,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茶产区,如今是什么行情?

今天云农妹就带你探秘易武茶产区,解开这些疑团。

“易武”,傣语为“美女蛇居住之地”,易武山位于中国和老挝边境,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境内,是古代六大茶山中的翘楚,人云: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半。

你可能要问:古代六大茶山是什么来头?

这就要提到茶山受宠历史的更替,古茶山主要是在西双版纳境内,以澜沧江为界,江内(江东)六大茶山自清朝以来受宠多年,整个古六大茶山的兴衰发展,也影射普洱茶的发展历程,有鼎盛,有没落,有荣极一时,也有战火纷飞。

(江西)则是近年越来越热门的新八大茶山:

▲左边是新八大茶山,右边是古六大茶山

易武一带,明末清初名声越来越大,六大茶山列为贡茶后,内地人大量迁入六大茶山,包括四川人、石屏人等,他们或种茶、或经营茶叶生意,易武、倚邦一带还有大量石屏人的后裔在种茶或经营茶生意,他们乡音不改。麻黑村63户几乎都是石屏后裔,进入麻黑就像到了石屏。

当地有这样几句打油诗形容易武茶:

易武山高云雾罩,始祖引茶种山腰。

六大茶山她占首,柔中带刚茶味好。

茶叶兴盛商贾至,茶马古道林中绕。

更有天朝贡茶匾,从此蜚声海内外。

社会虽经几动荡,茶业也曾几浮沉。

改革开放大潮涌,茶叶市场亦繁荣。

易武茶山声名起,七村八寨制茶忙。

其中说易武茶:柔中带刚,民间有“班章王,易武后”的说法,意思是易武山头出的茶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易武茶产区一共有七村八寨,七村是指:麻黑村、高山村、落水洞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八寨是指刮风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倮德寨、大寨、曼洒寨、新寨。

挑几个比较独特的我们常见的山头来说说。

麻黑现在也是易武众多山头中古茶园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一个。茶树基本是由汉人管理栽培,所产茶叶香气突出,茶气足,茶汤清明、透亮,是易武特色“香扬水柔”的最典型代表,在易武地区众多山头中独树一帜。

高山村是纯彝族村,近几年高山村的名声逐渐壮大,进村收原料的茶商很多,当地茶农制作的古树茶条索非常漂亮紧结,完整度好,汤色金黄透亮、密香浓郁持久、滋味悠长、回甘持久、空杯留香,香气极为出色,余韵悠长。

落水洞传说是七仙女洗澡的地方,村子背后有一棵名气极大的茶王树,据说树龄800年左右。

落水洞古树茶品质极佳,尤其春茶,当地茶农纯手工做的春茶条索紧实,外形呈黑灰色,白毫显露,冲泡以后汤色金黄透亮,口感甜润,蜜香馥郁,这一点在易武茶中落水洞显得尤其突出,韵味无穷,汤质醇厚,滋味甘淳鲜润,尤其在后期存储中表现非常好,口感会有较大的提升。

曼秀村的茶是非常典型的易武风格,当地茶农手工制的茶条索黑亮,松紧适度,灰褐色显毫,茶汤金黄,香气高扬,水路细腻,软而不弱,回甘生津持久绵润,蜜香甘冽,品后喉咙极为舒畅。

三合社村所产古树茶叶片宽大肥厚,条索呈现墨绿色,茶汤金黄透亮,色泽较深邃,香气高亢,蜜香劲扬,回甘生津迅猛明快。

易比村种茶做茶的历史很长,清朝老字号“安乐号”就出自易比村,茶主要特点:汤色金黄明亮,滋味纯正,茶气足,回甘生津好,杯底有浓郁蜜香,香气持久,耐泡度高。

在抗日战争以前,六大茶山北部所有茶商去越南莱州都要经过张家湾这个小寨子,张家湾在当时是马帮歇晌修整的驿站。

张家湾的茶是纯正的易武味,外形匀整显毫,色泽银白,冲泡后汤色金黄,滋味饱满细腻,润泽甘淳,香气极其高扬,蜜香浓郁柔和,品后有小家碧玉之感。

刮风寨是纯瑶族寨子,刮风寨和老挝接壤,处在边境上,非常偏僻,刮风寨的古茶树分布在原始森林中,和森林古树混生,茶树生长的比较缓慢,内含物质积累的非常多,在存储转化中,往往能够给人很大的惊喜。

刮风寨的古树茶最大特点是有一种独特的山野气韵,整体表现非常出彩。

丁家寨有瑶族寨和汉族寨,今天先讲瑶族寨。茶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喜欢易武茶,一定要品过丁家寨才知道易武的魅力。

丁家寨的茶园那是大名鼎鼎——弯弓,我们平时说的丁家寨的茶其实就是弯弓茶(弯弓是茶园名字)。

弯弓的茶这几年风头很劲,价格贵得敬而远之,古树茶品质确实非常高,是爱茶人难求的茶中极品。

丁家寨汉族寨也有自己的茶园——香椿林和一扇磨,香椿林茶友不太熟悉,一扇磨这几年倒是名声在外,这两个古茶园片区是古六大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古树茶片区之一。

淳德茶叶是红茶吗,福鼎白茶产地

新寨少数民族的祖先是最早发现并种植普洱茶的“濮人”,他们对茶叶的态度始终保持着尊重敬畏,直到现在每年春茶开采前,村民会在祭师的带领下举行隆重的祭茶祖仪式。

新寨当地茶农纯手工杀青制作的茶,口感非常不错,茶叶条索匀整,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饱满,茶汤有厚重感,品后润口,香气偏厚重,新寨茶有个小小的缺点,香气不是特别显,它的香气是下沉的,杯底香不是特别明显,茶汤的甜度非常高,饱满丰润。

旧庙寨的茶和新寨极为相似,几乎分辨不出差别。

由于名气不是很大,倮德寨的茶价格远远低于一线茶山,但是品质却足以和易武地区比较有名的寨子相提并论,所以论性价比的话,倮德寨的茶确实算得上物美价廉。

大寨的茶芽毫显露肥壮,条索松紧适度,色泽乌润,汤色淡黄明亮,滋味甘醇,香气高显,叶底肥嫩完整柔软,整体协调性非常好,层次感极其丰富。

清朝前期是曼撒茶山最辉煌的时期,它是当时易武片区的茶叶集散中心。

曼撒茶是真正的纯粹的易武味道,因为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重的沧桑感,曼撒茶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中最具特色,味道较易武其它茶区稍苦,但在苦的同时能保持高扬的甜味,非常具有特色。

素材来源:中国普洱茶网、界面、普洱茶之家

它产于四川峨眉山。采花时间在晴日午后,挑雪白晶莹、含苞待放的花蕾,赶在开放前择花,使茶叶趁鲜抢香,再以手工精心窨制。花,色丽形美,才敢展露在茶客面前。?

看叶似鹊嘴,形如秀柳,汤呈青绿,清澈得叶片可数。水面点点白雪,色彩有对比,淡雅适度,此茶不仅淳香可口,更有观赏价值。

碧潭飘雪外形紧细挺秀,白毫显露,香气持久,回味甘醇。采用早春嫩芽为茶坯,与含苞未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花香、茶香交融,并保留干花瓣在茶中。

冲泡后茶汤黄亮清澈,朵朵白花漂浮其上如同天降瑞雪,颇具观赏性和美感,香气清悠品味高雅,有浓郁的茉莉花香气,泡饮时应选用盖碗泡饮,可看到就像碧潭上飘了一层雪。

品饮高档花茶,通常采用透明的玻璃杯冲泡,用90~C左右的沸水冲泡,冲泡时间约3-5min,冲泡次数以2-3次为宜。

冲泡时可通过玻璃杯欣赏茶叶精美别致的造型。盖碗冲泡法是四川人品饮花茶常用的方法,一套茶具有茶碗、茶托、茶盖,每人一套盖碗泡茶,边饮边品,摆摆“龙门阵”,悠悠自得,其乐无穷。

茉莉花茶经冲泡静置片刻后,即可提起茶盏,揭开杯盖一侧,用鼻闻香,顿觉芬芳扑鼻而来。有兴趣者,还可凑着香气作深呼吸状,以充分领略香气对人的愉悦之感,人称“鼻品”。

经闻香后,待茶汤稍凉适口时,小口喝入,并将茶汤在口中稍时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配合的动作,使茶汤在舌面上往返流动12次,充分与味蕾接触,品尝茶叶和香气后再咽下,这叫“口品”。所以民间对饮茉莉花茶有“一口为喝,三口为品”之说。

特种工艺造型茉莉花茶和高级茉莉花茶泡在玻璃杯中,在品其香气和滋味的同时可欣赏其在杯中优美的舞姿。

世界上最贵的茶,曾20克卖出20万,如今是有钱都买不到的无价之宝!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开门见山,标题中的无价之宝即武夷山的母树大红袍,就是下图岩壁上“大红袍”三个红字右边的几株不太起眼的茶树:这里是福建武夷山的谷地九龙窠,因着合适的光照、温度和土壤条件,此地还种植有半天妖、不见天、铁观音、铁罗汉、白牡丹等有名岩茶,放眼望去,层层叠叠铺展在峡谷斜坡上,宛如开山辟谷的天降碧绦,十分壮观。相较之下,那几株孤零零的母树,和崖壁上零星的杂草混在一起,如果不是旁边醒目石刻,估计不会有人注意。去年10月12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正式设立首批五个中国国家公园,设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多样生态和珍稀物种,而武夷山的生态和物种,是和“大熊猫”、“三江源”、“东北虎豹”、“热带雨林”同等重要的珍惜资源,所以它们一起,率先位列五大国家公园。武夷山是我国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千百万年的风雨,雕刻出群峰林立的丹霞地貌,孕育出全球同纬度面积最大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以及武夷杜鹃、崇安草蜥等丰富多样的珍奇物种,而其中最为珍奇的,就是那看上去不起眼却仅存六株的武夷山母树。(武夷山各色植物)有多珍奇?1998年,首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澳洲富豪许荣茂先生在拍卖中竞得20克母树大红袍,花了15.68万;2005年,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同样重量的母树大红袍拍出的19.8万;同年的第七届武夷山红袍节上,又拍出20.8万的天价!2006年以后,不论你多有钱,母树茶叶再也买不到了——国家决定对大红袍母树及其周边环境实行特别管护,投保一亿,停止采摘茶叶,以确保其良好生长;2007年,最后一次采摘的20克母树茶叶(采于2005年5月3日),在紫禁城外端门大殿中举行的隆重仪式上,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也就是说,大红袍母树茶叶,已从珍品升华为国宝!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售卖母树大红袍茶叶,那一定是骗子。但作为茶叶,尤其是冲泡九道后依然滋味醇郁的“茶中之王”,无法被人品评,也就失去了价值。别着急,母树大红袍品不到,还有纯种大红袍和商品大红袍。前者是母树大红袍中选取一特定品系单独扦插繁育而成,属于母树的无性繁殖纯种品种;后者是母树大红袍中某两个以上品系的茶叶拼配而成,其中每个品系也都是用无性繁殖培育移栽。因为都是无性繁殖,市场上“一代”、“二代”大红袍的叫法是不科学的。大红袍被誉为“茶中之王”、“国之瑰宝”,除了色香味优秀,它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也是非常深厚的。(武夷岩茶第一镇——星村镇,是世界红茶发源地,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畔,此处码头为九曲漂流的起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山中禅寺一和尚,和尚取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丁显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后丁显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丁显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自此,武夷岩茶大红袍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据传每年朝廷派来采茶的官吏均身着大红袍,且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大红袍”之名由此而来。历史上与大红袍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还有很多,如今九龙窠上那三棵六株母树距今已有360多年的沧桑,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产灵芽者,必是灵山秀水,接下来,我们就去一览武夷山的风光。武夷山位于福建北部,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这里山水环抱,水绕山行,天游胜景风吹云荡,九曲风光曲折潆洄,岩茶文化久负盛名......这里有200多处丹霞地貌,奇峰怪石千姿百态,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横亘数里,有的垂挂如屏,有的亭亭玉立......这里的山中布满清泉、飞瀑、山涧、溪流,流水潺潺,如歌如诉,全长9.5公里的九曲溪,蜿蜒山谷,游人乘竹筏漂流其上,抬头可览奇峰,俯首能赏水色,可谓“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这里人杰地灵,人文璀璨,4000多年前就有古闽族在此劳动生息,发展出的闽越文化绵延3000多年之久,宋代以后,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朱熹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世,在这里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自然和人文卓越如此,无怪乎与泰山、黄山和峨眉山同列中国仅有的四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一大早来到星村镇的星村渡口,这是九曲溪漂流的起点,不过今天我们先沿九曲慢游道游览沿岸风光,改日再乘筏漂流。一路茶香晨霭、碧水青山的美景中,从“九曲”到达“七曲”,这里有“云窝-天游-桃源洞”景区。云窝-天游-桃源洞是集武夷山水与人文于一体的武夷山精华之所在,云窝有“石形互变态,山色从俯仰”的佳景和“夕鸟冲烟度,闲云傍石流”的妙致;天游独出群峰之表,为“武夷第一胜境”;桃源洞“地既幽深,景复殊异”,为洞天绝境。这里还有武夷精舍、叔圭精舍、留云书屋等遗址,可于美景中沐浴文化洗礼。武夷精舍原为朱熹创办的武夷精舍遗址,面对如案似鼎的晚对峰,背倚峭拔奇伟的隐屏峰,前环玉带般的九曲溪,环境清幽雅静。如今的展馆创建于2004年,再现了朱熹当年聚徒讲学的情景,展示了朱熹生平及门人在武夷山创办书院的盛况。朱熹是与孔子并称的儒家思想代表者,宋朝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儒释道汇集于武夷山一带,朱熹活动于这一地区50多年,建精舍讲学培养人才,著述立说,打破三教鼎立的局面,集孔孟以来儒学之大成,建构理学体系,提倡格物穷理,诚心正意,修齐治平,把中华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宋以后,以朱熹理学为核心的朱子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流传甚久,对东亚、东南亚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对西方启蒙运动和近代化也发生过作用。朱熹治学期间足迹遍布福建、江西、安徽、湖南,与张栻、吕祖谦和陆九渊等著名学者都有所交流,其中有几件事影响甚大,传为美谈。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初一,朱熹前往湖南长沙坊张栻,论道两个月,在岳麓留下“朱张会讲”,达成许多共识;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二十八日,朱熹与江西学者陆九龄、陆九渊兄弟会于铅山鹅湖寺,相互讲论与辨说,十日而归,史称“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二者分歧在于朱熹认为“理”在心外的宇宙之间,而二陆认为“道统”即是本心,唯有认识本心,才能更好地认识宇宙,“陆式心学”到明代被王阳明继承发展,形成了后来著名的“陆王心学”。武夷精舍往前不远是攀天游峰的步道,天游峰虽然海拔不高(408米,相对高差215米),但山路险陡,攀爬不易。半山腰遇到“茶洞”,此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洞内古时植有名茶丛,故名。四周山势高峻,谷井清静幽微,又称“幽微洞天”。茶洞后过小石门为仙浴潭,位于清隐岩右的深峡之中,雪花泉水泻在峡内,蓄成水塘,传说有仙人在此沐浴。天游峰共有848个台阶,传说与彭祖有关。彭祖活到848岁时,殷纣王得取彭祖养生之道,起了加害之心,彭祖为躲避纣王追杀,便离京云游天下,辗转数千里来到闽地武夷山,隐居天游峰,生二子彭武彭夷,在此茹芝饮瀑,循迹养生,并带领当地人开山治水。彭祖得道成仙后,二子继承父志,继续在开辟山河造福百姓,后人为了纪念彭祖三父子的功德,就将此山以彭祖二子的名为名,这就是“武夷山”名称的由来。(天游峰大游阁中的彭祖父子像)848级台阶不算少,加上坡度陡峭,攀登很累,但登顶后看到的风景绝对物超所值。凭栏远眺,千峰竞秀,万壑争幽,潆洄如带,溪山之胜,尽收眼底。(天游峰上俯瞰九曲溪)山上有不少摩崖石刻,古人游后不吝溢美之词。下山不久来到了桃源洞,过程宛如“桃花源记”,一路穷极幽深,石崖相倚成门,婉转而入,石桥下溪涧流水,内忽平旷,四面环山,潭水悠悠,桃林片片,田畴可一、二十亩,鸡犬相闻......这里有座道观,创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据说当时流传武夷山隐居仙灵,吸引大批高士来此修炼,明朝时桃源道观已远近闻名,建有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修真高道多选此地居之,民国时重修,如今是福建省的重点宫观之一。桃源洞还有一座老君圣象,高达十六米,造像逼真庄严,神态和蔼可亲,线条畅然,洒脱自在,超然物外。南行到达一线天,又称“灵岩”,长176米,最窄处仅0.3米,下为伏羲洞、风洞和灵洞,从洞底仰视,岩顶弯弯曲曲的一道天光,故名“一线天”。洞口宛如巨兽之嘴,进洞后向往外,又如巨兽之眼。一线天分左右两条路线,下图呈现为右线。出一线天不远处是虎啸岩,巍然独耸,四面陡峭,周围怪石峥嵘,青藤垂蔓,独具泉石天趣。附近还有座天成禅寺,一座观音像雕于岩壁之上,比贡于寺庙的观音更具震撼。穿茶从,绕奇峰,下山乘车(可以不买较贵的景区大巴,公交车也到部分景点),来到武夷宫。武夷宫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又名会仙观,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前临溪流,背倚秀峰,沃野碧川,巧构林立,此处是九曲溪漂流的终点,为游客集中辐辏之处。宫内有座武夷春秋馆,馆中展示有武夷山重大历史事件、历代名人和民俗风情,包括上文提到的彭祖开山、理学大成以及闽越文化、汉武帝封禅、摩崖石刻、茶文化、武夷双遗等等,从中可以重温“武夷春秋”。(彭祖开山)因为武夷岩茶名气很大,这里把馆中了解到的茶文化多写几笔:武夷茶在南北朝(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1302年),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有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的岩茶。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上文提到武夷山大红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不仅是因为母树珍稀需要保护,更是因为以大红袍为代表的乌龙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史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乌龙茶有青茶、半发酵茶及全发酵茶,品种较多,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汉族特色的茶叶品类,而大红袍在其中出类拔萃。武夷宫中还有仿古宋街和柳永纪念馆。柳永是宋朝词人,写得一手婉约好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出自其手,不来武夷山不知道,原来一代祠宗的家乡就在这里!武夷宫向北穿过万春园,又遇一池碧水,丹霞石柱倒影湖鉴,美如桂林山水,湖畔有寺名止止庵。武夷山止止庵位于一曲水光石后,传说是道教仙人修炼之所,为道教第十六洞天。止止庵位于一曲水光石之后,由于环境绝佳,又有高士驻足,因此风流相继,屡有道众居此,甚至还有道士在此遇仙、获异书等神话。过止止庵沿湖前行,来到大王峰脚下。在一整天如心电图般的上山下山后,即将攀登今日的最后高峰,眼前的是密林掩映、一望无头的幽深小径,期待的是大王峰顶红霞满天、辉煌落幕的夕阳西下。不多说,爬!大王峰又称“纱帽岩”,因山形如宦者纱帽,独具王者威仪而得名。海拔530米,上丰下敛,气势磅礴,远远望去,宛如擎天巨柱,在武夷山三十六峰中有“仙壑王”之称。峰顶古木参天,有天鉴池、投龙洞等遗址。(远眺大王峰)一开始的小径还算平缓,越往上越狭窄陡峭,居高不仅要思危,还要有不畏难的准备。高处不胜寒,但胜在美。爬到顶时正好日落,山景如缥缈水墨。山顶还可俯瞰九曲溪和武夷山城区,这个角度下水泥丛林显得微不足道,心胸为之一阔。下山已入夜,我去的时候临近去年的春节,武夷山夜烟花绚烂......次日的重头戏是九曲溪漂流,漂流不是全天都有,清晨时间还早,我们先去转转水帘洞。下车后漫步“天心问禅”慢游道,一路绿茶一路山,一路禅机一路参,茶禅一味,品着不觉就到了水帘洞。水帘洞是一处瀑布,也是武夷山的一个景区,以丹霞地貌峰峦和岩体景观为特色,除“万斛珠帘垂赤壁”的水帘洞,还有“雄鹰展翅飞碧空”的鹰嘴岩,“石色赤紫,宛若天半朱霞”的丹霞嶂,溪水潺潺、凉风习习的流香涧,比翼双飞的燕子峰,以及空中楼阁古崖居遗构等等。下图即为古崖居遗构——天车架。天车架为武夷山现存最完好的人文名胜之一,宛如双层空中楼阁,上仰悬崖,下临深涧。相传宋代就有山民穴居于此。天车架所在地势险要,至今无路可通。下图为鹰嘴岩,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峰岩雄伟矫健,巍然特立,酷似兀立于群峰中的雄鹰,昂首向东的岩顶稍向下弯曲,恰似鹰嘴。鹰嘴岩前行不久是慧苑禅寺,始建于宋代,居民院落布局,门厅是儒家风格,正殿有佛教氛围,经阁含道家韵味,是一座典型的“三教合一”宗教建筑。朱熹曾在寺中留下“静我思”的匾额和“客来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的诗句。继续前行到达留香涧,长约百米,宽仅一米,两侧石壁如墙,直立夹峙,青藤垂蔓,幽兰丛生,山风穿峡而过,飘香令人陶醉。再往西不远就来到了文首提到的母树大红袍所在,6株“茶王”生长于岩腰,就势筑台以护。也只有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才能诞生这样让人回味无穷的珍品。水帘洞一行错过了上午的漂流,下午要一点才开始,就去临近的市场走了走,快过年了,市场非常热闹。吸引我的除了琳琅满目的年货,还有林立的马头墙,显然,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建筑,深受徽派建筑的影响。逛过市场,时间也差不多,又来到昨天经过的星村镇,竹筏排排,整装待发。古人游九曲是从武夷宫逆流而上,而今人则是乘筏顺流而下,所以漂流顺序是从九曲到一曲,方向相反,所见美景是一样的,“蛤蟆吞天金龟梦,象鼻吸水猿人头,铁壁屏嶂玉女怨,青剑裂石志士酬,三三六六一欸乃,空谷萧鼓落日休”,一样都不会错过。漂流看景是一方面,听船工的段子也是一大享受。一只筏上有两个船工,有的一男一女,有的是两个男人,不论如何,一路上的荤段子层出不穷。要不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呢,撑船的小伙、姑娘总能根据所见不同景致开些小孩子听不懂的玩笑,当然,其中大部分是事先编好的,但他们的厉害在于和乘客的互动上,有时候老年人问个正经的历史典故,他们能对答如流且不乏幽默,有时候童言无忌问出大人会脸红的问题,他们能妙语化解,让大家会心一笑。这段子储备和应变能力,我看去说脱口秀也无不可。一两个小时的漂流结束后,大家都会给船工一点小费,值得的!(水流平稳的地方,游客也可以掌撸)九曲溪全长约10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的山水画意,可谓“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出发不久的九曲可观齐云峰、白云岩、双狮戏球石,平畴沃野上奇峰兀立;八曲水天空阔,水中怪石争巧,可见水狮石、水龟石、象鼻岩、骆驼峰等奇观。七曲北岸耸立武夷山最高峰——海拔754米的三仰峰,让人仰望生敬;六曲最短,但景色最胜,前一天攀过的天游峰即在此,峰底再看,巍峨憾人;五曲最为开阔,曲中有平林洲,洲上林木葱郁,水畔奇石盘错;四曲对峙两座巍巍巨岩,横空盘立,倒影碧波,飞翠流霞。三曲南崖的小藏峰下有闻名于世的“架壑船棺”,此为古越人的一种葬俗;二曲幽深险峭的峡谷,毗邻玉女峰,“峰”姿绰约;一曲畅旷豁达,临近大王峰、幔亭峰、狮子峰和观音岩,山峰摩霄凌云,雄伟壮观。九曲宛如九首歌曲,奇山秀水是美妙的旋律,朗朗笑声是恰切的伴奏,偶尔的怪石是令人意外的切分,每一个拐弯是让人期待的间奏......九曲之后,八闽之旅也落下了尾音,但途中邂逅的每一场光景风物,都像空谷传音一样不绝于心,留在记忆里的不是曾经沧海,而是对下一次启程的更美期待......下一程——广西!

篆书中国宜兴款紫砂壶是什么时期做的?

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

唐宋两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高峰期,而明代则是中国饮茶史上的又一高峰。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曾有记载紫砂壶的诗句。有关紫砂壶的最早文献资料见于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宛陵簿集》中的两居诗。

梅尧臣的《一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诗中的“紫泥新品”被认为是紫砂陶登上了陶文化殿堂的最早记录。稍后于梅尧臣的大诗人苏东坡,在谪居宜兴时。

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元代时,紫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元朝时已有用紫砂壶沏茶的风气。到了明代,紫砂壶才开始真正兴盛起来,尤以宜兴的紫砂壶为名。紫砂壶也已由日用品进入到工艺美术品的境地。明代时,宜兴的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

“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也是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明代壶艺最高的是时大彬,他的作品淳朴古雅,有“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

通常的说法,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供春)。“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吴梅鼎:《阳羡瓷壶赋·序》)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

”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可惜供春壶已不得见。当代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的一件仿品,价格也在60万港币左右,足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

供春传时大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李仲芳并称为万历以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时大彬的紫砂壶风格高雅脱俗,造型流畅灵活,虽不追求工巧雕琢,但匠心独运,朴雅坚致,妙不可思。

1、茶香浓郁持久。紫砂壶嘴小、盖严,壶的内壁较粗糙,能有效地防止香气过早散失。长久使用的紫砂茶壶,内壁挂上一层棕红色茶锈,使用时间越长,茶锈积在内壁上越多,故冲泡茶叶后茶汤越加醇郁芳馨。

长期使用的紫砂茶壶,即使不放茶,只倒入开水,仍茶香诱人,这是一般茶具所做不到的。

2、紫砂壶泡茶,保温时间长。由于壶壁内部存在着许多小气泡,气泡里又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故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3、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易炙手。紫砂壶线膨胀系数比瓷壶略高,而且没有釉,就不存在坯釉应力的问题;烧成以后的紫砂壶,玻璃极少,有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所产生的急变能力,故具有缓慢的传热性。

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会爆裂。

4、紫砂壶里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气孔,透气性能好,但又不透水,并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这是一般茶壶所不能比拟的。它能保持茶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馨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起到收敛和杀菌作用。故能稍微延缓茶水的霉败变馊,所谓“盛暑越宿不馊”,道理就在这里。

东栅区,2001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一期景区面积约0.46平方公里,保护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是中国著名的古镇旅游胜地。景区游程达2公里,由东栅老街、观前街、河边水阁、廊棚组成,工程全部完工后,东栅景区占地面积约为1.98平方公里,设有十多个景点。\x0d\x0a西栅景区,西栅位于乌镇西大街,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并有公路直通江苏、苏州和桐乡市区,交通十分便利,与东栅以旅游观光为主题不同,西栅打造的是商务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西栅景区占地4.92平方公里,纵横交叉河道9000多米,需坐渡船出入,有古桥72座,河道密度和石桥数均为全国古镇之最,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度达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余。景区北部区域则是五万多平方米的天然湿地。\x0d\x0a\x0d\x0a江南百床馆,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坐落在乌镇东大街210号,又称赵家厅,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内收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馆内第一展厅陈列的有:明·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等,采用木架构造形式,强调家具形体的线条形象;第二展厅的有清·拔步千工床等床,用料为黄杨木,长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后共有三叠,此床历时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余,故有其名。\x0d\x0a江浙分府,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x0d\x0a江南民俗馆,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育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蜡像塑出婚丧嫁娶的话剧。衣俗厅以实物、蜡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余年前江南民间穿着习俗。节俗厅通过一年不同节气中乌镇人不同的生活习俗,比如春节拜年、元宵走桥、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龙大会、天贶晒虫、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冬至祭祖等,展示江南水乡。婚俗厅以喜堂拜堂为中心,通过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轿、嫁妆等实物展示婚庆的热闹场景。寿俗厅以老人祝寿为主题,通过厅堂的吉庆实景和字画、寿幛、寿桃、寿面等特有的做寿物品。\x0d\x0a江南木雕陈列馆,这里原是东栅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厅,以其木雕精美而闻名。的正室偏屋内更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木雕馆里的木雕取材丰富,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刻画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x0d\x0a茅盾故居\x0d\x0a余榴梁钱币馆,余榴梁,土生土长的乌镇人,钱币收藏大家,著有《中国花钱》、《中国鉴赏与收藏》、《钱币》、《钱币漫谈》、《钱币学钢要》、《世界流通铸币》等十多部学术专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拥有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代钱币近26000余种,其中有金属流通货币、纸币、花钱等,材质有金、银、铜、铁、锡、铝、铅、锑、陶、镍、纸、竹、骨、琉璃、塑料等15种,上起夏商,下至现代。\x0d\x0a文昌阁,立志书院门前河埠上有一幢楼阁,名文昌阁。书院与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观前街。旧时读书人到文昌阁,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来。小船就泊在阁下的河埠边,读书人上楼,下人就在过道两旁的长凳上坐着等候。\x0d\x0a修真观,修真观在乌镇中市。北宋咸平元年(998年),道士张洞明在此结庐,修真得道,乃创建“修真观”。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江南三大道观,地位极为崇高。修真观共设三进,一进为山门,二进是东岳大殿,三进为玉皇阁;两边分设十殿阎王、瘟元帅、财神等配殿;山门前的广场也依旧开阔宏畅。修真观的山门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极具警世意味。\x0d\x0a茅盾故居,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x0d\x0a古戏台,修真观戏台是道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与修真观一样屡遭毁损,但1919年的那次修缮后,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戏台占地204平方米,北隔观前街与修真观相对,南临东市河,东倚兴华桥。戏台为歇山式屋顶。台为两层,底层用砖石围砌,进出有边门和前门。边门通河埠,底层后部有小梯通楼台,亦可通过翻板门从河埠下到船里。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部是化妆室;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x0d\x0a汇源当铺\x0d\x0a在应家桥和南花桥之间,五开间的门面,楼上楼下,1.8米高的柜台。据《乌青镇志》记载,乌镇典当行最多时达13家,到了1931年,只有汇源当1家还支撑。当铺四周有高墙围护,靠外墙脚均用一人头高的条石筑就,使盗贼无法翻墙、掘洞,更有高出屋顶的更楼有人日夜_望。大门用不易着火的厚实的银杏木制成,外包铁皮,内有坚实的门闩、落地闩。进门有关帝堂,以示忠义为本,兼有驱除邪恶的企求。头埭为店厅,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场所,除汇源当外都设有高柜台、木栅栏。当典物者递上衣物后,听凭当里朝奉居高临下吆喝开价,低人一头。后埭是库房,为了防火,埭与埭的舍房各不相连,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满水的七石缸,称之为“太平缸”。汇源当是徐东号第九世孙徐焕藻(茗香)于道光年间创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