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外的茶香阅读(品茶的意境精美诗句)
- 茶文化
- 用户投稿
- 2025-07-22 13:06:01
茶文明、释教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优异代表,自发生伊始便彼此依存,彼此影响。
茶道与释教文明的大兴,简直是一起。在中国前史上最茂盛的朝代唐代,昌盛的经济、强盛的国力、敞开的视野为各种文明供给了开展的机缘,而佛、茶之道更是在此刻得到滋补,并彼此融合。茶道借释教赋予茶事进程严肃庄严的典礼感,这使得之前做为解渴除腻之饮料的茶饮提升了形而上含义的层面。少私寡欲而又才学过人的和尚,也是茶道文明生计开展的最棒土壤,从僧院推行开来的茶道得到其时皇家的认可。
关于和尚来说,茶也是必不行少的。寺院里仪规苛刻的“吃茶”、“煎点”典礼,也为和尚的平常生计增添了谨慎、专心的气味。在贫苦而绵长的修行进程中,茶能够清心机,能够解疲乏,在冷寂的冬夜,一碗幽香温暖的热茶,不只滋补了禅者的瑟身,关于人心,也是一种安慰。

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蒙顶甘露,是当今茶市颇寻得到的一种茶叶。其味芬芳馥郁,饮者很难幻想到,这种茶,正是中国人工栽培茶的鼻祖,而它的家园,四川雅安,供奉着西汉时期种茶之祖──吴理真。
从严格含义上来说,吴理真并非实在的茶僧,他跟释教的根由有二,一是宋代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当地封为御茶园;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吴理真“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法象,所以后人称吴理真为“甘露大师”。虽非僧,但吴理真有着菩萨拔苦与乐、普济众生的精力。
公元前53年,一般山民吴理真在拾柴时偶尔发现野生茶叶清神解毒的功用,所以在蒙顶山上首辟茶园,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聚不散。”《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据五代时《茶谱》记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间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具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这以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
从上面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茶的功用被异化、神化了,但五代时人已能知茶除宿疾、明眼意图功用了。所以咱们说茶祖吴理真,不是说佛,不是说茶,而是一颗以茶解众疾、不为本人求安泰、希望众生得离苦的普世之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