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加工算什么行业(制作茶叶的八道工序)
- 茶文化
- 用户投稿
- 2025-04-25 19:56:33
茶叶加工算什么环节?我们都知道,茶叶是一种天然绿色食品,但是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工序需要人工参与,比如杀青、揉捻、烘干等。这些工序的存在,不仅影响茶叶的品质,还会造成浪费。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减少人工,提高茶叶的利用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做到“少人工”吧。”少人工可以有哪些好处呢?一起来看看吧。”少人工”的茶叶,好处多多,你知道几个?别不知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吧。
一:茶叶加工算什么环节的工种
区别不是很显著,估计是你在工商注册时选择项目、将来纳税政策有所疑惑吧。
茶叶加工应该是属于食品制造行业
给个建议,如果是简单的茶叶种植、采摘、制茶、包装销售,选择农副产品加工;如果企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除了上述经营业务外,还从事茶叶中茶多酚、天然色素、茶叶香精等的提取深加工项目,选择食品制造业。
二:茶叶加工工序一般包含哪些
在现代茶叶种植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技术,进行合理的管理,是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的关键,可以极大的提高茶农的经济收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茶叶的种植管理技术主要包括茶树的修剪管理,茶园的田间耕作和除草管理,茶园施肥和灌溉管理,茶园病虫害防治管理,以及茶树树种管理等多个方面,另外在茶树的防寒抗旱方面也要做好积极的应对,避免因低温雨雪和高温炎热天气对茶树造成的损害。
当然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种植环境的茶园,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因地制宜的选择管理技术。另外针对不同的茶树品种以及不同的采收阶段,所应用的农业管理措施也并不太一样。毕竟我国茶区种植面积广泛,华南地区和江北地区的天气温度水分地理形势以及种植的品种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
有些茶园除了春茶之外,还有夏茶和秋茶采收工作,这在施肥和修剪以及灌溉管理方面要着重重视,而对于部分直采春茶一季的茶园管理,又有一些不同的地方。这些都必须面对实际情况去进行合理的调整。光使用千篇一律的技术,很难因地制宜的去针对性的提高产量和品质,这一点特别需要很广大的茶农朋友注意和重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看法,如果你有什么更好的意见和建议,欢迎在下面留言评论说说您的想法,如果你喜欢我答案的话,我会给你点赞评论
,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杀青对绿茶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
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以防止叶子褐变;随着蒸发叶内的部分水分,使叶子变软,为揉捻造形创造条件;同时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芳香物质挥发消失,从而使茶叶香气得到改善通过杀青。
揉捻是绿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过利用外力,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同时部分茶汁附着在叶表面,便于冲泡。
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晒干三种形式。绿茶的干燥工序,一般先经过烘干,然后再进行炒干。干燥的目的:蒸发水分,整理外形,充分发挥茶香。
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制法特点主要是闷黄过程,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其后多酚物质的氧化作用则是由于湿热作用引起,并产生一些有色物质。变色程度较轻的,是黄茶,程度重的,则形成了黑茶。闷黄是黄茶类制造工艺的特点,是形成黄色黄汤的关键工序。从杀青到干燥结束,都可以为茶叶的黄变创造适当的湿热工艺条件,但作为一个制茶工序,有的茶在杀青后闷黄,有的则在毛火后闷黄,有的闷炒交替进行。针对不同茶叶品质,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黄色黄汤品质特征。
可分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萎凋指的是凉青、晒青。乌龙茶的萎凋区别于红茶的萎凋。乌龙茶的萎凋和发酵工序不分开,两者相互配合进行。萎凋方法有四种:凉青、晒青、烘青、人控条件萎凋。
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摇动后,叶片由软变硬。再静置一段时间,氧化作用相对减缓,使叶柄叶脉中的水分慢慢扩散至叶片,此时鲜叶又逐渐变软。经过有规律的动与静的过程,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水分的蒸发和运转,有利于香气、滋味的发展。
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像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褐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同时使青草气挥发和转化,叶片黄绿而亮,形成馥郁的茶香。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叶子柔软,便于揉捻。
干燥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水分和软化叶子,并起热化作用,消除苦涩味,促进滋味醇厚。
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目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福建是我国茶叶的主产区。“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是福建人的生活写照。
此次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相关44个项目,就包含福建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等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目前,福建省与茶相关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9个,先后认定48名传统制茶技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周君贤摄
今天,就跟随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走进福建的茶世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正在摇青。
在我国东南角,藏着一处以茶闻名的宝地,它就是武夷山。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拥有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惟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
武夷岩茶属乌龙茶一类,有“岩茶之王”之美誉。武夷山是岩茶的故乡。

岩茶品种众多,以肉桂、水仙、大红袍最为有名。而“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韵不过大红袍”的说法则表明了大红袍独特的地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承前启后,一脉相承,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它取炒青绿茶、小种红茶制法的精华,在色香味上吸取红、绿茶之长,形成武夷岩茶(大红袍)独特的创制技术。
在岩茶界,有一句“岩骨花香”的独特描述,说的正是武夷岩茶(大红袍)特有的滋味。这是由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和精湛的传统制作技艺造就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曾这样概括武夷岩茶的工艺:“武夷岩茶的工艺流程在所有茶类里面,是最复杂、最多的,对品质的影响程度也是非常明显的。”
据介绍,大红袍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整个制作工艺有许多“绝技”,如摇筛做青这一决定岩茶品质的关键工艺,其中就有“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和“走水返阳”,以及最后“低温久烘”中,凭借温度对视觉的冲击和手感,不断调整、控制每个时段的温度,以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堪称惊世一绝。难怪清代梁章钜发出“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赞叹。
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精湛的制作技艺在我国茶类制作技艺中别具一格。安溪茶农综合借鉴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作原理,结合当地实际,发明出一套半发酵的独特制茶工艺,并以此制作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乌龙茶。
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由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组成。采摘前先要确定采摘期,制定采摘标准,然后再熟练运用技术进行采摘。初制工艺包括晒青、凉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烘干十道工序。
精制工艺包括筛分、拣剔、拼堆、烘焙、摊凉、包装六道工序。制茶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和叶的鲜嫩程度等各种情况灵活处理。
“魏说”铁观音母树(刘洁智摄)
制作安溪铁观音,先要以晒青、凉青、摇青等方法控制和调节茶青,使之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变化,形成“绿叶红镶边”和独特的色、香、味,再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进行揉捻和反复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安溪茶农长期生产经验和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品品香茶业福鼎河山有机茶园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处于闽浙交界地区,其独特的海拔、地势、土壤和气候环境,具有适宜白茶生产的自然条件。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
唐陆羽《茶经》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专家认为即福鼎太姥山。明代田艺蘅《煮泉水品》认为:“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对鲜叶采摘标准与制茶工艺,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现代白茶工艺盛于清代福鼎,清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成尤以鸿雪洞为最。”说明福鼎白茶的出现历史相当久远。据记载,1857年,福鼎点头柏柳的陈焕、张吓钦移植家中繁殖,清代光绪元年(1875)由周开陈再移植、传播到黄岗,制造白茶的历史由福鼎开始。
福鼎白茶因成制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制作中不炒不揉,文火足干,以适度的自然氧化,而保留了丰富的活性酶和多酚类物质。其初制原理和工艺规程主要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白茶初制工艺流程: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
精制工艺流程: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受气温影响,白茶制作技艺分为正常气候初制和不正常气候初制。福鼎白茶的制品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品类。
福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茉莉花生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茉莉花种植史。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也已有近千年历史。宋朝许多史料都记载了福州茉莉花茶采摘、制作、品赏的过程。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性生产。
茉莉花茶的原材料取自精制的绿茶茶坯和福州盛产的优质茉莉花,经过茶坯处理、鲜花养护、窨花拼和、堆窨、通花散热、收堆、起花、烘焙、冷却、转窨或提花、匀堆、装箱等10多道传统工艺程序精制而成。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用特种工艺造型茶或经过精制后的绿茶茶坯与茉莉鲜花窨制花茶的传统工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过程主要是鲜花吐香和茶坯吸香的过程。
茉莉鲜花的吐香是生物化学变化,成熟的茉莉花在酶、温度、水份、氧气等作用下分解出芬香物质,随着生理变化,花的开放,而不断的吐出香气来。
茶坯吸香是在物理吸附作用下,随着吸香同时也吸收大量水份,由于水的渗透作用,产生了化学吸附,在湿热作用下,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茶汤从绿逐渐变黄亮,滋味由淡涩转为浓醇,形成特有的花茶的香、色、味。茉莉花茶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种化合物,是我国乃至全球现代最佳天然保健饮。
坦洋功夫斗茶赛(福安)黄国平/摄
坦洋工夫茶属全发酵茶,因发祥于福安市白云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云山脉为其天然屏障,自然环境得天独厚,非常适宜茶树生长。
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村有个胡姓的人家,采用手工搡揉、发酵、烘培精研红茶获得成功,其产区逐渐扩及闽东诸县,坦洋工夫红茶声名鹊起。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与国酒茅台酒一起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金奖,跻身国际名茶品牌之列。
坦洋工夫茶制茶过程分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步骤,先使新鲜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适度氧化,再做成有条索的红毛茶,保持芽叶完整,红色红汤;然后,再经过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分成各个级别的商品茶。
“色艳香浓,鲜纯清甘”是高品质坦洋功夫的表现;其外形条索圆紧匀直,色泽乌黑油润,叶底色佳耐泡,汤色红艳明亮呈金黄色,有桂花的浓郁芬香,滋味鲜浓、醇厚、甜和,既适于清饮,又宜于“调饮”,调和糖和牛奶。坦洋工夫红茶也被当地茶农称为“乌龙”、“乌茶”,具有怡神益脑、养颜美容、降血压、减血糖、暖胃促消化等保健作用。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九龙江(北溪)上游,境内群山环抱,森林资源丰富,山间云雾缭绕,农业生态环境优美。
“漳平水仙茶”原产于福建省漳平市双洋镇溪口村大会自然村,有一百多年历史。其传统制作技艺是中国乌龙茶类中较为高超、精湛、独特的紧压制茶技艺。
漳平茶农吸取了武夷岩茶和闽南水仙茶制茶原理,并根据漳平水仙茶的实际,创造出一套漳平水仙茶的独特制茶技艺。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为控制和调节下,先经晒青、凉青、摇青,使茶青发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学变化,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构成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又以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进行揉捻和压模造型,反复多次的烘焙,形成四方型、带有天然的“兰花香”和“桂花香”的漳平水仙茶饼。
近十几年来,在漳平市历届政府的全力推动和专业茶叶科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制茶家族传人精心挖掘、整理、研究漳平水仙茶传统制茶技艺,对传统技艺进行优化整合,探索、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规范技艺流程和技术标准。漳平水仙茶产品多年来多次荣获国家和省部级金奖,并取得了多个国家级品牌。极大地推动了漳平市茶产业发展。
在福建,茶早已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也是茶。一盏茶,蕴含着人间烟火,也透视着精神世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