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茶 > 玄学书籍在哪里买的

玄学书籍在哪里买的

总有许多人,在每年开春之时有意无意地开着一些或善意或恶意的玩笑,诸如什么早春、什么监制之类的玩笑,开怀一笑之后,我想,也来开个玩笑罢,开给那些开玩笑的人。

首先要明白的一点是:关于普洱茶,收茶和做茶有无区别,区别又在哪里?

简单的话可做简单的理解:收茶和做茶,只要出发点有偏差,就可能有着天壤之别。收茶就是收购别人业已加工完毕的晒青毛茶,然后,再进行深加工最后压饼或者略去深加工环节直接压饼出售;做茶,是指从挑选茶区、茶树入手,从茶树鲜叶采摘开始,把关每一个环节直至做出晒青,再进行深加工最后压饼出售。

上面的理解有没有问题呢?--有无相生。

监制是一个比妙曼更为有趣的词汇。

监制是监督之意么?我还是不太明白监制的确切内涵。

就古树茶来说,今天,仅是监督完全没有意义可言,更何况如果仅仅只是千里之外的监督或者仅仅只是现在常见的一些停留在茶叶包装上的监督,它又有什么意义呢?不深入原产地,监制之人和茶叶的生产、加工分离,那么监制之人如何行监制之责?况乎,茶还受道制约,监制之人对道又做何解呢?切不要说看一眼毛料就深谙。。。诸如此类的话,话大了就成了大话;普洱茶原料上的许多问题是没办法完全通过望、闻、问、切来解读的,玩茶,现在我们遇到的更多的是人自身的问题而不是茶本身的问题,涉及到人,问题就简单不了了;别说图,有图未必有真相,就是到了原产地,眼见都未必为实,更甭提那些离开了人的监制了。话肯定不绝对,不是说通过茶叶外观看不出什么来,而是通过肉眼所能得到的信息终究有限,外观反映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且,肉眼识茶也算是门手艺了,更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这样的传统,几近失传,着实鲜有人掌握。才开篇就毁了一词:监制--本好好一词,生生给糟蹋了。。。

玄学书籍在哪里买的

乍一看,茶树!没错。但,就仅是茶树么?

于早春来说,玄就玄在这儿了;而于早春来说,奥妙也在于此。

不同的人对早春普洱茶肯定有不同的期待,自然,理解也就不一样了。开春了,你期望喝到的普洱茶是画面最前方左侧大茶树上的茶叶呢?还是画面右侧更为健硕、壮大的古茶树上的茶叶呢?亦或,你还是想喝画面后方的那些茶园茶?--它们可都生长在相同的地方,你如何把它们区分开呢?

问题就来了:相同的时间点上,偏偏是茶园茶先抽芽,而画面左侧树龄稍大的茶树和画面右侧的古茶树是不抽芽的;换句话说,相同的地域,茶园茶先抽芽,然后才是画面左侧树龄稍大的茶树,最后抽芽的是如画面右侧的古茶树。可有趣的是,古茶树还未发芽,铺天盖地的早春普洱就抢滩登陆似的争先上市了,问题就在于,这些早春古树从哪儿冒出来的呢?茶树上是肯定没有的,因为芽都没有,怎么可能有茶叶?简单一图简单一说,此例,是不是画面左侧的茶树挂满了芽而右侧的茶树却没芽呢,然,谁的树龄要大?但如果,茶从源头就错了,再根据错误的茶得到的信息和许多关于茶的判断,能对么?标的物一错,千错万错就无法避免了。

茶树生长的自然规律,亦为茶道,道可道非常道,不同的人对道有着不同的理解,涉及到茶,涉及到做茶,茶自然也就不同了。

早春如此,对那些拿着其它茶叶然后告诉你他手里的茶叶就是是画面中古茶树上采摘的茶叶的商贩,也皆如此,所有的话语、做法都未能脱离道的制约,本为玄妙的东西,关键在于,你对所谓的茶道究竟了解多少,又作何理解。其实,仅就自然现象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自然现象了,说复杂,也就复杂了,复杂的根源难以言述,正所谓非常道,而这复杂的原因之一是人心。人心一变,又给毁了一词:早春。。。

上面提到的茶树名称,大茶树、古茶树等,也有万千的理解,到了不同的地域,说法就不一样了,比如惯常我们说的乔木、大茶树、古茶树等,在勐库某山,当地人说的乔木是我们理解的小树;古茶树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古树而是题图画面左侧的茶树,它们称为中树;他们说的大茶树才是我们理解的古树。他们对茶树名称的排序是:小树、中树、古树、大树。是不是会说这仅仅只是称谓不同而已,没什么大不了呢?问题是--如果不深入原产地不实地勘察选树的话,你怎么能会知道茶农对茶树的理解和我们惯常的理解不是一回事呢?如果只是收茶,你又会收到什么茶呢?还在勐库茶区,看到一本杂志,上有一图,说某人在邦东某山抢到了一堆鲜叶,今春功德圆满。但图上的鲜叶并不是杂志上所说的邦东某山古树茶的鲜叶,二来茶叶采摘的嫩度也不合理,三是采摘的时间确实对不上号--这样的情况不新鲜了,对此,我们是该哭还是该笑?普洱茶是热了,成了万人迷,但我们为之着迷的究竟是什么?普洱茶是做了,但,又都做了些什么茶?

上两张图,大家又各自找答案去罢。。。

奉劝一句,于茶道,我们所能说的,统统不是你所想了解的那个道,所以,不要轻易去说入道茶道。。。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