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淮绿梭的产地(江苏淮河酒厂官网)
- 茶叶常识
- 用户投稿
- 2025-06-11 18:24:07
清淮绿梭产地位于河南省桐柏县,是桐柏县经作站茶叶技术人员根据绿茶的制作原理和名茶色、香、味、形俱佳并有自身特色的质量要求,通过反复操作和对比研制而成的。
桐柏县种茶历史悠久,据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但至建国前夕,几乎全部毁灭,仅鸿仪河乡的罗汉肚子山上幸存两株直径为8~9厘米的粗的大茶树。民间老郎中熊子谦每年采其叶加工成茶,馈人治病,沽名不利,以后又摘其实植于房前屋后,久而久之植树成园,面积约1亩。1961年河南省农业厅和河南省供销社的钱远昭、宋加堂来此调查,认为桐柏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非常适宜种茶,建议作为适宜区大力发展茶叶生产。1962年河南省农业厅投资在县城金塘罐处建立国营茶场示范。以后在人民政府关怀重视下,发动群众劈山种茶,并把茶叶生产列为桐柏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鸿仪河、程湾、果园、月河、吴城、毛集等乡,茶园面积约45000亩。清淮绿梭茶产在果园乡。
清淮绿梭茶是采用当地群体茶树品种的1芽1叶和1芽2叶初展的鲜叶作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整形,烘焙制作而成。在操作上,杀青锅温在130~140℃,投叶0.4千克。翻炒至杀青适度;揉捻在100℃左右的锅内揉抖成条;整形是在70~80℃锅内进行,采用抓、挤、甩等动作运用的巧妙结合,塑造成“梭”形,炒至七至八成干出锅,分两次烘焙足干。
清淮绿梭茶制作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整形——干燥等几个工序。

杀青要掌握杀快、杀匀、杀透的原则,避免出现红、焦、闷,杀青的关键是要控制好杀青锅温。每锅投叶量250—300g,鲜叶刚下锅时锅温掌握在100—120℃(叶下锅后有连续的炒芝麻爆声),开始转入整形,杀青时间约3—4分钟。
当杀青至叶质变软,稍有粘性,叶面失去光泽,呈暗绿色,茶梗折而不断时开始整形,整形锅温80℃,整形手法是由按、捺、抖、带、甩几个动作巧妙配合完成,整形过程用力轻一重一轻,先是以理条为主,按、捺用力要轻,待叶不粘时逐步加重压成梭形,成形后锅温降至60℃,待八成干后出锅上烘干燥。整形时间约14—16分钟。
“清淮绿梭”茶干燥工序采用的是用烘笼炭火烘焙的办法。分初烘、摊放、复烘三步完成。初烘每笼用6—7锅的投叶量,温度80℃,每隔5分钟左右翻烘一次,时间17—18分钟,初烘结束后下烘摊放,4小时后再进行复烘,复烘温度55℃,每笼放初烘叶1.5公斤左右,烘至足干(含水量6%以下,用手捻可成粉末状)。
烘茶过程中,烘笼要轻端轻放,同时严禁异味串入。本工序初烘火力足,可除去青草气,产生使人喜爱的清香味(初烘切忌不能“低温长烤”),复烘温底低,可使茶叶足干,进一步显露香气,又不至于变成老火茶而除低品质。
毛茶制成后还必须经过精选,挑去大片、茶梗和其它杂质,筛去碎末,精选后的茶叶即为成品“清淮绿梭”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