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美学(日本茶道之美的七种意境)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3-13 15:23:01
日本茶道文化有其独特的审美属性,有七美:瑕疵、质朴、凋零、自然、生疏、寂静。下面就让我们来一一解释这七大美女:
日本茶道虽然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主张面对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欣赏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无论从造型到颜色,经常可以看到不平衡、一致的陶瓷制品,有的左右不对称,有的釉色不饱满,有的表面粗糙。茶室里还有花或挂斧等茶道艺术品,往往参差不齐,而非整齐划一。这种有缺陷的美,往往有很深的魅力。日本茶道认为缺陷之美是一种古怪的单一美。比如中国书法中的草书,流水中的狂草,在忘性中有一种似乎不规则而规范的奇异之美。
简单朴素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个属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禅宗的“虚无”,所以茶道的朴素是“虚无”的表现之一。比如在日本古代建筑中,虽然神社和茶馆的建筑都推崇简约之美,但神社的简约和茶馆的简约是同一概念下的两种简约。神社的建筑简单、粗犷、安静,京都的桂利宫,东京的明治神宫。巨木和整齐的巨石用于选材。茶馆的建筑简单,朴素,安静。选材就地取材,用粗木简瓦,诠释了一种世俗的修心养性的愿望,脱离了寺庙。这两个简单的元素都体现了日本禅宗的美。茶室里只有常青树,没有花草,茶室里的画多是淡水墨山水画。特别是茶室的木柱或横梁,看似没有精雕细刻,却有一种天真单纯的美,令人过目不忘。当你进入茶室和茶馆,你可以看到没有什么华丽,但简单和优雅。这种简单朴素的美,就在于黑暗宁静的美。

无心,无脑,无意识。无论是茶师还是茶客,当他们以深深的礼遇和敬意对视的时候,彼此透露出的共同心境就是自然之美。在日本古代的茶道文化中,以人为美是不美的。所以从茶看茶人的行为,都是追求自然的状态。比如所用的茶碗,不需要名匠之作,也不需要华丽的釉料。最好的茶碗是自然烧制的粗陶。这和现代一些所谓的新式茶道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无意的美才是纯粹的美。
中国古诗词说:庭院有多深,与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神秘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深不可测的古美,是无限深处无限意境的美。比如黑暗的茶室里,单纯的眼神,无言的会意,都有一种深邃神秘的感觉。这种含蓄的东方之美在茶道文化中达到了极致。留白的空阔意境是一种自启蒙以来的自觉美,是一种不至于让明灿日常眼花缭乱的深邃博大的美。神秘不是阴郁的气氛,而是寂静中的寂静之美。
步入茶室,走过碎石路,在茶室落座,这个过程是一种短暂的来自红尘的狂喜。放下尘嚣,远离喧嚣,进入一种清心平和的状态,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种无私和脱俗之美。日本茶馆暴露出来的“石板路”不仅仅是一条很短的路,更象征着我的身心回归。进茶室前洗水洗手,也是清心除尘的一种方式。茶道所追求的脱俗之美,并不是简单地脱离世俗,而是短暂地净化疲惫的身心,然后以一个鲜活的“我”回归日常世界。所谓“精”,不是脱离现实的表面生存法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流畅地融入世界。休大师倡导的“一尺自悟于心”是对脱俗最精妙的诠释。如果这个世界能以一个适当的心,一个有规律的心,走在尘封的路上,就不容易失去自己的身份,走起来也更容易。比如茶室聚会前或聚会后,禁止炫富和瞎搞学问。无论是茶师还是饮茶者,茶前茶后的交流,多是轻语暖句。脱俗,是俗人在这一刻对获得纯粹庸俗思想的渴望。
坦然、安静、平和、自省、开悟面对日常的“我”,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要素之一。茶道的开始和结束往往都是在一片寂静中进行的。从茶艺师到饮茶人到茶具到挂轴到茶花,都以静为旨归,从而在光中体会雅美,在静中品味美。窗外的风声雨声鸟鸣声,室内的水沸翻滚声,茶师手中竹刷的轻柔动作,都是每个人运动过程中的寂静之美,是日常生活中的红尘忘我之美。在日本茶道中,沉默之美是非常重要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