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杯茶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每天一杯茶对身体有害吗)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3-11 12:35:50
无论你有多忙,你都可以喝杯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在某一个时刻,比如坐在草木间,比如回到古老的山林,你能感受到浩荡的微风。有茶的时候才是好时候。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绘画、书法、钢琴、象棋、诗歌、啤酒花、棋子从未离开过它。今天七样东西都变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画、书、棋、诗、啤酒花”属于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而“茶”是和日用品放在一起的。对这种普通人的茶有兴趣吗?
大家都喝过茶,都很熟悉,但你有没有想过“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从笔画的构成来看,“茶”字的意思是“人在草木之中”。上有草,下有木,人能在植物间密密麻麻,吸取天地之精华,这才是茶的真正秘密。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哪怕窗外满是城市的水泥丛林,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只要你手里有一杯清茶,人就好像一下子走进了草丛。
上有一句话,茶“以色、香为旨,其精为精、干、净”。这是什么意思?从本意来说,茶是色、香、味俱全的。表面上看,我们喝的是它的味道。其实茶是有茶道的。这种‘道’不同于通常理解的泡茶时的繁文缛节,而是指向了人们心中一条优雅、宁静、高贵的大道。
当今社会,学习和工作的节奏太紧。经常去隐居,隐居山林,躲在偏僻的地方一段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现实的。有没有什么成本最低、时间最短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忙乱的情况下,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呢?
也许那是在喝茶。林语堂老师说,“用平静的心去看忙乱的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到“淡淡茶香”的美妙。所以,品茶锻炼的不是舌头,而是大脑。
那么如何喝茶呢?我必须喝昂贵的茶吗?
说得好,“茶不精,壶不燥。”喝茶贵,不一定是名茶。把它放在锅里。“酒不求瓶,瓶不求空。”酒不一定是茅台、五粮液之类的贵酒。只要瓶子里一直有酒,你喝什么就是兴趣。"普通钢琴没有琴弦,经常调音,而短笛是自适应的."弹钢琴和吹笛子不需要很复杂。毕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熟练的音乐家。自适应开心就好。
只要人们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很难见到Xi皇帝,他们也可以像阮籍一样”。即使不能生活在伏羲当皇帝的理想时代,至少也可以像嵇康、阮籍一样,以山为荣,自得其乐。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喝茶、喝酒,还是弹琴,都是世界上尽情玩乐、自得其乐的好时光。
鲁迅老师曾说:“有好茶喝,就喝好茶,这是一种‘福’。”每个人都想享受“幸福”,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幸福”是什么意思。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边喝茶,一边抛开心里的琐事。
世界如此繁忙,它无法摆脱这种担忧。现在请人去茶馆,多是谈事。说到口渴,喝茶是为了解渴。喝完再谈,谈完再继续喝,偏离了品茶的初衷。真正的品茶,是抛开脑子里浮躁的念头,保持头脑清醒,让内心升起一种被草木滋润的自我满足。
中国有句话:“茶如隐居,酒如君子;以酒为友,以茶为静品。”喝酒可以热闹,交朋友,喝茶真的是一件很安静的事情。
说到茶的起源和“心清”,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茶圣”陆羽。“我当了一辈子作家,几代茶仙”是人们对他的评价。一个《茶录》,让他载入史册,被世人传颂,被后人评说。
从历史背景看,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几代人的更替。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而衰。从个人经历来说,鲁豫的人生经历是奇特的。他三岁被遗弃,“鲁豫”和“鸿渐”这两个名字都是他成年后自己起的。幸运的是,被父母抛弃的鲁豫被一条龙罩着。
寺里的老和尚吉吉收养了它。这么小的孩子,自然不会念经念佛。对此能做些什么呢?结果师父教他烧水,煮茶,读书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比如沏茶对水的辨析。
佛寺的生活清澈宁静,陆羽在禅茶的熏陶下成长。但随着见识的增加,难免向往外面的红尘繁华。终于有一天,他不辞而别离开了寺庙。据说陆羽走后,师父深感悲痛,从此再也不喝茶了。她想起了鲁豫。要喝师兄弟煮的茶,我喝不出陆羽的天真味道,也喝不出陆羽的禅茶智慧。毕竟我是自己带大的弟子。
离开禅寺的鲁豫,加入了戏班,成为了一名演员,开始了流浪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遇到了一位贵人——里奇伍武。
陆羽的老家在现在的湖北天门,唐朝时叫竟陵。当时守竟陵的是原河南太守里奇。里奇认识了鲁豫,很佩服他,让他离开剧团,还为他请了老师教他读书。鲁豫认识了许多当时的名人。
六年后,陆羽遇到了被贬为竟陵诗人的崔。他们一起分辨水,一起泡茶,一起旅行了三年。这三年,陆羽开始真正在文坛成名,开始专注于茶道,开始了他最激情的事业。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陆羽南逃无锡惠山,离开红尘,并不妨碍他慢慢开始游惠山、品惠泉的闲适生活。
在阅读《菜根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鲁豫特别关注水的种类。他把全国各地的水分为二十品,可见他的禅定和欣赏的深刻。当他喝了无锡惠山泉水后,他对茶的认识突然被激活了。后来他去了浙江湖州,在那里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石僧皎然,两人成了挚友。
皎然不仅擅长诗词,对茶道也有很深的研究。虽然比陆羽大十几岁,但两人是因为茶而成为朋友,而且是40多年的朋友。鲁豫写《茶经》的时候,得到了焦然的大力帮助和指导。陆羽后来四处游历,到过湖南、江西、广东等地。漂泊多年后,他终于将自己安葬在湖州,他选择的墓地就在皎然塔的对面。
陆羽爱茶爱水,与他早年在龙盖寺的经历密切相关。而永远放不下心思的,是他的师父吉吉。在唐代宗,陆羽写了《茶经》,名扬天下。他被欢迎入宫,成为受皇室支持的名人。
有一次,在宫里喝茶聊天时,唐代宗问他:你这辈子有什么愿望要我帮你?
鲁豫说:“我这辈子最惭愧的人,就是我师父。如果能再见到她,我此生无憾。”
于是,代宗派人请智吉和尚进宫喝茶。

姬姬无奈,只得陪他入宫,与代宗喝茶。席间,代宗告诉最好的茶师,要用最好的茶和水精心烹制。智吉和尚只是礼貌地拿起茶,摸了摸嘴唇,然后又放下。他对戴总说:茶不喝了,就真的不想再喝了。自从鲁豫离开后,他再也不喝茶了。
岱宗悄悄吩咐刘玉煮第二道茶。聊天过程中,茶端上来了,智吉和尚还在礼貌地摸着嘴唇,手突然僵住了,眼里噙着泪水。他告诉代宗,刘玉在宫里!就这样,安老师
这只是传说,不是信史。但由此可以看出,泡一壶茶的人,带着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寄托,喝的人才能知道味道。陆羽之所以独树一帜,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就在于他对泡茶的用心和专注,他虔诚的人生就像一股涓涓山泉,浸润着茶最透彻的味道。
分为上中下三卷,共十章。第一章“茶的起源”,讲述了茶的起源,追溯了“南贾母”的起源。第二章写“茶具”,即泡茶过程中需要什么工具,配备什么样的设备。
第三章是关于“制茶”,即采茶制茶的七道工序。第四章写“茶具”,介绍当时的茶具,共列出24组茶具。第五章是关于“煮茶”,介绍了如何区分水,哪种茶用哪种水煮,茶的含水量是上、中、下。第六章写“茶饮”,介绍如何喝茶,分茶,如何喝出茶的真味。第七章最有意思,写“茶之事”,讲古人与茶的缘分,讲茶的典故和寄托。第八章是“茶的问世”,讲的是茶叶的不同产地和品质。第九章讲的是《茶略》,对应的是《茶器》中各种繁杂的茶具。说明茶的本质在于植物和树木之间。当人们真正回归自然时,那些冗长而复杂的程序就可以省略了,因为它们已经和古往今来的自然联系在一起了。第十章写“茶之图”。陆羽认为所有喝茶的地方都要挂茶道卷轴,因为喝茶是一种文化仪式,需要一定的氛围和优雅的环境。
一首《茶经》的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著名诗人梅姚晨写了一首诗,称赞说:“自从陆羽出生以来,人们就相互了解春茶了。”
中唐时期,禅宗兴起,其核心思想是“不写,直指人心”。在煮茶和喝茶的过程和形式中,一个人的思想逐渐实现,与禅宗的这种思想不谋而合。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茶禅一味”的说法逐渐流行于世。
鲁豫曰:“饮茶者为南方贾母。”茶叶大多生长在南方,生长的地方也是相当讲究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土,下者生黄土。”一等茶生长在岩石中,中等茶生长在砾石和沙子中,低等茶则生长在土壤中。“野人上去,园林人次之”,野人最好,园林植物次之。“那些住在树荫下山坡上的山谷里的,不忍心被采摘,性停滞,拉肚子。”最好不要喝生长在阴凉处的茶,因为它总是不见阳光,太冷太滞,喝了对身体不好。
饮茶,是常年流淌的天然气,是日月沐浴,是山泉滋养。喝茶是为了让我们顺应这种植被的本性,真正的还原自己于自然。
鲁豫在《茶经》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这种联系是多么重要。所谓“茶为用,味为寒。对于饮酒,最好是节俭贤惠的人。”也就是说,人要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要节俭,要贤惠。这样的人喝茶自然会有默契,清茶润心。
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在品尝草药的过程中,有些草会使人中毒。传说神农最早发现了茶,并用它来治草药之毒。古代人很早就知道,茶性清寒,茶可以上干下燥,可以祛内热。
周作人老师在《茶经》上写过一篇散文《我在喝茶,但我喝的是绿茶.瓦房纸窗下饮茶,清泉绿茶,两三人同饮,陶器素雅,可抵十年尘梦。”多么“十年尘梦”,世界喧嚣,人生动荡。只有当你喝茶的时候,你的心才能安静下来。
喝茶对青少年来说真的太弱了。强烈地爱着咖啡,淡淡地品着茶。只有当人越来越长,经历了岁月中各种浮躁的事,烦恼的事,忙碌的事,喧嚣的事,再回到一杯茶,才会觉得在轻盈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时间。
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普洱茶等等,种类很多。在过去,人们主要喝绿茶。
泡绿茶,古人讲究“坐席半瓯淡绿,几片淡黄封”。几片淡淡的叶子泡在水里,茶香慢慢释放出来,淡淡的绿色仿佛泡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浅绿中,你能听到山风,感受山泉,前世,浸泡在绿茶中,在清泉中苏醒。这种写意之美,正是中国人对茶最痴迷的地方。
喝这么淡的饮料显然需要安静。“一个人喝可以做茶神,两三个人可以做茶趣,七八个人可以做茶耳。”一个人可以用一杯茶静静交流,获得它的魅力;三个人喝下去,还挺有意思的。他们可以品茶,他们可以享受彼此的感情。如果七八个人聚在一起喝,就跟送茶一样,只是为了解渴。
可惜今天的人喝茶,往往会叫朋友,声音嘈杂。虽然热闹,但少了些清静,离茶神和茶趣越来越远。
中国的文化一脉相承,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也许你只是需要一杯茶和一壶酒来感受一切。走出国门,我们会发现整个亚洲文化也深受其影响。比如日本的茶道讲究四个字,——,尊重寂静,和中国的茶道是一样的。
“和”是一种中和之美。喝茶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朋友之间的融洽。
“敬”源于禅宗“心佛平等”的观念,意思是所有饮茶的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互相尊重。我们以茶待客,叫做“敬茶”,俗称“请用茶”。没有人会把茶杯扔到客人面前说“喝茶”!这是尊重。孔子说“仁”的第一点是“礼而不辱”。如果你尊重别人,你就不会被侮辱。敬茶,其实就是敬人,敬自己的心。
“清”是指茶的优雅。“茶握天地之精”。好茶的茶汤一定是透明的。你可以看到茂密的植被和茶在水中释放的灵魂。茶叶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风雨、霜雾、冰雹四季,所以我们喝的茶是大自然的精华。我喜欢《茶经》里的那句话,叫“光而不荣”。一个人的人格应该有内在的光彩,但不要太耀眼。如果你的光芒耀眼到无法凝视,这样的生活就太吵了。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外表锋芒毕露,缺乏内心的清澈,而茶吸收了天地最纯净的气息,可以洗去我们内心所有的污垢。古人云:“一生不能取物,山中一杯水可享。”这辈子能得到什么?很多东西是带不走的,但是山里的一杯茶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一碗绿茶摄入腹中,将草木的清新之气吸收到自己的生命中,使体内的浊气在茶中逐渐溶解、宣泄。滋养的清新之光,自然会让我们“亮而不艳”。
最后一个字是孤独的“沉默”。现在的人往往害怕孤独,把孤独等同于孤独和内心空虚。其实真正的“寂静”是一种无尽的空虚。一个人的心灵如果不宁静,就无法理解万物的变化,也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一个人的心不空,就容不下各种境界。
中国人很注重“沉默”二字,认为孤独往往包含大道。第25章讲“道”时有这样一句话:“物杂,生于自然,孤而稀,独立不变,可为天地之母。”“道”本身就包含着“孤独与寂寞”,而且只是孤独,是“独立不变”的。坚守自己的品德,“行而不殆”是万物之本,即生生不息,不断运动。这种‘沉默’不是死一般的沉默,而是生命力中的一点灵动和清明的沉默。
许多人对日本茶道着迷,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致力于研究它。
上世纪初,精通美术和茶道的日本艺术家冈仓天心常年生活在欧美。1906年,他用英文写下了著名的《茶经》。他在书中写道,“从本质上来说,茶道是一种对‘不完整的美’的崇拜,是在我们都知道不可能完美的生活中实现某种可能的完美的温柔测试。”
他用这样诗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残缺美”的理解。这种“温柔的诱惑”只有在茶道中才能完成,因为必须是安静的,平静的。
冈仓天心用浪漫的词语来形容充满感情的茶。在他看来,茶“既没有酒的傲慢,也没有咖啡的自怜,更没有可可的做作天真”。在他眼里,茶,一种来自东方植物的饮料,是最能让人平静的。
茶道融合了东方道德伦理和宗教思想的精华。它强调卫生,要求清洁;它不求排场,注重在朴素中见自然;它追求平等,不分身份地位,只要爱茶,都是真君子,都有自己的性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