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审评用具(茶叶审评常用设备有哪些)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3-07 13:51:00
茶叶审评杯碗并没有指定的官方购买渠道,直接在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APP上直接购买即可。虽然茶叶审评没有指定官方购买渠道,但是有国家标准规定。茶叶QS食品安全认证所用的茶叶审评器具包括评茶设备和审评用具两大部分,评茶设备是干评台和湿评台,而评茶用具主要是样茶盘(评茶盘、茶样盘)、称量大、计时器、国家标准茶叶审评杯碗套组、叶底盘等,就这些。绿茶审评基础知识:一、审评环境:为规范审评外部条件,我国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国家标准(GB/T18797《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审评室的选择和布局应符合标准的要求。绿茶审评工作室,一般要求地面干燥,室内墙壁和天花板为白色;室内光线应明快柔和,避免阳光直射,还可安装日光灯弥补光线的不足与不匀,采光面的窗户不得使用有色玻璃。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各种设备应无明显的杂异气味。四周环境要安静,无外源杂异气味和噪音源。审评室的面积应能满足审评工作需要而定。二、审评用具:审评室内应配备的评茶用具包括:评茶盘、审评杯碗、品评杯、茶匙、电茶壶(烧水壶)、审评台、计时器、天平或电子秤、叶底盘、审评表等。1、评茶盘:也称“样盘”、“茶样盘”,是用于盛装审评茶样外形的方形木盘,盘的一角带倾斜形缺口。审评盘外围规格一般为长*宽*高=230mm*230mm*33mm,涂以白色油漆,无气味。2、审评杯:审评杯用于冲泡茶叶及审评香气。审评杯为特制白色圆柱形瓷杯,杯高66mm,外径67mm,杯盖有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6mm,在杯柄对面杯口上有锯齿形滤茶口,容量为150mL。3、审评碗:审评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通用的审评碗为白色瓷碗,碗口稍大于碗底,碗高56mm,上口外径95mm,容量240mL。审评杯、碗的规格必须是配套的。4、叶底盘:叶底盘用于审评叶底。传统使用黑色木质方形盘,一般使用长方形白色搪瓷盘。5、称量用具:使用精度为0.1g的托盘天平,也可使用电子秤。6、计时器:常规使用可预定自动响铃的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现在的智能手机都带有相应功能可供利用。7、网匙:用细密的不锈钢网制成的半圆形小勺子,用于捞取审评碗中茶汤内的碎片末茶。8、烧水壶:普通电热水壶,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容量不限。9、审评表:审评表是用于审评记录的表格。表内设置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等审评栏目,为便于综合评审茶叶品质,常设总评一栏。还有茶名、编号或批、唛、数量、审评人和审评日期、备注等内容。三、绿茶审评前的操作过程1、取样:在绿茶审评的取样过程中,关键是要确保样品的代表性。一是从盛装茶样的包装容器中倒出外形审评样品时,应全部倒出,以避免茶叶在贮运过程中出现自然分层后倒出茶叶不充分的状况;二是若倒出的茶叶过多,应使用分样器,或者按照“四分法”的要求进行茶样缩分,不可随意倒取。2、称样:称取内质审评的茶样,更需要重视代表性。首先是称量器具的精确度要符合标准要求;其次是在茶样盘中抓取3.0g样品时,必须注意上中下三段茶的对应性,不可随意取拿。而具体的取样手法,则可依照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进行取样。3、冲泡:绿茶审评的冲泡,也需要注意规范性。一是水应注满审评杯,二是水要烧开沸腾,三是冲泡速度宜快。4、沥汤:沥汤的操作要快。首先需注意执杯方式,避免手指直接与高温的杯壁接触,引发操作的混乱;其次提杯姿势应正确,避免因审评杯过早倾斜而使茶汤流出审评碗外;三是将审评杯放置在碗上面时,杯口的锯齿处应低于杯底,以利茶汤全部流出;四是沥汤的最后还需要在审评碗上抖动审评杯数次,以将杯中残留的茶汤全部沥出。同时冲泡多只茶样时,还需要注意每只茶杯沥汤的间隔时间应与冲泡时间一致,以免出现冲泡时间误差。
GB/T23776-2018国家标准3.1茶叶感官审评方法Methodologyforsensoryevaluationoftea茶叶感官审评sensoryevaluationoftea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粉茶teapowder磨碎后颗粒大小在0.076mm(200目)及以下的直接用于食用的茶叶.,4审评条件4.1环境符合GB/T18797的要求.4.2审评设备4.2.1审评台干性审评台高度800mm~900mm.宽度600mm~750mm.台面为黑色亚光:湿性审评台高度750mm--800mm,宽厦450mm-500mm,台面为白色亚光,市评台长度视实际需要而定。4.2.2评茶标准杯碗白色瓷质,颜色组成应符合GB/T15608中的中性色的规定,要求N》9.5.大小、厚薄、色泽一致。根据审评茶样的不同分为:a)初制茶(毛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75mm.外径80mm.容量2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92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由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4mm,宽2.5mm.碗高71mm.上口外径112mm.容量440mI..具体参照附录A中A.1.b)精制茶(成品茶)审评杯碗,杯呈圆柱形,高66mm.外径67mm.容量150mL。具盖.盖上有一小孔,杯盖上面外径76mm与杯柄相对的杯口上缘有主个呈锯齿形的滤茶口,口中心深3mm.宽2.5mm碗高56mm.上口外径95mm.容量240mI具体参照A.2.c)乌龙茶审评杯碗:杯呈倒钟形,高52mm.上口外径83mm.,容量110ml.具盖盖外径72mm。碗高51mm.上口外径95mm.容量160mI,具体参照A.34.2.3评茶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成.正方形.外围边长230mm.边高33mm.盘的一角开有缺口.缺口呈倒等腰梯形,上宽50mm.下宽30mm.涂以白色油漆.无气味。4.2.4分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320mm.边高35mm.盘的两端各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4.2.5叶底盘黑色叶底盘和白色搪瓷盘。黑色叶底盘为正方形,外径:边长100mm.边高15mm.供审评精制茶用:搪瓷盘为长方形,外径!长230mm.宽170mm.边高30mm.一般供审评初制茶叶底用.4.2.6扦样匾(盘)扦样匾,竹制,圆形,直径1000mm,边高30mm,供取样用.扦样盘.木板或胶合板制,正方形,内围边长500mm.边高35mm.盘的一角开一缺口,涂以白色,无气味.4.2.7分样器木制或食品级不锈钢制,由4个或6个边长120mm.高250mm的正方体组成长方体分样器的柜体.4脚、高200mm.上方敞口、具盖,每个正方休的正面下部开一个90mmX50mm的口子,有挡板,可开关.4.2.8称量用具天平.感量0.1g.4.2.9计时器定时钟或特制砂时计,精确到秒4.2.10其他用具其他审评用具如下:a)刻度尺.刻度精确到毫米:b)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子,捞取碗底沉淀的碎茶用:c)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约10ml.,d)烧水壶:普通电热水壶,食品级不锈钢,容量不限e)茶筅:竹制,搅拌粉茶用。4.3审评用水审评用水的理化指标及卫生指标应符合GB5749的规定同一批茶叶审评用水水质应一致。4.4审评人员4.4.1茶叶审评人员应获有(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4.4.2身休健康.视力5.0及以上,持食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上岗!4.4.3审评人员开始审评前更换工作服.用无气味的洗手液把双手清洗干净,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持洁净4.4.4审评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妆品,不得吸烟5审评5.1取样方法5.1.1初制茶取样方法5.1.1.1匀堆取样法:将该批茶叶拌幻成维.然后从堆的各个部位分别扦取样茶.扦样点不得少于八点。5.1.1.2就件取样法:从每件工中,下左石五个部位各扦取把小祥置于扦样顾(盘)中,并查看样品间品质是否一致.若单件的上中下左右五部分样品差异明显.应将该作茶叶倒出,充分拌匀后.再扦取样品5.1.1.3随机取样法:按GB/T8302规定的抽取件数随机抽件.再按就件扦取法扦取。5.1.1.4上述各种方法均应将扦取的原始样茶充分拌有后:用分祥器或对角四分法扦取100g-200g二份作为审评用样,其中一份直接用于审评,另一份留存备用.5.1.2精制茶取样方法按照GB/T8302规定执行.5.2审评内容5.2.1审评因子5.2.1.1初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5.2.1.2精制茶审评因子按照茶叶外形的形状、色泽、整碎和净度,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八项因子"进行。5.2.2审评因子的审评要素5.2.2.1外形干茶审评其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紧压茶审评其形状规格、松紧度、匀整度、表面光洁度和色泽分里、面茶的紧压茶,市评是否起层脱面,包心是否外露等茯砖加评“金花”是否茂盛、均匀及颗粒大小5.2.2.2汤色茶汤审评其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5.2.2.3香气香气审评其类型、浓度、纯度、持久性。5.2.2.4滋味茶汤审评其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5.2.2.5叶底叶底审评其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的匀整度和色泽的匀整度)5.3审评方法5.3.1外形审评方法5.3.1.1将缩分后的有代表性的茶样100g20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圆馒头形,根据上层(也称面张上段)、中层(也称中段、中档)、下层(也称下段、下脚),按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通过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5.3.1.2初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市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用手轻轻地将大部分上、中段茶抓在手中,审评没有抓起的留在评茶盘中的下段茶的品质,然后,抓茶的手反转、手心朝上摊开.将茶摊放在手中,用目测市评中段茶的品质,同时.用手掂估同等休积茶(身骨)的重量?5.3.1.3精制茶按5.3.1.1方法.用目测审评面张茶后.审评人员双手握住评茶盘.用“簸”的手法,让茶叶在评茶盘中从内向外按形态呈现从大到小的排布,分出上、中、下档,然后目测审评,5.3.2茶汤制备方法与各因子审评顺序5.3.2.1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柱形杯审评法)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休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计时,按表1选择冲泡时间.依次等速滤出茶汤.留叶底于杯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表1各类茶冲泡时间茶类。?冲泡时问/min绿茶4红茶5乌龙茶《条型,卷曲型.)5乌龙茶(圆结型、拳曲型,颗粒型)6白茶5黄茶55.3.2.2乌龙茶(盖碗审评法)沸水烫热评茶杯碗,称取有代表性茶样5.0g,置于110ml.倒钟形评茶杯中,快速注满沸水,用杯盖刮去液面泡沫,加盖。1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2min沥茶汤人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接着第二次冲泡,加盖,1min~2min后,揭盖嗅其盖香,评茶叶香气,至3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再评汤色和滋味.第三次冲泡,加盖,2min-3min后,评香气,至5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评汤色和滋味最后闻嗅叶底香,并倒入叶底盘中,审评叶底.结果以第二次冲泡为主要依据,综合第一、第三次.统筹评判,5.3.2.3黑茶(散茶)(柱形杯审评法)取有代表性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最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2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汤色以第一泡为主评判,香气、滋味以第二泡为主评判。5.3.2.4紧压茶(柱形杯审评法)称取有代表性的茶样3.0g或5.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审评杯中,注满沸水,依紧压程度加盖浸泡2min~5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嗅杯中叶底香气、尝滋味后.进行第二次冲泡,时间5min~8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结果以第二泡为主,综合第一泡进行评判.5.3.2.5花茶(柱形杯审评法)拣除茶样中的花瓣、花萼、花蒂等花类夹杂物,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置于150mL精制茶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min.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审评汤色、香气《鲜灵度和纯度)、滋味;第二次冲泡5min,沥出茶汤,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浓度和持久性)、滋味、叶底结果两次冲泡综合评判.5.3.2.6袋泡茶(柱形杯审评法)取一茶袋置于150mI.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3min后揭盖上下提动袋茶两次(两次提动间隔1min),提动后随即盖上杯盖,至5min沥茶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叶底审评茶袋冲泡后的完整性.5.3.2.7粉茶(柱形杯审评法)取0.6g茶样,岩于240mL.的评茶碗中,用150ml的审评杯注入150ml.的沸水,定时3min并茶筅搅拌,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与滋味。5.3.3内质审评方法5.3.3.1汤色根据5.2的审评内容目测审评茶汤.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可调换审评碗的位置以减少环境光线对汤色的影响。5.3.3.2香气一手持杯,一手持盖,靠近鼻孔,半开杯盖.嗅评杯中香气·每次持续2s一-3s后随即合上杯盖.可反复1次一2次,根据5.2的审评内容判断香气的质景并热嗅(杯温约75度)温嗅(杯温约45度)冷嗅(杯温接近室温)结合进行5.3.3.3滋味用茶匙取适量(5mL)茶汤于口内,通过吸吮使茶汤在口腔内循环打转,接触舌头各部位,吐出茶汤或咽下,根据5.2的审评内容审评滋味.审评滋味适宜的茶汤温度为50度5.3.3.4叶底精制茶采用黑色叶底盘,毛茶与乌龙茶等采用白色搪瓷叶底盘.操作时应将杯中的茶叶全部倒人叶底盘中,其中白色搪瓷叶底盘中要加入适量清水,让叶底漂浮起米根据5.2的审评内容,用目测、手感等方法审评叶底.6审评结果与判定6.1级别判定对照一组标准样品.比较未知茶样品与标准样品之间某一级别在外形和内质的相符程度(或差距).首先,对照一组标准样品的外形.从外形的形状、嫩度、色泽、赘碎和净度五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品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外形级别:然后从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与叶底四个方面综合判定未知样品等于或约等于标准样中的某一级别.即定为该未知样品的内质级别.未知样最后的级别判定结果计算按式(1):未知样的级别=(外形级别十内质级别)/26.2合格判定6.2.1评分以成交样或标准样相应等级的色、香、味、形的品质要求为水平依据、按规定的审评因子,即形状、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见表2)和审评方法,将生产样对照标准样或成交样逐项对比审评,判断结果按“七档制”(见表3)方法进行评分.6.3品质评定6.3.1评分的形式6.3.1.1独立评分整个审评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茶员独立完成。6.3.1.2集体评分整个审评过程由三人或三人以上(奇数)评茶员-起完成。参加审评的人员组成一个审评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审评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论.投票决定。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6.3.2评分的方法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只(含两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对茶样进行分类、密码编号,审评人员在不了解茶样的来源、密码条件下进行盲评,根据市评知识与品质标准.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用百分制,在公平、公正条件下给每个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引用GB/T14487.评分标准参见附录B中B.1~B.11。6.3.3分数的确定6.3.3.1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6.3.3.2当独立评分评茶员人数达五人以上,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其人数所得的分数.。6.3.4结果计算6.3.5结果评定根据计算结果审评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一~外形一香气一汤色一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2020.6.7茶叶专业审评的目的:了解这款茶的综合品质特征,找出明显缺点。实质为准确判断,客观表达。要有一个性价比的比较观念评茶员的定义是以感官来评定茶叶品质(色香味形)高低优次的人员。茶叶感观审评定义: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的汤色外形,香气滋味与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批,从而达到审定茶叶品质的目的。审评室的室内温度在15到27度,室内的湿度不超过70%且坐南朝北北向开窗。审评用具一、干评台,用于放置茶样罐样茶盘,用于审评茶叶外形与色泽。长度根据审评市级具体要求而定,台面是黑色高度为90到100,宽度为50到60。二、湿评台是用于放置评审碗,冲泡评审内质用具。长度为一米四,高度为88,宽度为36,镶边为五,台面一端留有缺口,以便茶水流出和清扫台面刷白漆。三、审评杯1、通用?白瓷审评杯杯盖有一小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有一排锯齿形的缺口,容量一般为150毫升2、审评红绿毛茶时的审评杯为250毫升,杯沿小缺口为弧形3、审评乌龙茶用的中型杯容量为110毫升,投茶量为五克,且在2、3、5分钟各出一次汤。四、用来审评汤色及滋味,通用型为250毫升,乌龙茶为150毫升五、叶底盘?审评叶底,用木制底盘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配置适量长方形白色搪瓷盘,纯清水漂,看叶底可以看到月底是否为拼配。拼配和做假,为两种不同的概念。六、天平,定时钟,网匙,汤匙,汤杯,吐茶桶,烧水壶,电磁炉等。用水:同一批茶叶水质一致。审评基本步骤取样,把盘,审评外形,称量,冲泡,滤茶汤,嗅香气,看汤色,尝滋味,审评叶底审评的基本功为把盘取样开汤称取的茶叶为2.95到3.04克
一般为长方形白色搪瓷盘,审评叶底(浸泡叶)用,叶底盘长22厘米,宽16厘米,高2.5厘米。为了取得茶叶审评的正确效果,审评用具是专用的,必须规格一致。评茶用具主要有以下几种:审评盘、审评杯(审评青茶(乌龙茶)用的为钟形带盖的瓷盏,容水量为110毫升,审评杯或盏均要求高低厚薄大小—致。),审评碗,叶底盘、天平、茶匙、吐茶桶、烧水壶。什么是青茶(乌龙茶):青茶,也叫乌龙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青茶历史:乌龙茶的前身——北苑茶。青茶产地:乌龙茶为我国特有的茶类,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近年来四川、湖南等省也有少量生产。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茶叶评技法,一起来看看。
评茶用具主要有审评盘、审评杯、审评碗、叶底盘、天平、砂石计、网匙、茶匙、汤杯、吐茶筒和烧水壶等。
泡茶用水,PH值在5以下,用天然软水或非碳酸盐硬度的水。
泡茶水温标准为100度。开水沸滚过度或不到100度的开水都不能达到良好的评茶效果。
红茶与绿茶的冲泡时间,国内外均定为5分钟。青茶类(乌龙茶)第一泡为3分钟,第二泡为5分钟。
为了正确审评茶汤的色、香、味的优次或好坏,用茶与用水量必须一致,国际上审评红、绿茶一般采用3克茶叶用150毫升水冲泡,茶水比例为1:50。审评青茶类(乌龙茶),由于要求着重香味、并重视耐泡次数,其用茶量为5克,用水为110毫升,茶水比例约为1:22。紧压茶中的饼茶的审评茶水比例与红、绿茶相同。
茶叶品质的鉴定主要是依靠人的嗅觉、味觉、视觉、触觉和大脑来综合分析判断的。
进行茶叶审评,主要是从干评(外形审评)和湿评(内质审评)两个方面。
主要是从茶叶外形的四个因子来审评:

2、整碎:一是指上中下各段茶比例是否匀称,二是指茶叶个体条索(或颗粒)的大小、长短和粗细是否均匀,整碎的好坏要视茶叶整体感觉。
3、净度:主要是指茶叶中茶类夹杂物(梗、籽、朴、片和毛衣等)和非茶类夹杂物(杂草、树叶等)含量的多少。
4、色泽:茶叶外形的色泽主要是从茶叶本身的颜色和光泽度来看。色泽好的茶叶带有油润感,色泽差的茶叶呈暗灰色。
嗅香气可分为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热嗅主要是闻香气中有没有异味(烟、焦、酸、馊、霉);温嗅主要是判定香气的高低;冷嗅主要是看香气的持久性。
主要评比茶汤本身的正常色(性质、深浅)和茶汤的亮度(明暗、清浊)。
正常色是指茶汤应具有各类茶的汤色,如绿茶的汤色应为绿汤或绿中略带黄、明亮;红茶的汤色应为红色,红艳而明亮。青茶的汤色则为橙黄明亮;黄茶的汤色应为黄而明亮;白茶的汤色是浅黄而明亮;黑茶的汤色为深褐色,明亮。
因为茶汤中的化学成分和空气接触后容易发生变化,使茶汤变深、变浑,所以有时会把看汤色放在嗅香气之前完成。
品尝茶汤的滋味,适宜温度一般在50度左右,主要按浓淡、强弱、鲜滞、爽涩、苦甜及纯异等来评定级次。
审评完滋味后,将叶底倒入叶底盘中,观察其嫩度、匀度和色泽。叶底的老嫩、匀杂、整碎、色泽的亮暗和叶片展开的程度等是评定茶叶优次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的审评一般是通过上述的外形审评和内质审评来综合观察评定的,仅茶叶的某一项因子或某几项因子是不能正确反映茶叶品质的。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印度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地区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茶的传播在中国唐朝达到鼎盛,最闻名的日本茶道起源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