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百科 > 中南海茶叶(中南海茶叶)

中南海茶叶(中南海茶叶)

人民大会堂国宴宴用饮品,过去主要以茅台为主,矿泉水,青岛啤酒、五星啤酒,现出口量比较大等原因,在国宴上很少能见得到了。新一代的北京啤酒、天津干白葡萄酒、可口可乐、燕京啤酒、橙宝、王朝葡萄酒、椰子汁、碧云洞矿泉水、浙江龙井茶等成为国宴指定产品。

不管饮料,还是酒类,凡是被指定为国宴专用饮料的厂家,对其产品,都是以专门组织生产,采用特供的形式,严格工艺。

2009年,龙井茶被授予“浙江省特别荣誉名茶国家礼品茶”称号。

龙井茶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

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早,二嫩,三勤。茶农常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龙井茶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勤是指采大留小分批采摘,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

传统的龙井炒制有十大手法:抛、抖、搭、煽、搨、甩、抓、推、扣和压磨,不同品质的茶叶又有不同的炒制手法。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西湖龙井向有“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之别。

大红袍也是一种充满了传说的茶树,关于大红袍的传说你有听说过哪些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大红袍的传说,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

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中南海茶叶,中南海茶叶

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历史传说关于大红袍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于明末清初发现并采制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数百年来盛名不衰,其传说颇多,一是相传古时候一个读书士子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下山化缘的永乐禅寺的老方丈发现后,叫来两个小和尚把他抬到庙里。方丈见他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泡上一壶好茶,扶持他饮下。士人见茶叶绿地红边,泡出的茶水黄中带红,如琥珀一样光亮,遂呷了几口,顿觉口角生津,芳香四溢,肚中咕咕作响。连续喝了几次,鼓胀全部消退,身体康壮如常。谢过老方丈,他便赴京投考,竟得状元及第。不忘救命之恩,状元郎重返武夷山,在老方丈导引下,寻访了这半山腰的神奇茶树。这天,他正跪在山下虔诚地焚香祷拜,忽然一阵风来,把猩红状元袍卷上了半空,不偏不倚,恰巧罩在"茶王"的枝头,宛如红云一片。"大红袍"遂由此得名。又有一说是一皇帝得消化不良得饮此茶水而愈,为谢此树而将红袍披在树上,从此此茶树取名"大红袍".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旁岩壁矗立,日照不长,温度适宜,终年有涓涓细泉滋润茶树,由枯叶、苔藓等植物腐烂形成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为茶树补充养分,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品质超群。古时采摘大红袍,需焚香礼拜,设坛诵经,使用特制器具,由名茶师制作。解放初期,大红袍在采制期间有驻军看守,制作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称重后签字,最后加封后由专人送呈当地市人民政府。现在,大红袍母树的管理、采制已由市政府指定交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管理、制作。

据导游介绍,如今大红袍母树仅存三棵,年产量极低,最多一年有过8两二钱,最少有一年连二两不到。可为稀世珍品。母树大红袍茶叶,在一九九八年九月十八日第五届武夷岩茶节的拍卖会上,拍出天价,净含量20克的母树大红袍茶叶拍卖价15.68万元,创下了茶叶拍卖史上的奇迹。

大红袍过去为皇室贡品,如今也是要悉数进贡中南海。不要说阿TEA,就是福建省省长,估计也难喝到。值得庆幸的是,武夷山市岩茶总公司茶叶研究所在1986年(?)无性繁殖成功了大红袍的第二代:小红袍,在1989年(?)又成功无性繁殖了大红袍的第三代:大红袍,因为与母树大红袍在茶叶的形状色渍上都十分相似,所以还以"大红袍"命其名,但香味却远不如母树了。?

没有。1952年开始生产的晒青绿茶,春蕊也被称为“滇青一级”。属条形晒青绿茶。“滇青”成品系列产品之一。1952年开始生产。产销地、初制工艺同滇青。采用一级晒青毛茶经斩头去尾、对样取料筛制而成,多数为芽毫,属高档晒青绿茶。

历史上,祥华商贸活跃。汀、漳一带的货物船运经九龙江可抵福前徐州,向多卿墟、旧寨墟、华地墟、格头墟(福洋)和乡(村)际间的白石墟、双垵墟、珊屏墟、福春墟等商贩批发销售,境内产的货物挑至福前徐州上船运往汀、漳一带销售。铁观音茶香飘四海“高山云雾出好茶”。祥华乡多为丘陵山坡,山地面积1.8万公顷,境内长年朝雾夕岚,温和湿润,十分适宜铁观音生长。祥华产茶历史悠久。祥华的不少地方古属崇信里。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茶,龙涓、崇信出者多。”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卸任后的詹敦仁入居佛耳山麓。因与名僧释宏道(号介庵)交情甚厚,释宏道特专程到佛耳山拜访敦仁。詹“与道人介庵游览佛耳,煮茶待月而归”后,留下诗曰:“活火新烹涧底泉,与君竟日款谈玄。酒须迳醉方成饮,茶不容烹却是禅。闲扫白云眠石上,待随明月过山前。夜深归去衣衫冷,道服纶巾羽扇便。”可见,早在五代之季,祥华已经产茶。20世纪80年代初期,祥华乡为省级贫困乡。时任祥华乡党委书记陈水潮,根据祥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山地资源优势,提出种植铁观音、振兴祥华经济的思路,大力发动群众开垦茶园,种植优质名茶铁观音。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乡茶园面积达到1600多公顷,境内的山坡荒谷,绿色尽染,茶业成为祥华乡的支柱产业和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创造了“以茶脱贫、靠茶致富”的山区经济发展模式。近十年来,祥华乡大力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优质、精品、名牌”茶业发展战略,茶叶生产迅速发展,茶叶品质不断提高,备受消费者的青睐,茶农经济收入年年增加。在制茶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制茶能手,其中,县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旧寨村茶农陈双算就是一个杰出的典型。他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制茶经验。作为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他多次应邀在全县产茶乡镇技术培训班上传授制茶技术和经验,得到茶农的一致好评,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三级劳动模范,1999年8月被县茶科所聘为客座专家。2003年,全乡以市级农业示范基地——祥华万亩铁观音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茶叶,符合新时期市场需求。2004年10月13日,全县生态茶园建设暨茶叶农残控制现场会在祥华召开。降解茶叶农残、生产绿色食品茶叶,成为广大茶农的共识和自觉行动。3年来,全乡先后建设了茗山、祥华、祥地等生态茶园100公顷。祥华茶乡,最精彩的民俗要数茶王赛。茶王赛是审评茶叶质量优次的一种传统活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业的崛起,茶王赛逐步由民间赛事活动发展成为由村、镇、县统一组织的大型赛事。制茶高手和茶叶厂家选送茶叶精品参赛,聘请名茶师为主评,按色、香、味、形4个内容进行评分,优胜劣汰,最高分为本季、本地区及各个品种的茶王。在祥华这方名茶飘香的热土上,孕育出一批批制茶精英,政协安溪县八届、九届、十届委员吴传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精心研制出形、香、色、水、味、韵俱佳的“祥华”牌观音王,1989年荣获福建省精制乌龙茶质量评比铁观音特等奖,1996年5月荣获县级铁观音茶王赛一等奖,1997年11月获第三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四大名茶茶王邀请赛铁观音一等奖。福建省原省长胡平品尝该茶后,欣然挥毫题词:“祥华观音,茶中极品。”1999年,“祥华”牌铁观音被指定为国谊宾馆专用茶。1995年至2005年间,还有陈金锐、张良辉、陈振华、吴顺义、陈火进、吴水龙、吴诗礼、陈福进、陈国富等制茶能手,他们制作的茶叶都曾获得县级以上铁观音茶王赛金奖,“一乡十茶王”成为祥华铁观音的辉煌写照。祥华铁观音的发展,还得益于培育品牌,“祥华”牌成为安溪八大茶叶品牌之一,并荣膺福建省名茶称号。茗山茶叶获2005年中国“三绿”工程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通过ISO9001质量体质认证;2005年,茗山茶场被省科技厅、农业厅选定为生态茶园示范园区;2006年秋季,中央办公厅选用茗山茶叶为办公用茶,祥华茶叶再次挺进中南海。三融、冠和、沁园春、理想、上第、祺祥、祥发等品牌,市场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也不断上升。同时,祥华乡还积极引导产业分工,努力建设好管茶、制茶、卖茶三支队伍,提高整体效益。到2006年底,全乡茶叶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0家,在县内和全国各地开设的茶店、茶庄、茶艺馆200多家。2003年后,祥华茶园老化问题逐步显现出来,茶业的优势地位开始受到严峻的挑战。2006年来,该乡以县委书记尤猛军提出的“安溪铁观音·和谐健康新生活”兴茶新理念为指导,在乡镇换届后,乡党委、政府及时提出三条对应措施:1.抓好老茶园改造,增强茶业发展后劲。在今后的三年间,每年改造老茶园334公顷。2.扎实推进实施促进茶业和谐、健康发展的五大工程(即生态工程、健康工程、文化工程、品牌工程、素质工程)。3.积极引导茶农回归正统、传统的制茶方式,努力保持祥华名茶的良好特色和优势,重振祥华名茶雄风。祥天华地风景胜地风光名胜多彩多姿祥华福地,风光旖旎,景色优美,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其中,尤以多卿、佛耳山的风景最为秀美。主要旅游景点有冶银、冶铁遗址,明代古寨堡遗址,以及古石拱桥、“垂裕堂”土楼、灵惠庙、飞龙宫等。多卿《清溪詹氏族谱》曾收录了历史上名士标题的“多卿八景”,并就八景分别赋诗曰:佛耳凌云清风峻绝古人齐,佛耳峰头万象低。谁染亭台留鹤住,新诗好共白云题。庙宇风高蓝溪堤上千株柳,清隐庐边数径茅。室内弹琴偏蠹简,声声谱出蛊中爻。碧岩列嶂排闼送青殊有情,层峦月上翠微横。看来恰似西山景,十二栏杆卫禁城。龙门玉印古宇森森庙宇前,峥嵘玉印彩云边。悬知喜鹊飞翔处,忠孝镌题似百年。尘池浴月清池明月映癯山,有尘驯驯浴水边。想是痴龙来九馆,苍髯每夜伴珠眠。狮峰夕照崚嶒狮石吸天风,杳霭暮云卧赤松。牛背牧童三弄笛,寒鸦已噪夕阳红。汤垵涌泉洙泗渊源明昧间,龙泓脉脉映溪山。千秋俗学凭心洗,养性工夫第一关。芹洋柳翠当年靖节谢华簪,栽出芹洋树树阴。几度莺声鸣和处,如闻绿绮有弦琴。佛耳山,又名佛天尖,海拔1535.5米,是安溪的第三高峰,亦是开先县令詹敦仁当年喜爱的隐居之地。佛耳山山峰幽奇,山体峭绝高大,风景俊秀,古有“有我的高,无我的秀;有我的秀,无我山尖上一鸿长”之称,詹敦仁赞之“美如佛”。现山上仍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如望云亭遗址、佛耳开天石刻、慈顺夫人李氏墓、佛天岩及洞穴奇特的仙人洞等,是旅游开发的好地方。祥华的明代冶银、冶铁遗址,分布于珍山、白玉、祥华等村,其中珍山村山后的古冶银遗址,属私冶性质,有3个采银矿井,银渣遍布范围300平方米,堆积厚度近1米。位于白坂村白叶堡遗址,系佥(都)事余爌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兴建的寨堡,并调泉州卫千户点拨戍官军200名和源口渡巡司添额100名屯守驻防。从现存残迹看,寨堡依山构筑在山仑之脊上,坐北朝南,东西宽100米,南北深130米,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基由巨石垒砌,墙为糯米灰混凝土夯筑,墙宽2.6米。堡内有房屋百余间,中为泉州卫分司厅,西为武所,东为巡司。位于美西村的芹案寨遗址,系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巨富詹经力(人称詹百万)所筑,平面呈长方形,东向,基石垒砌过门楣,混凝土筑墙,寨墙厚3米,占地约千余平方米。旧寨、祥东、福新、河图等村也有寨堡遗址。位于福洋村福洋尾自然村的古石拱桥,名曰万安桥,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东西走向,单孔,由216块长方形花岗岩砌成,拱桥跨度12米,桥面宽3米,桥高5.5米,桥墩4米,拱桥内径跨度6米,是迄今县内所知最早建造的石拱桥,在全省也属少见。今桥、碑尚存。坐落于福洋村“垂裕堂”土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陈振贵建造,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楼占地面积2325平方米,呈四方形,土石木结构,屋盖内外四面泻水,其中主楼建筑面积761.72平方米,楼高11.2米,进深27.4米,正中为天井;左右各有竹根节式厢房8间;主楼主楼四周墙基宽2.5米,皆用大石砌成,与左右厢房间有阳埕,主楼正面有拱形大埕。主楼二层,第一层为双层墙,中垫沙石,正中朝北设拱门1个,为双重门,门板厚度达20厘米,大门横楗直径达10厘米,门上方嵌石上书“乐观太平”4个字;第二层为单层墙,墙内侧有环心走廊,重要部位设置枪眼和24个暸望窗口;正中有厅堂,楼上楼下采用斗拱、梁架,木板构造24间居室。该楼融防盗、防匪、防火、居住于一体,设计合理,建筑牢固,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珍山村的“万全楼”、“常植楼”,祥华村的“斯美楼”,后洋村的“孙明楼”,都是研究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实物物证。坐落于美西村佛耳山麓的灵惠庙,前身为清隐堂,始建于北宋初,中崇祀开先县令詹敦仁夫妇,左右祀詹父母及子媳。宋咸淳八年(1272年),朝廷敕灵惠庙号,并追封詹敦仁为靖惠侯,其子詹琲为靖贞侯。灵惠庙自建以来,历经多次修建,明代曾重建。民国15年(1926年),庙为军阀所焚,翌年重建。灵惠庙至今仍保留有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庙中隔屏有朱书的詹氏生前诗词;所有对联均出自名家之手。灵惠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1985年被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福洋村飞龙宫,始建于宋,奉祀仙妈。明代,该村标有“八景”,并分别赋诗曰:飞龙宫古桧(地点:仙宫)古桧森华依佛前,苍苍树色达云边。千年若辅飞龙化,破浪乘风上九天。清庐福坛(地点:格头墟)圭头福地最清庐,来往行程长者车。为市若遵百里法,何须胶隔治咸鱼。太平忠义(地点:垂裕堂右边)义气贞忠本汉臣,桃园结谊兄弟亲。威灵显赫太平日,万世衣冠第一人。仙人跳级(地点:齿嘴山)仙人跳级依岩前,古语传闻恐未然。若待千年重探迹,再名双鲤去朝天。石牛守栏(地点:格头)石牛本出自山间,不去耕田独守栏。自恃发毛丰满足,风霜雨雪不知寒。梅岭松鳞(地点:后仑仔格岭)岁晚松梅作友朋,奇花芳草莫竞争。若逢有斐真君子,松自化鳞梅自荣。玳山云锁(地点:太婆尖)玳山高耸碧云山,尽表居南捍外关。莫道里中无古士,鹰扬继起待皇宣。双峰夕照(地点:双尖)双峰夕照碧山崖,树色苍苍日暮开。遥望晚霞成锦绣,银蟾皎洁自东来。八景合成七律古桧森华气接天,清庐福地好谈禅。太平忠义英雄将,瑞世逍遥级跳仙。牛守石栏赓燠岁,松青梅岭耐寒年。玳山云锁观难尽,直步双峰望翠峦。重教兴学俊彦辈出祥华开发甚早。置县之前,这里就有汤、巫、杨、蒋、孔、卢、黄、萧、欧等姓在此生息繁衍。置县后,詹、陈、吴、苏、上官、张等姓先后肇基祥华各地。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开先县令詹敦仁卸任后隐居佛耳山,号居所曰“清隐”,著有《清隐堂记》,称清隐先生,为多卿詹姓开基始祖。后人取鄂公书中“崇待笃信”之语,命其里曰“崇信”。北宋建隆二年(961年),陈云先自还集里鹏岭徙居崇信里陈厝坪,裔孙衍播旧寨。北宋初,陈守九自感德里槐植迁入福洋肇基。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吴哲,字伯明,自还集里岭后乡徙崇信里多卿坑内肇基美仑厝,裔孙续徙草坂山紫厚,自山紫厚迁居上第(今祥东)。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苏结的七世孙苏深泉自衡阳迁徙崇信里盛坑肇基。宋末元初,张九郎,讳有夏,自感化里湖山上张迁入还一里华山蓬岛肇基。元至元年间(13351—1340年),陈光绪的十三世孙陈福宝自感化里往崇信里珍山访姑家,喜珍山山水,定居于此。元末,几经迁徙的仲选、仲淛昆仲迁入还一里华地(今祥华)肇基。上官十六郎的十五世孙上官武奇入河图肇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上官惟瑞、上官惟彬昆仲迁徙和春、福新肇基。明代,张兴初自晋江湖中迁入安溪县还一里东坑肇基。祥华福地,钟灵毓秀,地灵人杰,历代孕育出不少英才,尤以詹姓、陈姓为最。据不完全统计,在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中,祥华籍登科第举人42人,进士10人,分别为:举人:在多卿,文科有詹靖、詹源、詹彬、詹仰庇、詹启东、詹祯林、詹崽辉、詹心旦、詹人士。在旧寨村,文科有陈斌严、陈清养;武科有陈仲、陈光菜、陈文镫、陈一道、陈文萃。在珍山村,文科有陈洪图、陈鸣球、陈迁鹤、陈万策、陈万宝、陈万松、陈兆泰、陈兆熊、陈冕世、陈亮世、陈觉世、陈兴国、陈旭世、陈冠世、陈科捷、陈有捷、陈联捷、陈鸿捷、陈甲捷;武科有陈雄健、陈继俊。在祥华村,文科有吴益琬、吴延璋、吴达天。在福洋村,文科有陈卿云,武科有陈期登。进士:多卿有詹源、詹彬、詹仰庇、詹启东;珍山村有陈迁鹤、陈万策、陈亮世、陈科捷、陈甲捷;旧寨村有陈斌严。在明代有詹琎、詹赐、詹文、陈常宪,清代有陈兆先等以子贵而获朝廷的封赠。多卿,自开先县令詹敦仁入居后,文风鼎盛,士人辈出。詹源,字士洁,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改监察御史。时逆臣刘瑾搅权用事,詹源不与之附和,并与之抗争,后刘瑾被诛,詹源因此名扬朝野。归乡里后,詹源捐资疏通依仁里上游积水,灌溉农田30里。詹源曾预作墓志,自谓“不能纡辔违已,干谒竞世;不能是非两可,以取好人之名;不能足恭无礼,以要上下之誉;不能厚貌深情,以假道学之模;刚直而不能容人过,高负而不能受人犯。”其为人亦如此。詹源之子詹仰庇,字汝钦,号咫亭,别号巢云居士。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及第,授广东南海知县。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下文褒扬:“仰庇学绍家闻,才优世用,能以悃幅之心,施行恺悌之政,刑清赋省,使人欢欣鼓舞。”并授文林郎,旋升为御史兼云南道监察御史。他忠君爱国,有见即言,刚直无私,任御史仅8个月,就上疏4次。后因遭人陷害,被穆宗“除名为民”。复职后,仰庇仍积极议论,对于朝多有建树。明万历四十三年(1605年),仰庇卒,赠刑部尚书,并赐祭葬,复特祠于学宫。清代,珍山陈姓以“五世五进士七翰林”而著称。陈洪图,明天启七年(1627年)中举,授建宁府教授,以忠信笃学闻于州闾,后以子迁鹤贵,赠文林郎,翰林院侍讲;陈迁鹤,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及第,以子万策贵,累赠奉政大夫左,春坊左庶子掌坊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陈万策,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登进士第,致授儒林郎,翰林院编修,雍正中,诰赠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陈冕世,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举,任抚州府经历,以子科捷贵,封儒林郎,翰林院编修;陈亮世,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及第,翰林院庶吉士,任吏部郎中;陈科捷,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登进士,翰林院编修,吏科给事中,巡视京城御史;陈甲捷,清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翰林院检讨。现代,任副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吴高强、吴玉琛、张裕荣、詹世平、詹清荣、詹土木、詹和泉、上官内智、上官哲夫、上官晨钟、上官蓝波、上官跃进、陈建奇、张原(女)、陈炯仁、郑清花(女)等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者有詹祖泽、詹龙泉、吴文旋、陈国春、陈建奇等;著名企业家陈发树。

您好!我这边也是经验西湖龙井的,因为我们是自己家里的茶园,礼盒是工厂采购的,所以我们这边的西湖龙井礼盒是茶叶和礼盒分开计算的,也就是先根据你的预算选好想要的茶叶的档次,随后选你觉得喜欢的礼盒包装,然后当面包装好。因为礼盒的价格也可以从几十-几百不等,所以茶叶和礼盒的钱都是分开计算的。所以您说西湖龙井茶的礼盒装贵不贵,就看你选的茶是什么档次,礼盒的精致程度而定了。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