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百科 > 有关茶叶的问题及解答(茶叶六大类基本知识)

有关茶叶的问题及解答(茶叶六大类基本知识)

一、春茶残留了大量农药?还能喝吗?

所以有农药残留不等于有毒,只有高于标准的残留才会对健康有风险,只要残留量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

春茶之所以受人追捧,其中关键一点在于春茶产区生产期间气温低,受病虫害影响很小,所以基本是不需用农药的。比如清明节前后,市场上大受欢迎的明前茶(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口感好、营养佳,受病虫害影响小,农药污染也是很小的。

二、洗洗更健康?喝春茶都要用热水烫一下吗?

其实茶叶生长大多来自雨水充沛的山区,正规品牌或者生态环境较好地区所产的茶叶其实是无需洗茶的。

出于安全考虑:茶叶在生长、加工、储运和销售过程中存在污染,所以洗干净了才能喝得放心。这可能是很多人对于洗茶的最初心理。

三、趁新鲜喝茶?越新鲜营养越丰富吗?

喝茶是不是也越新鲜就越好呢?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据有关人士介绍,从营养角度讲,新茶中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含量较高,易使人的神经系统兴奋,对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不良影响。新茶中不经氧化的多酚类物质和醛类物质含量较多,对胃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胃肠功能差的人,特别是慢性胃肠道炎症患者,喝新茶易引起胃痛、胀满、便秘、口干等症状。

春茶买回来后最好放置一周到半个月,待茶中的多酚类物质等适度转化,对胃肠的刺激降低以后再喝,这个时候茶叶的口感会更醇厚、回甘会更好、更养胃。

有关茶叶的问题及解答,茶叶六大类基本知识

1、空腹别饮茶,特别是绿茶、老叶茶;

2、不与药物同饮,这样会降低药效;

3、重症肝病与神经衰弱者最好少饮茶;

5、胃肠出血及贫血者少饮茶;

6、泌尿系结石,特别是草酸、鞣酸型结石患者少饮茶;

茶叶贮藏保鲜的四大影响因素是温度、湿度、氧气和光线,因此,理想的茶叶贮藏保鲜条件是低温、低湿、绝氧和避光。新茶在不拆包装的情况下(密封)可直接放到冰箱冷藏,可保持口感。但不是所有茶叶都要放进冰箱!有些茶叶在常温存放后口感可能会更好,如白茶、普洱茶、武夷岩茶等,存放茶叶的方法要因茶而异才行。

茶叶种类繁多,水质也各有差异,冲泡技术不同,泡出的茶汤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要想泡好茶,既要根据实际需要了解各类茶叶、各种水质的特性,掌握好泡茶用水与器具,更要讲究有序而优雅的冲泡方法与动作。一、水质要好“茶人最重水。”水质好坏,对泡茶品质影响极大,关系密切。城市中一般都用自来水,最好经过过滤,如嫌麻烦,可用水桶将水搁置一夜,次日再用。简便者可将麦饭石放于水中,让水质改善,去掉水中铁离子或氯离子,茶汤便不会发黑、发暗。二、水温恰当广东人常称“水滚茶靓”,其实不能一概而论。绿茶忌即开滚烫水冲泡,以85度为宜,乌龙茶则为95度,普洱茶则需100度。三、投茶适量投放茶叶量,太多太少都不恰当,茶香茶味,都与投放量有关。要泡出清明前茶的绿茶清香,茶叶量应为容器(茶壶、茶杯、盖碗)的1/5;铁观音高香、浓香,饮后回甘,为1/3;普洱、红茶为1/5;口味重、重浓香,则为2/3。一般标准,1/3即可泡出好茶。四、关于茶具绿茶冲泡时不加盖,便于观察,欣赏茶叶形状及汤色。求韵味,最好使用紫砂壶;泡乌龙、铁观音旧壶最适宜,壶越旧,茶越香。红茶、普洱,宜用盖碗。五、出汤时间泡茶时间的掌握也很重要。泡龙井,不加盖,低温,用1分钟至2.5分钟。普洱、红茶,第一泡4秒,以后至1分钟;铁观音4秒开始,至第七泡不超过1分钟。掌握以上五要素,即可泡出好茶。泡茶丰俭由人,绿茶也可用碗、玻璃杯。切忌浸泡过久,茶叶过量。泡茶时间:茶叶浸泡4~6分钟后饮用最佳

饮茶不但是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由于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养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两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喝茶。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2-3克的饮量是比较适当的。(一)哪些人不适宜喝茶1)缺铁性贫血者:茶中的鞣酸会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使贫血加重。2)神经衰弱者:茶中的咖啡因能使人兴奋,引起基础代谢增高,加重失眠。3)动性胃溃疡患者:咖啡因刺激胃液分泌,加重病情,影响溃疡愈合。4)泌尿系结石者:茶中的草酸会导致结石增多。5)肝功能不良者:咖啡因绝大部分经肝脏代谢,肝功能不良的人饮茶,将增加肝脏负担。6)便秘者:鞣发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管蠕动,加重便秘。7)哺乳期妇女:咖啡因可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使婴儿发生肠痉挛,贫血,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8)心脏病者:饮茶过多,会使心跳加快,有的还可出现心律不齐。9)孕妇:饮茶过多,会使婴儿瘦小体弱。10)醉酒者:酒精对心血管刺激很大,咖啡因可使心跳加快,两者一起发挥作用,对心脏功能欠佳者,十分危险。(二)喝茶要注意1.忌空腹饮茶,茶入肺腑会冷脾胃。2.忌饮烫茶,最好56℃以下。3.忌饮冷茶,冷茶寒滞、聚痰。4.忌冲泡过久,防止氧化、受细菌污染。5.忌冲泡次数多,茶中有害微量元素会在最后泡出。6.忌饭前饮,茶水会冲淡胃酸。7.忌饭后马上饮茶,茶中的鞣酸会影响消化。8.忌用茶水服药,茶中鞣酸会影响药效。9.忌饮隔夜茶,茶水时间久会变质。10.忌酒后饮茶,酒后饮茶伤肾。11.忌饮浓茶,咖啡因使人上瘾中毒。12.不宜饮用的茶叶有:焦味茶、霉变茶、串味茶(三)喝茶有讲究一、讲究四季有别,即: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其道理在于:春季,人饮花茶,可以散发一冬积存在人体内的寒邪,浓郁的香苛,能促进人体阳气发生。夏季,以饮绿茶为佳。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秋季,饮青茶为好。此茶不寒不热,能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津液。冬季,饮红茶最为理想。红茶味甘性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助消化,补身体,使人体强壮。二、讲究喝茶有量,每日饮茶2~6克。虽然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饮茶对于清油解腻,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饮茶。一般来说,每天1—2次,每次2—3克的饮量是比较适当的,对于患有神经衰弱、失眠、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心脏病、胃病、肠溃疡的病人都不适合饮茶,哺乳期及怀孕妇女和婴幼儿也不宜饮茶。三、不饮过浓的茶。浓茶会使人体“兴奋性”过度增高,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利影响。有心血管疾患的人在饮用浓茶后可能出现心跳过速,甚至心律不齐,造成病情反复。四、临睡前不饮茶。这点对于初期饮茶者更为重要。很多人睡前饮茶后,入睡变得非常困难,甚至严重影响次日的精神状态。有神经衰弱或失眠症的人,尤应注意。五、进餐时不大量饮茶。进餐前或进餐中少量饮茶并无大碍,但若大量饮茶或饮用过浓的茶,会影响很多常量元素(如钙等)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等)的吸收。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喝牛奶或其他奶类制品时不要同时饮茶。茶叶中的茶碱和丹宁酸会和奶类制品中的钙元素结合成不溶解于水的钙盐,并排出体外,使奶类制品的营养价值大为降低。六、酒后不宜饮茶。饮酒后,酒中乙醇通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乙酸,乙酸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酒后饮茶,茶中的茶碱可迅速对肾起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的乙醛过早地进入肾脏。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所以会影响肾功能,经常酒后喝浓茶的人易发生肾病。不仅如此,酒中的乙醇对心血管的刺激性很大,而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两者合而为一,更增强了对心脏的刺激,所以心脏病患者酒后喝茶危害更大。七、品茶不是越新鲜越好。营养学角度来讲最新鲜的茶叶其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所谓新茶是指采摘下来不足一个月的茶叶,这些茶叶因为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有些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如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长时间喝新茶,有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舒服的反应。太新鲜的茶叶对病人来说更不好,像一些患有胃酸缺乏的人,或者有慢性胃溃疡的老年患者,这些人更不适合喝新茶。新茶会刺激他们的胃黏膜,产生肠胃不适,甚至会加重病情。

关於茶叶的一些问题;(能答多少就答多少)

1、茶叶什么时候摘最合适?春天雨水充沛,气温温和,加上茶树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根部积累了丰富的养分,使得春季茶树生长特别旺盛,春梢芽叶肥厚,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幼嫩芽叶毫毛多,与茶叶品质形成的有关的有效成分,如氨基酸、可溶性果胶、维生素C和芳香油含量富集,不仅使绿茶滋味醇厚鲜美,香气浓郁,而且保健作用更佳。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春茶往往是一年中茶叶品质最好和采摘最合适的时期。茶类之间,就红茶而言,采摘的时间为夏季最佳。由于夏季茶树中茶多酚含量上升,有利于红茶的发酵,形成更多茶红色和茶黄色素,使红茶的干茶和茶汤色泽更为红亮,滋味更具刺激性。2、给茶树施什么肥最好?完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尽量依靠作物轮作及秸秆、牧畜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等来维持养分平衡,并利用生物、物理措施防治病虫害。3、制茶为什么要叫炒青?用锅炒法进行鲜叶杀青,再经必要的其他工序而制成的散叶状成品茶为炒青。炒青散茶大约出现于元朝,到明朝全面取代了蒸青散茶,一直保持至今。4、人工炒青与机器炒青有差别吗?我国传统茶叶一直是用手工采摘制作,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而科学的制茶工艺。但是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国外制茶机械的使用,到今天制茶已经分为机制茶和手工茶两种。手工茶能对炒锅温度加以检验控制,但是它费工费时,没有经验难以把握,因此综合成本较高,适合于高档特种茶的生产,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有些茶叶市场里可看见茶商用手工茶做招牌,招揽顾客,其实暗示给顾客这样的规律:手工茶一定胜过机制茶。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我国名茶中的特级品种往往是手工制作,但是我们在购买品饮过程中一直发现这样的问题:不同年份,同样的级别名茶质量不一样,每一年里同一级别的名茶昨天和今天炒出来的茶质量也不一样,所以买名茶的过程充满了无法把握的玄机,显得过于神秘。而机制茶在茶树的田间管理上、鲜叶的采摘抢收方面、茶青的萎凋时间和温度控制上、炒制的温度上、半成品的挑选等方面,都能保证品质的稳定,既能提高产量,又能降低劳动强度。从这些方面来讲,机制茶反而能比手工茶取得更好的效果,质量更稳定。5、采茶人都必须是女孩子吗?那倒未必。6、一公顷茶园能产出多少茶叶?我国茶园面积在109万公顷,年产量为70万吨左右。7、茶农的收入有多少?这些年茶农的茶叶收入应该会比前些年好吧,政府有补贴了。再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健康更注重了,懂得生活的品味了。8、茶农都会唱采茶歌吗?不一定。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茶是上苍对中华民族的厚赐。自从神农氏首次发现茶叶,并将茶作为解毒疗疾的良方后,茶叶就逐渐扎根于寻常百姓家,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再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悠久的历史中,茶的清香与中华民族的个性相结合,成为刻划“中国”的重要形象。饮茶不仅仅可以解渴,更重要的是使人沉静,让我们在现代浮躁喧嚣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专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在那氤氲的暖香中,永远留存着最幽静的茶之记忆。从古至今,名人雅士无不以茶为友。茶艺是指品茗的方法及意境。茶艺始于唐代,由茶圣陆羽所提倡。我国的茶艺精神以“美健性伦”见长。美:美律。治茶时态度从容,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成最佳气氛。健:健康为治茶之大本。茶质要好,水质亦佳。性:茶之妙用之一在“养性”。品茗时,由清趣中培养灵性,持之以恒并了悟禅理,为修身之佳法。伦:茶犹如桥梁,可和睦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可局限于沏泡茶与品茶的技艺,恰当的选择与配置饮茶环境、茶、茶具、水,充分发挥茶的品质(色、香、味、形俱佳),侧重于泡茶人对沏茶、品茶技艺的理解与掌握。要点在于“沏泡的茶好不好?”怎样更好的享受一杯茶,感觉器官中味觉、嗅觉、视觉的享受。

茶原为中国南方的嘉木,茶叶作为一种著名的保健饮品,它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属于山茶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植株高达1-6米。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树叶子制成茶叶,泡水后使用,有强心、利尿的功效。茶树种植3年就可以采叶子。一般清明前后采摘长出4-5个叶的嫩芽,用这种嫩芽制作的茶叶质量非常好,属于茶中的珍品。茶与可可、咖啡并称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刘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唐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人类最早为什么要饮茶呢?是怎样形成饮茶习惯的呢?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它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尝食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5、交际说:《载敬堂集》载:“茶,或归于瑶草,或归于嘉木,为植物中珍品。稽古分名槚蔎茗荈。《尔雅·释木》曰:‘檟,苦茶。’蔎,香草也,茶含香,故名蔎。茗荈,皆茶之晚采者也。茗又为茶之通称。茶之用,非单功于药食,亦为款客之上需也。”有《客来》诗云:“客来正月九,庭迸鹅黄柳。对坐细论文,烹茶香胜酒。”(摘自《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说从理论上把茶引入待人接物的轨畴,突显了交际场合的一种雅好,开饮茶成因之“交际说”之端。“荼”、“茶”二字之转变《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中国名茶西湖龙井西湖龙井,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西湖闻名国内外,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颜色:色泽嫩绿泛黄。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绿茶。滋味:汤色嫩黄(绿)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浓醇。洞庭碧螺春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颜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绿茶。外形:外形条索紧结呈卷曲如毛螺,白毫显露。滋味:香气清爽持久;滋味鲜爽味醇;汤色嫩绿明亮。黄山毛峰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绿茶。颜色:嫩绿油润。外形:细扁如雀舌,芽似锋;白毫显,色似象牙。滋味:嫩毫香清新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杏黄清澈。庐山云雾茶庐山云雾茶产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绿茶。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安溪铁观音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砂绿起霜”成为铁观音高品级的标志,获得了“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的美誉。乌龙茶,半发酵。颜色:乌润砂绿。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卷紧而重实。滋味:香气馥郁持久,有桂花香;滋味醇厚甘爽生津;汤色橙黄鲜丽。君山银针君山银针是中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黄茶,轻微发酵。颜色:金黄光亮。外形: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滋味: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六安瓜片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产自安徽省六安,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中国历史名茶,简称瓜片,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焙,制作过程十分考究。岳西翠兰品质的突出特点在“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明代张源《茶录)云:“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茶是圣洁之物,茶艺器具必须至清至洁。绿茶。颜色:黛绿泛黄。外形:平展,每一片都不带芽和茎梗,微向上重叠,形似瓜子。滋味:香气清高,汤色清澈,滋味回甜。信阳毛尖信阳毛尖是中国著名毛尖茶,河南省著名特产之一,产自河南省信阳地区的群山之中。信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桐柏山、鸡公山、大别山群山环绕其中,信阳毛尖素来以“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而饮誉中外。绿茶。颜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外形:条索细圆紧直。滋味: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武夷岩茶武夷岩茶产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俗称“蛤蟆背”。乌龙茶,半发酵。颜色:青褐色或者全褐色,外形:茶条壮结匀整,带扭曲条形。滋味:香气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祁门红茶著名红茶精品,简称祁红,产于中国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区的祁门县一带。祁红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红茶,全发酵。颜色乌润,俗称“宝光”。外形:条索紧细匀整,锋苗秀丽。滋味:香气香甜持久,又似兰花香,俗称“祁门香”,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甘鲜醇厚。蒙顶甘露蒙顶甘露属历史名茶。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甘露在梵语是“念祖”之意。特点:紧凑多银毫、嫩绿色润,香气馥郁芬芳鲜嫩,外形美观,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茶形状纤细,叶整芽泉,叶嫩芽壮;色泽嫩绿油润。都匀毛尖都匀毛尖由毛泽东于1956年亲笔命名,又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都匀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市区东南东山屹立,西面蟒山对峙。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其品质优佳,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主民茶界前辈庄晚芳先生曾写诗赞曰:“雪芽芳香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爽味,心旷神怡功关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