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茶叶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周期(茶生长需要的条件)

茶叶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周期(茶生长需要的条件)

茶叶的生长角度来看,茶叶的发芽时间一般在3-5月,这个时候正是春茶上市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口感最好。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就要等芽时间一般在3-5月,这个时候正是春茶上市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口感最好。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就要等到明年了。这个时间也不是绝对的,有的茶叶可能在4月份就开始发芽了,但是这样的茶叶品质不一定好。

一:茶叶的生长角度是多少度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工艺,不同的传统,造就了千变万化的茶。实际上,所有的这些外型风味相差迥异的茶,都来自于同一科同一属的植物——不同品种的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差别并不大。茶行业的分类学家们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把茶分为六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

虽然这个分类标准在茶行业被广为接受,但其中的“发酵”却是一个被误用的概念。在生物化学上,发酵是微生物参与的生化过程。在各类茶的制作过程中,只有黑茶有微生物的参与,存在“发酵”,而其他茶则是“氧化”“变色”而不是“发酵”。所以说,这种六分法的分类体系,真正的依据是“氧化”。

绿茶是名茶最多、研究最广泛的茶类。刚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嫩芽或者叶子被称为茶青。与其他植物叶片相比,茶青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咖啡因。而跟其他绿色植物一样的是,其中有大量的叶绿素和多酚氧化酶。在茶青中,叶绿素的颜色占了主导。但是叶绿素不稳定,很容易分解而失去绿色——之后其他色素的颜色就会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茶多酚也不稳定,很容易被植物自身的多酚氧化酶所氧化,并且聚合成茶黄素、茶红素等物质。绿茶的核心是要保持绿色,关键就是在采下茶青之后,尽快“杀死”多酚氧化酶,从而避免茶多酚被氧化。这一目标通过“杀青”来实现——通过高温处理,多酚氧化酶失去了活性,茶多酚也就不会被氧化。然后快速干燥,茶青的状态就被“固定”下来,得到绿茶。

在杀青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干燥,那么叶绿素也可能会分解而失去绿色,使叶片中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显色。它们比叶绿素更稳定,于是茶叶就呈现黄色。这对绿茶来说,算是不合格产品。但把个过程精细化,使得黄色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充分展现,就会得到偏黄色的茶叶,冲泡之后会得到浅黄色的茶汤。“黄叶黄汤”,就产生了黄茶。在黄茶的制作中,这个精细的过程叫做“闷黄”,就是利用茶青杀青后的湿热,使茶青变黄。绿茶“固定”下茶青的状态,同时也把“青草”的味道固定了下来。而经过闷黄,这种“青草味”就消失了——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消失是对茶汤整体风味的提升。

绿茶工艺要求“迅速干燥”,黄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迅速高燥,反而人为地促进不及时干燥的后果。白茶则是对“杀青”操作的完全背离。白茶的核心工艺是“萎凋”。茶青在自然放置的条件下,任由其中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以及其他的酶发挥作用。在严格规范的白茶制作中,萎凋时间长达60小时。晴朗的天气和干燥温和的北风,保证了适当的温度和流通的干燥空气,使得茶青的水分逐渐散失。因为失水,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细胞器解体,这些酶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通过调整茶青摊放的厚度,茶青的温度会受到调节,从而使酶的活性有节奏地提升。除了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茶青中还有其他的酶,比如各种水解酶。这萎凋过程中,通过调节温度和失水速度,这些酶的活性或被利用或被抑制,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成分如茶黄素、氨基酸和可溶性糖类等。这些成分,就造就了白茶与众不同的风味。充分萎凋后,茶青八九成干时,进入干燥工序,把茶青含水量降低到6%左右,就得到了成品白茶。在低温、低湿、低氧、避光、无重压和无异味的储存条件下,白茶会进一步发生缓慢的酶促氧化反应,这样得到的“老白茶”汤感甜稠,风味别致,深受白茶爱好者的欢迎。

跟白茶相比,乌龙茶的氧化要更加剧烈和充分。除了萎凋中的“酶促氧化”,乌龙茶还要进一步进行人为促进的“自动氧化”——在茶行业,这一操作被称为“做青”,即透过机械外力使茶青造成不同程度的破损,破损之处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局部红变。乌龙茶只需要“部分氧化”,所以做青到一定地步,需要象绿茶那样进行杀青来终止氧化反应的进行。通过对做青和杀青条件的控制,乌龙茶最终形成了变幻多端的花香气和苦涩适度、醇厚回甘的滋味。“部分氧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可以氧化得很少,比如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也可以氧化得比较多,比如台湾的东方美人。

与乌龙茶的“部分氧化”相对应,红茶是“充分氧化”的茶。所以,它不需要杀青,而是需要通过“揉捻”和“渥红”来实现充分氧化。揉捻使叶片破损,汁液析出,与氧气发生充分的氧化反应,茶多酚被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多数糖类物质被水解成可溶性糖,从而产生了多数红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

黑茶被称为“后发酵茶”,是因为把其他茶的氧化当作了“前发酵”。黑茶中的代表品种是云南的普洱茶。从工艺上说,普洱茶的毛茶初制和绿茶很象,也是把茶青通过杀青、揉捻和干燥制成成毛茶。此时,茶中的酶已经没有活性,经过不同的“后发酵”处理,毛茶可以变成“普洱熟茶”或者“普洱生茶”。熟茶的核心操作是“渥堆”——就是让毛茶处于适合微生物生长的的温度和湿度,使得毛茶上的微生物大量生长。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发酵”。这些微生物主要是有益的霉菌和细菌,它们的新陈代谢又产生各种各样的酶,把毛茶中的许多成分转化为新的物质,比如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和茶红素,把纤维水解为糖类,把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和多肽,把咖啡因进行复杂的转化或者与其他物质结合。这些变化远远比其他茶类的氧化要复杂多变,从而形成红浓的汤色和甜醇厚重的口感。“普洱生茶”则不经过渥堆处理,而是把毛茶经过蒸压定型和干燥后,就作为成品储藏。在储藏中,温度和湿度条件不是微生物生长的适合条件,不过毛茶上也还是会有一些顽强的霉菌和细菌繁衍生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缓慢地发酵。这样的发酵更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而形成了常见常新、变化多样的普洱生茶,也就造就了普洱“越陈越香”的传说。

到今天,茶的生产制作也还主要是小规模的生产,一些采用现代化工业设备的工艺也主要是传统工艺的模拟。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还主要是依靠经验。茶树品种、生长环境、采摘时期的不同造就了茶青的不同,而不同的制作工艺,以及相同工艺中不同操作条件的控制,就导致了茶中成分的不同氧化与转化。这些不同,使得茶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产品。

出版源:《新发现》,2014(8):110-111

文章版权归

1。土壤:需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酸度为pH5。5。

茶叶的生长过程及生长周期,茶生长需要的条件

2。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

3。温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茶树并非何时何地都能生长,它受温、光、水所左右。因此,气候因素是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关键。一般年均气温在13°C以上,全年大于10°C的积温3000°C~4500°C以上,年最低气温多年均值在-10°C以上的地区,可以种植。

通常日均气温稳定过10°C时,茶树开始萌发,当气温在20°C~30°C,茶树生长旺盛。气温大于35°C,则新梢生长缓慢,若空气湿度很低时,茶树停长,这种高温低温天气连续几天,会灼伤嫩枝叶。秋季当气温下降至10°C以下,秋梢将停长。在有水分供应下,大于10°C年活动积温愈高,年采茶次数多,产量越高。

茶树在不同生态环境中形成各种变种,具有不同的气候适应性。中国小叶种最耐寒,在气温-10°C时开始受冻,-l2°C至-l3°C嫩悄、叶芽受冻,叶缘发红变枯,春茶减产。云南大叶种的印度阿萨姆变种最不耐寒,在气温低于0°C时,受冻害。

一般茶区年降水量1150毫米~1400毫米,年降水云超过5000毫米的茶区,只要排水良好也不会影响茶树生长。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但茶树生长期间,雨量分布均匀,仍不会造成影响。月降水是大于300毫米对茶树生长不利。若连续数月,雨量小于50毫米,则受旱。

茶树喜弱光又耐阴。在弱光下,茶树鲜叶中合大量叶绿素,它能有效地利用日光中的蓝紫光和紫外线。蓝紫光能促进植物体内蛋白质和含氮物的合成与积累,紫外线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增加。当云雾多时,空气湿度较高,温度适用,柔和的漫射光有利于增加茶叶中含氮和芳香物质。

在茶树生长期间,日照百分率若小于45%,茶叶品质较优,若小于40%更甚。因此,茶叶适宜中高山多云雾冷凉山区种植,平原、河谷地带因光照强、遮荫条件差,不宜神植。茶树在长日照下生长较好。当冬季有42天短于11小时40分光照,茶树相对进入休眠期。

若用人工延长光照至13小时,即可打破其冬眠,促长新梢,抑制开花,提高产量。

我国南方夏季炎热干旱,茶区蒸发量大,在阳光暴晒下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当日最高气温大于35°C,日蒸发量在9毫米以上,连续7天以上无雨滴,要对茶园喷水或灌水,增加空气中湿度。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长期考察和研究发现,在地球的北纬30度线附近的区域,地质地貌最纷繁多样,自然生态最奇特多姿,物种矿藏最丰富多彩。

3.茶树生长对土壤的基本要求

北纬30度被人称之为地球的脐带,据中国地质局专家介绍,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矿物质、磁场、电场、重力场对人与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其中磷、锌、硒等元素和土壤富含有机质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