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原因(中国茶叶发展)

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原因(中国茶叶发展)

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90多万公顷,占全球面积的61%左右。茶产量达到261万吨,居世界占全球产量的45%。

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最新统计,2008-2017年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世界种植面积为342万公顷,到2017年达到489万公顷,十年间增长了147万公顷,比2008年增长了43%,且大部分增长来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常年全球居首。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为305.9万公顷,占全球茶叶种植面积的62.6%。

2017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了17万公顷,而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长了15.6万公顷,可以说,世界茶叶种植面积增长部分的91.8%来源于中国。

同期,中国茶叶产量为260.9万吨,占全球总量的44.89%。

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出口大国。

据一牛财经查看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茶叶出口量36.5万吨,同比增长2.7%;出口金额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同期,中国茶叶进口量3.55万吨,同比增长19.1%;进口金额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4%。

对此,海关表示,从数据看,中国茶叶出口量增价涨,出口金额增幅近4倍于出口数量增幅,茶叶出口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

数据还显示,2018年,中国绿茶出口依然强劲,出口30.3万吨,同比增长3%,出口金额12.2亿美元,同比增长7.9%。绿茶出口量占中国茶叶出口总量83%,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额69%。

同时,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近日公布的《2018中国茶叶行业发展报告》提出,中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国,2017年,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达212.4万吨,居第二位的是印度,为105.9万吨。

但是世界茶叶产大于销的矛盾依然突出,世界茶叶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与印度,因此改善供需矛盾,除了要提高茶叶消费量外,产茶国应当适度控制茶园的种植面积。

中国茶叶走向国际用英语怎么说

1、Thistoniciscarefullycraftedtoenhanceyourlongevity,adaptability,andthrivability!

2、ThroughoutAsia,Gynostemmateasareconsumedasadailyteabyhealthconsciousfolks.

3、Gynostemmaisknownas"MagicalGrass"inChina.Itiscommonlyusedknownas"MagicalGrass"inChina.

4、WithfivepremiertonicherbsinfusedwithpremiumgradeGynostemmaleaves,thisteayieldsoneofthemostbroadspectrumhealthpromotingtonicbrewsintheworld.1.精心调制的茶汤能够增强免疫力,有益新陈代谢,使人长寿2.在整个亚洲,gynostemmatea绞股蓝茶被追求健康保健的人们每日饮用3.在中国绞股蓝gynostemma绞股蓝作为一种“神奇草药”为人所知.通常情况下,人们称它为“神奇仙草”(这俩句一个意思啊)4.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保健草药种植园之一,这所茶场使用5种顶级的草药来提升绞股蓝茶叶的品质.

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茶叶、丝绸和瓷器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三大贸易“王牌产品”。

茶的出口主要是从唐朝开始,这一时期,中国茶叶的品类、饮用方法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南方的广大地区也成为了稳定的茶叶主产区,陆羽的《茶经》更是光耀千秋,正是积累了以上的种种有利条件,中国才开始大规模出口茶叶。唐朝包容的文化更是为茶叶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国强邦交忙”,盛唐时期,亚洲各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纷纷来唐,而唐人的足迹也遍布亚洲,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了茶叶的出口。同时,唐也是历史上“茶马互市”的源头。

宋朝是中国海商出口茶叶的一个高峰,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客观上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而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着离茶叶产地近的优势,因此宋朝的海上茶叶贸易迅速崛起,南宋以后甚至成为国家重要税源之一,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到西亚后,又从西亚被带至欧洲,引起了欧洲上层社会的注意。同时因为宋朝不占有战马产地,“茶马贸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时至今日,在西南地区,我们仍能发现茶马古道的遗迹。

明朝时期,除了茶马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外销量不断增大外,中国的茶叶出口还出现了一个大事件:万历三十五年,中国茶叶首次销往荷兰,这是中欧直接茶叶贸易的起点,此后,荷兰、英国等国陆续开始大规模从中国进口茶叶。

清朝,中国的茶叶出口达到了顶峰,乾隆的全盛时期,欧洲商船直接从东南沿海进口茶叶,而晋商则把茶叶从陆路贩向沙俄和东欧,这一时期,中国茶叶出口值占到了出口总值的接近九成,大量茶叶出口,换回海量白银,本不产银的中国也因此成为了“白银之国”。可惜的是,由于近代国内频繁战乱、西方工业革命等诸多原因,茶叶销售到清末也丧失了优势。

中国出口丝绸的历史最为悠久,而且在历史上,丝织品如绸缎等,也曾在中国内部发挥过通货的作用。早在汉代,丝绸制品就是中央帝国出口的王牌产品,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因此得名。

两汉时期,通过中间商,中国就已经开始向欧洲输出丝绸。唐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国南方地区逐渐成为丝绸的主产区,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领先,中国人在养蚕和丝绸制作工艺上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这样就使得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直到宋元之间,丝绸依然是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而更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丝绸技术的扩散。公元初,丝绸技术扩散到朝鲜和中亚,而罗马帝国则直到六世纪中叶才掌握了养蚕的技术,此后,丝绸技术在全世界各个文明国家快速发展,其进步还在亚欧大陆带动了纺织、制衣、印染等多个工业门类的发展,对人类整体的技术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刻的作用。

在西方工业革命后,欧洲在纺织和印染工业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中国则裹足不前,所以清朝中叶以后中国丝绸产品对西方国家已无竞争力,中国成为廉价原材料——生丝的出口国,高昂的附加利润则被洋商获取。

瓷器是中国出口的又一利器,最早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末年,而最早出口瓷器的记录目前则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的出口对象是朝鲜和日本。在国内制瓷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国瓷器的出口也逐渐得到了大发展。

宋元时期,东来的外国海船往往携带大量瓷器西返,这一时期,西返的瓷器,往往是以使用性质的粗瓷,工艺品则以龙泉窑最多,江西瓷器也由此开始崛起,因其地域靠近福建和浙江沿海,利于出口。

而在明代以后,随着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工业中心的形成和中国制瓷工艺的进一步成熟,大量精美、昂贵的瓷器开始出口欧洲,甚至出现了当时上等的中国瓷器和黄金等价的奇观。乾隆时期,中国对欧洲的瓷器出口达到巅峰,同时,部分欧洲商人和上流社会还开始从中国订制瓷器,因此出现了很多按照西方人审美和要求,绘有西文字母和欧洲图案的出口产品。

而在道光之后,欧洲制瓷工艺进步迅速。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维奇伍德在白瓷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1782年,欧洲使用蒸汽机进行生产。这些重大突破,很快将中国远远甩在了身后,179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不再从中国进口瓷器。

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茶文化萌芽出现于晋,南北朝时代。那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模式,走入了文化圈。陆羽的《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宋代茶文化开始兴盛,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其中有官员组成的“汤社”及佛教的“千人社”等。此时茶仪也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关怀、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明代茶文化也非常兴盛。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

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的商业行为,此时兴起的茶书,茶事,茶诗也已不计其数。

印度有28个邦,其中有16个邦种植茶叶,主要生产传统型红茶(Orthodoxblacktea)和CTC红茶,约占总产量99%,绿茶约占总产量的1% 。

印度的茶叶生产工作主要以种植园为单位开展,按规模可以分为大规模种植园和小茶农种植园。

大规模种植园有自己的茶叶加工厂,会雇佣大量的劳动力在种植园中从事茶园管理、鲜叶采摘和茶叶生产加工等工作。小茶农种植园一般是由茶农拥有,规模较小,无法自己进行鲜叶生产加工,通常会将鲜叶销售给大规模种植园、茶叶购买厂和合作社 。

目前,印度的主要茶叶产区有大吉岭(Darjeeling)、阿萨姆(Assam)、尼尔吉里(Nilgiri)、坎格拉(Kangra),慕纳尔(Munnar)和杜阿尔斯(Dooars-terai)。

印度还产一种茶叫马萨拉茶(MasalaChai),是由红茶加上小豆蔻、姜、肉桂等调配而成具有强烈辛辣风味的一种饮品。

印度红茶加工流程较为一致,鲜叶由庄园工人采摘之后,经交通工具一起运送至加工厂。

茶鲜叶经萎凋、揉捻或者揉切、初步筛分、发酵、干燥、分级等一系列工序,得到各级成品茶,按规格装袋、封口,投入全世界各地市场进行流通。以阿萨姆红茶为例,其加工流程为:

鲜叶→萎凋→初步揉捻/揉切→初步筛分→发酵→烘干→分级→各级贮存→包装封口→入库。

印度是世界主要茶叶产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吉岭(Darjeeling)产区、阿萨姆(Assam)产区和尼尔吉里(Nilgiri)产区。印度的茶叶协会为了保证在国际市场上印度茶叶的公平销售及竞争力,确保供应渠道的完好性,推出了三个茶叶产区的原产地标志。

大吉岭的茶区原产地标志为一位印度采茶女手持一芽两叶的茶鲜叶;

尼尔吉里茶的标志描绘的是印度南部蓝山(又名尼尔吉里斯山)绵延起伏的山峰,山峰前有一芽两叶的茶鲜叶;阿萨姆茶的标志是生活于阿萨姆布拉马普特拉山谷的独角犀牛,其上是一芽两叶的茶鲜叶。

印度认为,除加工因素影响外,茶树品种、种植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如修剪、施肥、遮荫、采摘等)等也会影响茶叶品质。在这三方面因素影响下,几个产区所产茶叶也各有特点,其中阿萨姆红茶和大吉岭红茶更是被列为世界四大著名红茶。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部门积极推动茶产业资源整合,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创响茶叶知名品牌,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产业出口竞争力。

1、加强政策引导。农业农村部先后印发了《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明确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主攻方向和重点发展区域,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集中。2016年,印发《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引导各地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创响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2、创建知名品牌。农业农村部通过组织各类农业展会等,加大茶叶企业品牌营销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2017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组织了68场品牌茶叶推介活动,开展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推选。2018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期间,组织了76场品牌茶叶推介活动,推选了108个品牌茶叶产品为“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产品”。

3、促进出口贸易。2018年,商务部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等10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认定安徽黄山、江西上饶、湖南长沙三家茶叶基地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支持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组织召开国际茶业大会,参加国际茶叶委员会年会、北美茶叶年会等活动,制作珠茶和眉茶出口标准实物参考样,开展茶叶出口质量安全和宣传推广活动,增强中国茶叶品牌的国际认知度。

4、凝聚产业力量。2017年,农业农村部牵头组织成立中国茶产业联盟,联合157家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及科研单位,聚力联促创新、联创品牌、联拓市场、联合维权,引领做强中国茶产业。2018年,中国茶产业联盟开展标准化、出口、金融等专项工作,推动实施茶叶标准化战略,共同应对非关税贸易壁垒,搭建金融对接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国茶产业竞争力。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将按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要求,进一步整合茶产业资源,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施创新驱动、品牌带动,推动做大做强中国茶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茶商》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中国茶商》的观点和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中国茶商》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中国茶商》的观点和立场

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都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受良好社会环境的带动,中国茶业又一次站上新的历史高点——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1、红袍(福建武夷山,树龄已达千年,仅存4株,为稀世昂贵珍品)

武夷小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更是岩茶中的王者,堪称国宝。在早春茶芽萌发时,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

2、西湖龙井(产于杭州西湖山区,茶叶为扁形,绿黄色,名茶之冠)

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

3、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卷曲成螺状,中国名茶)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江苏省吴县(今属苏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碧螺春茶风格独具,驰名中外,常用之招待外宾或作高级礼品,它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还外销至日本、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

4、黄山毛峰(产于安徽黄山,形状像“雀舌”,叶呈金黄色,中国名茶)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区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

5、安溪铁观音(闽南安溪县西坪尧阳,乌龙茶的极品,中国十大名茶)

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历次参加国内外博览会都独占魁首,多次获奖,享有盛誉。

6、武夷岩茶(福建北部武夷山,生长岩缝之中,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7、庐山云雾(产于江西庐山,绿茶中的精品,中国十大名茶)

庐山云雾茶以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高持久、醇厚味甘等“六绝”而久负盛名。成品茶外形饱满秀丽,色泽碧嫩光滑,芽隐露,茶汤幽香如兰,耐冲泡,饮后回甘香绵。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

8、云南普洱茶(产于云南普洱,1700多年历史,汤橙黄浓厚,中国名茶)

外形色泽褐红,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褐红。

9、六安瓜片(产于皖西大别山-齐云山,单片嫩叶炒制呈瓜子形,名茶)

“六安瓜片”驰名古今中外,还得惠于其独特的产地、工艺和品质优势。主产地是革命老区金寨县,全县地处大别山北麓,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绿色饮品。同时,“六安瓜片”的采摘也与众不同,茶农取自茶枝嫩梢壮叶,因而,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10、君山银针(产于岳阳洞庭湖中的青螺岛,黄茶中的珍品,中国名茶)

产于湖南岳阳君山。由未展开的肥嫩芽头制成,芽头肥壮挺直、匀齐,满披茸毛,色泽金黄光亮,香气清鲜,茶色浅黄,味甜爽,冲泡看起来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竖立,然后徐徐下沉杯底,形如群笋出土,又像银刀直立。假银针为清草味,泡后银针不能竖立。

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措施

第一条为了保障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茶产业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茶产业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品牌建设、文化活动及其相关扶持与服务。

本条例所称茶叶是指用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的鲜叶加工而成的产品。

第三条茶产业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品牌引领、市场主导,科技支撑、质量保障的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茶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茶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茶产业发展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促进茶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完善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茶产业发展工作。

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原因,中国茶叶发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内茶树种植、茶叶加工等活动的指导、服务、监督,落实茶叶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责任。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茶产业发展相关工作。鼓励制定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村规民约。

第六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和监管体系,组织、实施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清洁化工作,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茶产业宣传,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

鼓励广播电视、网站、报刊、融媒体等加强茶产业宣传。

第八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入、参与茶产业发展。

第九条支持培育发展茶行业社会组织。茶行业社会组织应当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和人才培训,引导茶叶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

第十条对在茶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一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优质高效、标准规范、产业配套的发展方式,推动茶树种植基地建设。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茶树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

茶树种植应当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性,按照种植技术规程标准化种植。

第十三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以下茶树种植基地建设工作:

(一)鼓励茶树种植基地依法流转,促进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和茶树品种优选优育,推广茶树良种良法种植,扩大高标准茶树种植基地;

(三)实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推广生物、物理、生态协调等综合防控及统防统治先进技术;

(四)支持开展茶树种植基地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良好农业规范农产品等认证;

(五)建立500亩以上连片茶树种植基地环境监测、气象信息系统;

(六)推广使用有机肥和茶叶专用肥,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七)推广茶树鲜叶采摘机械化;

(八)支持建设品牌茶叶、特色茶叶、出口茶叶专用基地;

(九)加强茶树种植基地周边生态环境保护。

第十四条茶树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茶树种植生产记录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使用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生产企业、来源、数量、使用地点、用法和使用日期;

(二)茶树种植基地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三)茶树鲜叶的采摘日期、产量。

茶树种植生产记录应当保存二年。禁止伪造茶树种植生产记录。

第十五条茶树种植基地禁止实施下列行为:

(一)使用剧毒、高毒、禁用的农药;

(二)使用化学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

(三)未按照农药的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四)使用催芽素等未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肥料;

(五)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六条产茶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对符合以下条件的茶树种植基地,可以划定为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实行产地保护:

(一)具有适宜茶树生态种植的土壤、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海拔600米以上,远离主要公路500米以外;

(二)相对连片种植500亩以上;

(三)已经形成科学的种植方法、良好的质量控制方法,具有一定的资源、技术和效益等优势;

(四)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高,产品市场销售稳定;

(五)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具备的其他条件。

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树种质资源特定地区,可以划定为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

第十七条产茶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专家等对划定的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进行论证,并听取茶树种植基地权利人和所在地村民的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应当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确定责任主体。

第十八条省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建设的相关标准,规范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建设。

第十九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的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条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的个体种植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企业等应当按照绿色、有机、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管理茶园。

鼓励、支持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的个体种植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企业等按照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栽培茶树。

第二十一条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除执行第十五条规定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侵占、毁坏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基地;

(二)擅自砍伐或者损毁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内的林木;

(三)排放废水、废气,倾倒、堆放固体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四)毁坏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基础设施和保护标志;

(五)非生产用机动车进入茶树生态种植保护区;

(六)开展餐饮、烧烤、露营等损害茶树生态种植环境的旅游活动;

(七)擅自新建、改建、扩建影响茶树生态种植和破坏生产环境的建设项目;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二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茶叶加工指导、服务和监管。

企业应当采用标准化、清洁化方式生产加工茶叶。

第二十三条产茶地区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茶叶加工地方标准。鼓励茶行业社会组织、茶叶企业制定和使用高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四条产茶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茶叶加工龙头企业;

(二)鼓励、支持申请国家有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产品认证;

(三)支持建设茶叶初制、精制、深加工、机械化生产线;

(四)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建设冷链设施;

(五)支持建立完善产地茶树鲜叶交易市场。

第二十五条茶树种植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等生产经营主体,应当建立茶树鲜叶质量安全自检制度,定期对茶叶加工生产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建立茶叶加工记录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一)茶树鲜叶的品种、等级、数量、进场(厂)时间,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

(二)生产的茶种类、等级、数量、入库时间、出库时间、贮存条件等。

茶叶加工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茶产品保质期满后一年。禁止伪造茶叶加工记录。

第二十六条鼓励和支持以茶树鲜叶、茶半成品、成品茶或副产品为原料,开发加工食品、饮品、工艺品、生活用品等茶叶衍生品。

茶叶衍生品的加工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定。

第二十七条除茶叶衍生品的生产加工外,禁止在茶叶加工中添加糖分、甜味剂、色素、香精等外源物质。

禁止在茶叶生产经营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二十八条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政府引导、行业指导、诚信为本、质量优良、企业主体、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茶叶品牌发展、推介、保护和利用的运行机制;围绕重点发展贵州绿茶、贵州红茶、贵州抹茶、贵州黑茶等茶叶公用品牌,着力推进原产地保护和品牌建设,扶持企业产品品牌。

第二十九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茶叶公用品牌和知名子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包括外在形态、内在品质、包装标识等内容。

第三十条鼓励使用茶叶公用品牌,支持做大做强知名子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

第三十一条茶叶公用品牌持有者应当制定管理规定,实行统一管理。管理规定应当包含质量可追溯、监督检查等内容。

茶叶公用品牌授权使用者应当执行品牌管理规定。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茶叶公用品牌管理规定的行为,可以监督、举报。

第三十二条产茶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护获得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国家气候标志等名优产品的茶叶商标或标识。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举办品牌茶叶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各类涉茶展销会。

支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在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推广销售品牌茶叶。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市场监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在主要交通干线、公共场所推广公用品牌,开设品牌茶叶专卖店,开展品牌茶叶宣传推介活动等。

第三十五条鼓励茶叶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品牌茶系列产品,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拓宽品牌流通渠道,建设品牌忠诚消费群体。

第三十六条支持茶行业社会组织、茶叶企业到境内外建立贵州茶品牌推广中心。

鼓励本省品牌茶产品进入省内机场、铁路、酒店、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连锁超市、省内外电商平台等推广、销售。

第三十七条鼓励深入挖掘茶叶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价值,促进茶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加强老工艺、老字号、老品种的保护与传承,培育具有文化底蕴的茶产业品牌。

鼓励通过品牌价值评估、品牌评比及发布等活动,扩大品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