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茶具分为七大类)
- 茶文化
- 用户投稿
- 2025-03-21 17:05:27
茶具演变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商代开始,用陶土制成的茶具,称为陶壶;第二阶段,从战国开始,用青铜制成的茶具,称为青铜壶;第三阶段,,到了汉代,由于陶壶的发展停滞不前,所以青铜壶开始大量出现。这个时期的茶具主要是陶壶和青铜壶,而且还有一些其他材质的茶具,比如说银壶、玉壶等等。到了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茶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茶具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因紫砂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壶来冲泡散茶,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无怪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壶一直是明代及以后茶壶的主流。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品饮方式,自然产生了相应的茶具,茶具是茶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最重要的载体,为我们解读古人的饮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中国最早关于茶的记录是在周朝,当时并没有茶具的记载。而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王褒的《憧约》中,就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史料。此后历代文学作品及文献多提到茶具、茶器、茗器。到了唐代,皮日休的《茶具十咏》中列出茶坞、茶人、茶笋、茶篇、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等十种茶具,“茶圣”陆羽在其著作《茶经》的“四之器”中先后共涉及多达24种不同的煮茶、碾茶、饮茶、PC茶器具。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制作精湛,从最初的陶制到之后的釉陶、陶瓷、青瓷、彩瓷、紫砂、漆器、竹木、玻璃、金属,无论是茶具材质还是制作工艺,茶具都经历了由粗渐精的发展过程。
对于上面这些问题,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茶文化这个话题,其实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广义上来讲茶文化,涵盖了茶叶的历史,这里面就包含了茶叶的起源,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以及各地茶叶的品种,种植情况,制茶工艺,各地茶叶的销售情况,以及茶叶向海外的传播,这是一个方面。这里就不做具体阐述了。
茶文化也同时涵盖了另外一个方面,也就是饮茶文化。这里就着重说一下,因为这与上面的三个问题息息相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发源地,茶叶也被称为“中国叶子”,因此古代的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据说早在四千多年前神农氏就尝过茶叶,并以此解毒,这在陆羽的《茶经》中都曾提到。最初时茶叶还只是当作药来咀嚼食其汁液,后来逐渐发展将茶叶进行煎煮着喝。从出土的竹简记载,最早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到了唐代茶叶已经进入百姓的生活中,成为生活的必需品。从出土的唐朝的茶器就可以了解到当时饮茶是多么的盛行。也正因为如此,饮茶文化开始大规模向海外传播,特别是东亚日本,朝鲜等地。著名的日本茶道文化就是来自中国的唐朝,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想了解唐朝人的饮茶文化,就看看日本的茶道,因为日本完全继承并发扬唐朝饮茶文化,并使之成为自己的文化。因此当社会权贵阶层流行饮茶时,文人士大夫们就将饮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并上升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时,那么饮茶时的周围环境,气氛以及茶具的选用,饮茶时讲究的技巧等等就变得越来越在乎,这在后来流传下来的有关饮茶的古籍中就可见一斑。大家知道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当时饮茶文化更是融入文人艺术创作中,从流传至今的宋代古籍,古画,诗词曲赋都可寻觅到茶文化的踪迹。同时在宋朝时就曾经流行一种娱乐方式”斗茶”。饮茶文化发展到少数民族执掌政权的元朝时期,饮茶方式就发生了改变,逐渐改变唐宋时期流行的那种茶叶碾成粉末煎煮饮用,而改为泡茶饮用,并延续至今。
饮茶文化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茶器,所涉及到的茶器也是花样繁多,因为也涉及到制茶过程中所用的器具,还有就是饮茶过程中使用的器具。比如在唐宋时期所制茶所使用的一些磨制茶器,象碾子以及一些用来磨制茶的碗,以及用竹木制成的搅拌器等等,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这些也就不再使用了。这在一些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到,法门寺地宫不是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唐代金银器茶器吗?具体我们这里就不阐述了。而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之前用于吃茶的碗也逐渐演变为了喝茶用的茶杯。从形制上更为小巧,更加适合泡茶饮用。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地方,仍然喜欢大碗喝茶的习惯。而饮茶用的茶壶,在饮茶方式发生改变后就显得更为重要。在元朝以后,茶壶基本上是陶瓷材质为主,当然,这是指泡茶所使用的茶壶。至于烧水用的壶不仅有金属也有陶器,这里我们就不说了。由于泡茶饮用方式的盛行,对于陶瓷茶具的需求旺盛,各地烧制陶瓷器的窑口纷纷烧制各式茶具,明清时期广为流行,如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都成批生产大量的成套茶具用来销售,同时还出口海外,当然也有专供皇家使用的精品茶具。陶瓷茶具看似单一,其实种类繁多,不仅有单色釉瓷,如白瓷,黑釉瓷和其他单色釉瓷。还有彩瓷,如釉上彩,釉下彩,珐琅彩青花瓷等等。至于饮茶时茶具的选择使用也因人而异,同时也和周围环境,场面气氛相关,比如在庭院中饮茶和在室内品茶就有所不同,以及在招待宾客时,婢女泡茶,端茶过程中的一些手法和技巧都是有讲究的。具体这些我们就不去说了。为了方便外出饮茶,便于携带以及保温需要,一些作坊也开始专门为茶具制作象藤制或木制的外包箱,这些经常可以在遗留下来的一些老物件中看到。其它就不细说了。总之茶具文化也是包含在茶文化之中,茶具的演变贯穿了饮茶文化的始终。
紫砂壶之所以能成为饮茶文化中重要的茶器,主要是因为用紫砂壶泡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茶叶的芬香,同时紫砂里的微量元素也对人体有益。因此紫砂壶是非常适合泡茶的。紫砂壶开始盛行于明清时期,时至今日也还是非常流行。大家都知道宜兴是紫砂壶的重要产地,主要原因当然就是宜兴盛产一种非常适合制作紫砂壶的陶土。由于明代紫砂淘制工艺的局限,因此制作出来的紫砂壶胎体颗粒比较粗,显得粗狂古朴。到了清代随着工艺技术的提高,紫砂壶就显得细腻富有光泽,而且造型也更为多样化,而且不仅单纯的紫砂壶,也出现了各种镶嵌金属与玉石混合壶。从明代开始紫砂壶的制作发展延续至今,出现了时大彬,陈鸣远,顾景舟等一大批制壶名家。这里具体也不细说了,紫砂壶文化也是随着茶文化的传播而逐渐发扬光大的。
中国茶器具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我国饮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在汉代以前没有专门的饮茶器具,都是和饮食、饮酒器具混用。煮茶用煮饭的锅,饮茶用喝水和喝酒的碗。
晋代卢琳《四王起事》中记载“待瓦盂承茶”,是说晋惠王饮茶仍用盂(吃饭的陶器)。更没有茶具的记载,就像古代无“茶”字ー样。
我国在汉代时饮茶开始流行,不但有了买茶的市场,也有了专门喝茶的“茶寮”。
因此,茶具开始出现。最早提到茶具的是汉代王褒的《僮约》,文中载:“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这时茶还没有专门饮茶的茶具,但对饮茶的器具已比较讲究了。要精选好的碗,要清洗干净。
我国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已经成了礼仪,这时茶具开始从酒食用具中逐渐分离。晋代左思的《娇女诗》就有“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铄”的描写。是说煮茶已有专用的鼎了。喝茶的碗也选用饼足、底部露胎的广口碗。
釉陶的发展,推动了茶具的分离。两晋南北朝就出现随着带托的青釉茶盏,盏与承托以釉相粘连,造型古朴,通体施青釉,成了专用的茶盏。这是我国饮茶专用茶具的第一次出现。
三国时期,出现了一种盛水,注水的汤瓶,它造型讲宄,壶嘴是标准的抛物线形,出水口圆且细小,出水有力,落足准确。壶的一侧有一鸡头,开始是装饰,到东晋演变成空骨状,水可以顺其流入壶内。
因有鸡头,所以叫鸡首汤瓶。经隋代改进,到唐初,越窑生产的鸡首汤瓶已是非常精美,后来被执瓶逐渐代替。
我国茶文化进入唐代步入兴盛期,饮茶极为普遍,“不问道俗,投茶取饮”。
“茶道”诞生,陆羽写成了《茶经》,从而带动了茶具的发展。特别是当时我国陶瓷业的兴起,更加推动了我国茶具的迅速发展。
陆羽《茶经·四之器》中就写了20多种饮茶的专用工具。
1987年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鎏金茶具,琉璃茶碗就是典型唐代宫廷专用茶具,非常豪华,考究。
但在民间大量存在的还是以陶瓷的碗,盏饮茶。碗和盏的区别是:碗大,盏小;碗可以吃饭喝酒,,盏只能用于喝茶。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配有浅盘式茶托。
陶瓷更突显茶的颜色,保持茶香,且不烫手,所以很快出现了陶瓷的专用茶具。唐代最著名有南北两大名窑。南方有浙江余姚的越窑,专门生产青瓷茶具。
北方有河北邢台的邢窑,专门生产白瓷茶具。唐代诗人皮日休曾赋诗曰:“邢人与越人,皆能制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陆羽也在《茶经》中说“越瓷似玉”“邢瓷类银”“邢瓷如雪”“越瓷像冰”。白瓷茶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的卷唇。
青瓷茶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在唐代,邢窑的白茶盏“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越窑的青瓷有“陶成先贡吾君”的荣耀。南北瓷窑生产了大量的青瓷,白瓷茶具。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及和讲究。特别是斗茶成风,更是推动对饮茶器具的精益求精,名窑、名盏争相出现。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五大名窑。
(1)汝窑。在河南宝丰。宋时宝丰属汝州,所以称汝窑,以生产青瓷为主,以釉色纯而闻名天下。
(2)官窑。官办的瓷窑,专门为皇宫贵族烧制瓷器。北宋时设在开封,南宋时设在杭州。到明代又增加了景窑(景德镇)。官窑主要生产青瓷,对青釉的色之美特别重视,工艺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3)钧窑。在河南禹县。宋时禹县属钧州,故称钧窑。是北方青瓷一派发明了制瓷史上“窑变色釉技术”,釉色青里透红,灿若云霞。如天青釉带托茶盏、玫瑰斑茶碗都是绝世珍品。
(4)哥窑。在浙江龙泉。龙泉窑有章氏两兄弟,都是以生产青瓷为主,在当时评选全国五大名窑时,哥哥的瓷窑被选中,故称哥窑。哥窑以纹片著名,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5)定窑。在河北曲阳。宋时曲阳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以生广白瓷为主,瓷质坚密细腻,质薄有光,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闻名,如黄釉木纹瓷茶杯。
唐代的“煮茶法”到了宋代已演变成“点茶法”,大兴斗茶之风,茶色崇尚白色,从而推动了黑釉的发展,使黑釉异军突起,大有取代青白釉之势。宋代的贡茶中心在建阳,建窑自然就成了黑釉的佼佼者。
特别是黑釉兔毫盏,成了千金难求的斗茶宝碗,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畅达,细如兔毫。
茶汤入盏后银光闪亮,盏纹与茶纹交相辉映,水痕荡漾,经高手“点茶”,会浮现花鸟鱼虫“水丹青”,达到点茶的极高境界。宋代有一个和尚叫福全,是点茶高,他点的茶(分茶),盏里可幻化出山永画。
他作诗曰:“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唐宋时期青瓷,白瓷,黑釉茶具是三大主体。其他金、银、铜、锡、玉、石、竹、木等茶具虽有出现,但并不流行,故不在此叙述。
在宋代的“点茶”实践中,对汤瓶进行了改进,成了小而轻的注水专用工具。汤瓶是唐初发展起来的一种代替笨重的煮茶“鼎”和“鍑”的茶具。到了宋代中期,点杀盛行,不用煮茶,只需煮水,所以汤瓶就成了注水的专用工具。
因此,要容量小、重量轻。有盖,平底,瓶嘴细而长,高出瓶口。出口圆而细,以便点茶时注水合理控制。汤瓶为后来茶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致此,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食用变为了饮用,而人们的饮茶方式也从煮茶发展到了点茶,对茶具和茶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尤其是点茶法的出现更加表现了当时人不同于前人对物质、文化享受和精神追求。甚至点茶法对周边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日本的茶道影响颇深。
明代是我国茶叶“创新采制”“开创千古饮茶之风”的改革年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下令废团茶为散余,推动了散茶发展,名茶辈出,饮茶由点茶改为泡茶。泡茶程序简化,饮茶工具减少。
唐代较老的茶饼,只好用“煮茶法”。宋代龙团凤饼很细,弃煮而用“点茶法”。
不论“煮茶法”,还是“点茶法”,都是程序复杂,茶具繁多
明代散茶冲泡,就比较简单了,撮一点茶放在杯(壶)中,沸水一冲就可以喝了,所以宋代泡茶也叫“撮茶法”。
这时饮茶只需烧水的壶、泡茶的杯(壶)就可以了。
由于是散茶,储茶器具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这时的饮茶器具主要是三大件:烧水壶、泡茶杯(壶)、储茶罐。

所以很适合散茶冲泡。壶由大逐渐变小,《茶笺》中载:“壶以小为贵,每一客一壶,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明代的茶壶主要是景德镇的白瓷壶和后来的青花瓷壶及宜兴的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的发展,除了它自身的特点外,还得益于明代散茶的出观、泡茶方法的兴起。
由子明代散茶绝大部分都是緑茶,茶泡在碗(盏)中,碧汤绿叶,在白色的映照下更是赏心悦目。黑色却没有这种效果。
因此,宋代独领风骚的黑色茶盏,随着"点茶”的消失,而逐渐退出茶具市场,兔毫盏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
由于泡茶的需要,白瓷越来越精,艺术价值越来越高,造型美观,料精式雅,古称“甜白”。
景德镇的瓷窑成了全国白瓷中心,在明代一度封其为官窑。
景窑所生产的白瓷茶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做工出神入化,成为艺术精品,把茶具推向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明代茶具除了弃黑从白以外,宜兴的紫砂茶具也迅速兴起。
它使众多的饮茶者爱上了颜色古朴、红润、造型精美,泡茶“既不夺其茶香,又无熟汤之气”的紫砂壶。
由于明代是散茶,绝大多数是易变质的绿茶。因此,茶叶的储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窑都制出了盛茶的“罂”,造型各异,雅致大方。如景德镇的青花瓷茶罂和宜兴的紫砂茶罂。
综合明代茶具主要是白瓷壶、紫砂壶,碗(杯),罐三大茶具。
清代茶器具基本沿用前朝的茶具,没有根本的变化。
因为饮茶仍是明代的泡茶法,所以茶具的变,只是在原来的框架上更加细化、精确。也出现了几个亮点。
1.茶具制作工艺有了长足发展
清代的制壶艺术,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陶瓷茶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色彩纷呈、争奇斗艳。
景德镇瓷茶具在釉色上取众之长,尽人工之巧,花样繁多,不断翻新。除了生产五彩瓷外,还创新生产了珐琅、粉彩两种新釉。
至此,中国的瓷器茶具由青瓷白瓷、黑瓷到彩瓷,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清代的茶具另一个亮点是新材料、新茶具的不断出现,呈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如福建的脱胎漆茶具、锡制茶具,玉、水晶、玛瑙茶具。四川的竹制茶具、海南的植物(如椰子)茶具等,相继出现,造型独特,各具一派。
盖碗虽然产生于唐代,但到清代康熙年间才骤然兴盛,成了茶具的主体。
从宫廷到贵族,再到民间都兴起了这种三件套的“三才碗”。
它寓意着儒家的天地人和的哲理,用它喝茶,有盖利于保洁保温,且内壁渐敛利于茶叶沉积,且能凝氤氲,茶香久不能散。
碗敞口利于注水,内壁渐敛利于茶沉积,托可防止茶水溢出,又避免端之烫手。
用它品茶,一手托碗,一手持盖,先以盖慢慢拨动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使茶汤上下翻动,茶味浓淡均匀,再细品茶香。
展示出端庄沉稳、从容不迫的风度。盖碗不但可一人品饮,也可以代替茶壶,配以小型茶瓯几人品饮。
盖碗多种多样,但较为庄重的是黄釉盘龙盖碗,多为宫廷使用。青花瓷盖碗,多为文人雅士使用。
茶具进入近代,五彩缤纷,多种多样。这是因为我国茶叶发展到今天,有六大茶类上千个品种,不同的茶,要求有不同的冲泡方法、不同的适用茶具。我国地域广大,56个民族,每个民族对茶的要求,对茶具的喜爱,都有所不同,因此茶具要有多样性。归纳起来有古陶茶具,细瓷茶具、紫砂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漆器茶具、石玉茶具、竹木茶具八大类。但现在应用最多的还是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三大种类。
紫砂茶具主要产自江苏宜兴。传说是古代有一个异僧在宜兴蜀山发现朱、紫、米黄颜色的陶土,这种陶土可以烧出多种颜色的器皿。烧出的器皿表面会发出若有若无的紫光并呈现出漂亮的立体的粒子感。所以人们称它为“紫砂”。
紫砂茶具的出现推动了饮茶的艺术化,而茶艺又促进了各种紫砂茶具的出现。
紫砂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质。它气孔多而细,气密度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吐纳特点。当遇热时气孔张开,将壶中贮有的茶香吐出。当壶冷时将茶香纳入。同时紫砂壶不怕骤冷骤热。泡茶不变味。隔夜茶不馊。
紫砂壶形、色多样,美观大方。表面装饰高雅。紫砂壶千姿百态,就形体而论主要分三类:一是几何形,二是自然形,三是筋纹形。紫砂的各种颜色是在1000C~1250C的窑火里,制
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文化遗产,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览我国的瓷器茶具共分青瓷、白瓷、黑瓷、彩瓷。
青瓷起源于商,到唐代已经成为我瓷釉的主流,它是以玻璃质的透明淡绿色的青釉制成,瓷色纯净,青翠欲滴,既明澈如冰,有温润如玉。制出的茶具质感轻薄,圆滑柔和,陆羽非党推崇,他说"越瓷上”"越瓷如玉”“越瓷青,青则益茶”。唐代最著名的瓷窑就是浙江余姚的越窑,如越窑烧制的青瓷莲花盏,是一代名盏。到宋代,五大瓷窑中的哥窑青瓷盏,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驰名中外。明代主要是炒青绿茶,用青瓷茶盏泡茶,青中透绿,更能衬托出茶汤碧绿之美。所以青瓷茶具在明代达到极盛。
白瓷起源于南北朝,那时的釉色并不纯白,白中泛灰。到了唐代河北邢窑才烧制出优质白瓷。邢窑出的白瓷茶具质地细腻透明,壁坚而薄,色泽纯洁,器型稳重,线条流畅。唐代是煮茶,汤色较重,用白瓷碗喝茶更能衬托出鲜艳的茶汤,所以唐代白瓷茶具非常盛行。到元代以后,景德镇的白瓷茶具更是完美精致、纯洁典雅,外部绘有名人书画加以点缀,艺术性更浓,价值更高。
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茶具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也为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茶具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工艺基础。
黑瓷起源于晚唐,鼎盛于宋。黑瓷茶具的兴起得益于宋代的“点茶”,崇尚茶白,风行斗茶。宋代的饮茶方法是“点茶法”,要在盏中打击出白沫,调制出“水丹青”。特别是宋徽宗皇帝赵佶写了《大观茶论》,把斗茶之风推向了高湖,而黑茶盏有助于对茶白的衬托,益于“水丹青”的出现。所以建窑成了全国的名窑生产地,烧制了不少适合宋代斗茶的黑釉盏。如兔毫盏就是最好的斗茶宝碗。它釉面绀黑如漆,盏底有放射状条纹,纹理通畅,细如兔毫。茶汤入盏,放射出五彩缤纷的点点光辉,非常适合斗茶。
彩瓷茶具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清。它是在白瓷茶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瓷器发展到高峰的标志。它吸收了青瓷、白瓷所有的优点,并增加了彩釉的烧制,从而使我国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彩瓷茶具中最负盛名的还是景德镇瓷窑烧制的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四大类茶具。
景德镇瓷器始于汉,兴于唐宋。青瓷、白瓷扬名天下。元明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烧瓷中心。在明代一度被命名为官窑。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为鼎盛,成了中外闻名的“瓷都”。
景德镇的茶具在唐代有茶盏、执壶;在宋代有斗笠碗、茶盏、执壶;在元代有执壶、茶碗、茶盅、茶盏;在明代有僧帽壶、压手杯、扁壶等。清代除了前代的茶具外,又出现了提梁壶、把壶、扁方壶、茶杯等。景德镇瓷茶具最大量的还是青花瓷茶具。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还是“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青花瓷茶具。
玻璃茶具古代叫琉璃茶具,最早所说的就是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茶碗。这说明中国的玻璃生产最早始于唐代,虽然造型简单原始,透明度较低。但它是我国现代玻璃茶具的原型。古代的琉璃茶具,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低、生产落后、成本高、价值贵,所以大都是作为皇家供佛之用。宋代,独特的高铅琉璃面世,元代民间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清代北京出现了琉璃厂,所做的琉璃制品价格昂贵,难以推广到民间。
现代由于科学的发展,玻璃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古之珍贵的琉璃成了物美价廉的玻璃,玻璃茶具也遍及寻常百姓家了。
玻璃茶具,是用含石英的砂石、石灰石、纯碱等混合物、在高温下熔化,成形,再经冷却后制成的。它外观秀美、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非常适合泡茶,特别是绿茶。
现代玻璃制作工艺简单且容易操作,所以玻璃茶具造型多变、装饰多样。颜色从无色到各种有色玻璃。种类有水晶玻璃、金属玻璃、磨砂玻璃、乳浊玻璃等。
玻璃茶具更是无所不有,茶杯、茶盏、茶托、茶壶、茶海、茶匙、茶漏、茶盘等,几乎所有的茶具都可以用玻璃做成。所以玻璃茶具成了当今最普遍、最大量、最受人欢迎的饮茶器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茶叶发霉了还可以泡茶喝吗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