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中国产茶大县排名(四川本地茶叶有什么)

中国产茶大县排名(四川本地茶叶有什么)

一、黄岩蜜桔黄岩蜜桔,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岩蜜桔为宽皮橘类,果皮橙黄色,肾形,中心柱空,果肉柔软化渣,甜酸适口。本地早果实扁圆形,果皮薄较光滑,汁多、有香气;早桔果实扁圆形,槾桔果实扁圆形或圆锥形,果皮略粗糙,松脆,有香气,耐贮藏;乳桔果实扁圆形,汁胞橙黄色,风味浓甜、有香气;宫川温州蜜柑果实扁圆形,皮薄,味甜。

二、临海蜜橘浙江省临海全市有柑桔基地18万亩。临海蜜桔果形整齐,色泽亮丽,肉质脆嫩,风味浓郁。全市年产蜜桔23万吨,年产值3.8亿元。目前临海蜜桔种植的橘子品种为无核蜜桔。

八.四季柚、早香柚等柚子,

这些年,随着普洱茶的健康成分被市场所了解。普洱茶输往香港的份额比例越来越大。

金额结构上我国绿茶出口金额占六成,而特区绿茶总金额仅占入关四成。普洱茶和红茶及其他半发酵茶分别以23%和26%结构需求同比高于我国出口总占比的5%与17%。其余花茶与乌龙茶的金额占比与国际茶叶消费市场需求较为相似。

从总量来看绿茶仍是占据其84%的主导性地位,而特区对于绿茶消费量与其金额大致相等都是占港总需求34%份额。乌龙茶12%、普洱茶14%、红茶及其他半发酵茶36%分别对应我国总出口量的5%、≤2%、9%,可见其消费中心仍以乌龙茶、普洱茶、红茶为主。

2.3内地输港产茶各省份额排序

我国茶叶外销常量省份有近22个,2020年仅浙江、福建、安徽、湖北、云南这五省之和就达百亿出口份额,占我国全年总出口额71.45%之多。而其中云南贵州两省同比上年分别增加39.49%和53.67%递增势头明显。

福建作为香港茶叶输入大省其自身三分之一的出口额都经港自销或转口,也因此占据榜首,相比之下是跃升五个名次的第二名云南的两倍之多。

中国十大名茶产地为浙江杭州、江苏苏州、湖南信阳、湖南岳阳、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贵州都匀、福建泉州、安徽六安,其十大名茶代表的品种为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

十大名茶的的产地以及特点:

碧螺春,属于绿茶类,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碧螺春在唐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古人们又称碧螺春为“功夫茶”、“新血茶”。高级的碧螺春,茶芽之细嫩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万个。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茶叶冲泡后杯中白云翻滚,清香袭入。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国家标准对洞庭碧螺春茶按产品质量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其中特一级、特二级最为名贵。

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被誉为“绿茶之王”。产于信阳市和新县,商城县及境内大别山一带。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优质信阳毛尖汤色嫩绿、黄绿或明亮,味道清香扑鼻,具有生津解渴的好处。

西湖龙井,属绿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龙井村周围群山,并因此得名。西湖龙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叶底细嫩呈朵。西湖龙井采摘时间长,全年可采30批左右,几乎是茶叶中采摘次数最多的。

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8级,而最好的西湖龙井是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所产的茶叶,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西湖龙井茶,将这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

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

君山银针君山银针的采摘和制作都有严格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标准为春茶的首轮嫩芽。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

黄山毛峰属于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一带,又称徽茶。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故取名为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黄山毛峰的制造分系摘系摘、杀青、揉捻、干燥烘焙四道工序。

武夷岩茶是具有岩韵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外形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是中国乌龙茶中的极品。

武夷岩茶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属于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东至、贵池、石台、黟县,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带。

祁门红茶根据其外形和内质分为:礼茶、特茗、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属于红茶中的极品,而且还是是英国女王和王室的至爱饮品。

都匀毛尖属于绿茶,产于贵州都匀市,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披毫,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

都匀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安溪铁观音属于青茶(乌龙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铁观音独具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六安瓜片属于绿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在明朝是改称“六安瓜片”为极品茶,到了清茶成为了朝廷贡茶。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安徽产茶历史悠久,自古就名茶好茶迭出。其中安徽生产的中国十大名茶分别是生产于六安市的六安瓜片、生产黄山的黄山毛峰、还有主产于祁门的祁门红茶、以及太平猴魁四大名茶。

当然安徽比较出名的不止上面四种,还有香气清高的屯溪绿茶、香醇浓郁的霍山黄芽、香气持久的岳西翠兰、清香四溢的泾县特尖、醇正甘甜的涌溪火青、历史名茶桐城小花等。

每一种花都具有独特的特色,都是富有营养物质。楼主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品一下茶,会让您身心都得到放松,悠闲自在[害羞]

嵊州市对珠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60年代中后期,嵊州人马传进、张德兴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教师合作,研制成功珠茶炒干机,后获国家发明四等奖,这一成果是我国茶机行业最为成功的典型之一。

据统计,1969年至1982年各珠茶产区共向嵊州市购置、移植、仿造珠茶炒干机达1.1万余台。嵊州市还对珠茶炒制工艺作了成功的改革,改烘二青为滚二青,对提高品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部分高山茶区还创立珠茶匀火制茶法。

1971年和1980年,嵊州市茶叶产量接连跨上2500吨和5000吨两个台阶。1981年,天坛牌特级珠茶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又获国际金奖,之后嵊州市被确定为全国珠茶出口三个基地县之一,1989年茶园面积达15.6万亩,产量近万吨。

孝义-交口铝土矿集中区位于汾西盆地西坡铝土矿带,长60公里、宽15公里,已发现矿床37个,有铝土矿资源量为3.95亿吨。该地区矿床密度大、矿床连续性好、储量集中、矿床规模多为大型,是山西铝厂的主要矿源地。

其中矿床有17个,分别是孝义的杜村、柴场、相王、石工西、下堡、石工、岭上北-卜家峪、克俄矿段、克俄矿区、石工-克俄间、西河底,交口的响义、后务城、南岭上、庞子洼、毕家掌、赵家圪垛。

福香大米是福香米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是广西地区一家专业从事于大米加工和销售的粮食副食公司,公司旗下有着专属的收购站,专门从广西地区线下收购一些稻谷粮食。

福穗大米是广西大福穗米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是广西地区一家有着16年成立历史的大米制造商,旗下有着属于自己的收发基地,还有着大型的仓库存储基地。

桥兴大米是广西雄达米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是广西地区一家有着26年成立历史的大米制造商,是由之前的贵港市桥兴米业精制米厂演变而来的,有着非常专业的加工大米的背景。

桂井大米是南宁市储备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和国家粮食局国有粮食企业达成了合作,是广西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旗下设置了三个大型的粮食储备库。

农乐大米是广西国泰粮食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是广西地区一家专业的粮食收购商,其主营业务范围就是加工和销售各种大米和粮食等产品,旗下有着专门的加工基地。

力源大米是桂林市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是广西地区一家综合性非常强的粮油食品公司,迄今为止已经有着68年的成立历史了,其地址位于桂林市中山北路122号。

八桂福大米是桂林绿苑米业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是广西地区一家集收购、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大米加工商,旗下有着占地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的专业现代化厂房。

上林香米是广西鑫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大米品牌,该公司是广西地区一家主营业务为粮食种植和收购的大型农业公司,而上林香米本身的知名度就非常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的特产。

象州红米是广西地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大米,属于红米的类型,整个米的颜色都是红色的,该红米产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的象州县境内,这种红米的口感十分的独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南丹巴平米是广西地区一种非口感韧滑的大米,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南丹县的特产大米,这种大米生长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谷地和洼地梯田之中,所以其水稻接受的光合作用比较多,其米香味浓郁。

第一个县:河北省藁城市,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9万亩,粮食总产53.5万吨,粮食单产、粮食优质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贡献量等多项指标位居河北省各县(市)前列。

第二是黑龙江省五常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72.8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0.4万亩。几年来,先后培育出松粳二号、五优稻一号、五稻三号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品种。

第三是安徽省霍邱县,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200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一。为了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优质稻开发“1511”工程,即在5年时间内,优质杂交稻制种面积发展到1万亩,年产杂交稻种500万斤,种植优质稻100万亩,生产优质稻10亿斤,进一步拉紧水稻生产的产业化链条。

第四河南省滑县,河南省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全县粮食总面积250.7。

第五湖南省湘潭县,湖南省湘潭县耕地100.62万亩,其中水田93.76万亩,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年产粮8亿公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多年来居湖南省首位。

第六吉林省榆树市,榆树市是吉林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

第七江苏省兴化市兴化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200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市)荣誉称号,为努力发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作用,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走“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发展路子。

第八山东省兖州市,山东省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

第九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辖13个镇43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32万亩,年均粮食面积在160万亩左右,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第十四川省中江县,四川省中江县是一个丘陵农业大县。耕地104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

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能力

河北省藁城市总人口7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5万人,耕地82.1万亩。藁城市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好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科技普及、资金投入和技术服务力度,乘势而上,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落实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2.9万亩,粮食总产53.5万吨,粮食单产、粮食优质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贡献量等多项指标位居河北省各县(市)前列。

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一是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充分发挥藁城市在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选育和繁种上的优势,积极推进粮食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全市优质麦面积达到了45.6万亩,占总播面积的90%以上,种植优质麦比普通小麦亩均增收100元,全市共计增收4500多万元。二是推广普及了小麦保优节本栽培技术,取得了确保亩产过千斤,亩节约成本33元的较好经济技术指标。三是进行了种植形式改革和示范,将原来的“三密一稀”“两密一稀”种植形式改为15厘米等行距种植,优化了小麦生长发育的地力布局和空间布局。四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减次灌溉节水高产”技术。五是实行了“病虫草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和危害。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持续增产能力。一是抓好农业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实施了优质粮食丰产工程、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等国家和省市农业项目,加快农田建设投入。二是加大市、乡、村和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市、乡两级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对粮食生产实行重点倾斜和扶持。三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行电、水、路、林、田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一改三化一整治”工程。

全方位实现粮食生产标准化

黑龙江省五常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也是产粮大市,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水稻五强县之一。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72.8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0.4万亩。辖11个镇、13个乡、260个行政村。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1.63亿斤,被评为全国10个粮食生产标兵县之一。2005年全市粮豆薯作物面积360万亩,比上年增长5.4%,2005年粮豆薯总产34.1亿斤,比去年增加8%,粮豆薯平均单产948斤,比去年增长2.4%。其中水稻总产17.1亿斤,比去年增加4%,水稻单产1096斤,比去年增长2%。玉米总产13.76亿斤,比去增加8.8%,玉米单产1146斤,比去年增长8%,大豆单产320斤,比去年增长3.2%。2005年粮食商品量24.1亿斤,比去年增加9.3%,人均占有粮食5102斤,可向外调出商品量19.7亿斤,比去年增加9.3%。全市实现产值55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仅粮食生产一项,人均增收2500多元。

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升级。一是在生产资料投入上实现高标准。今年的物资投入充分体现节约、优质、高效和精量的原则,严把质量关,确保投入标准。水旱田全部应用优质高效新品种。把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几年来,先后培育出松粳二号、五优稻一号、五稻三号等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品种。

建立2.5万亩的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对优质品种进行提纯复壮种子繁育,保证了良种供应。二是在整地上实现标准化。该市坚持抢墒整地,松、翻、旋、起垄和镇压连续作业。今年全市整地面积150万亩,达到待播状态面积180万亩。三是在播种、育苗、栽培上实现高标准。在今年粮食生产上,该市严把播种、育苗、栽培质量关。在旱田生产上,采取机械精量播种和人工细摆种,给种子萌发创造适宜条件。水田生产上,实行“三早一抢一保”。通过早扣棚、早育苗、早插秧,抢上头茬水,保证标准。四是在灌溉和收割上实现标准化。全市大面积推广了旱耙、旱整地、浅湿灌溉等节水技术,可节水40%。

霍邱县位于安徽西部,2004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粮食总产位居全省第一。

霍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发展,把优质粮油生产确定为振兴霍邱县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年来,全县确立了“稳定面积,优化布局;良种良法,主攻单产;做强产业,提高效益”的总体发展目标,粮食生产仍然取得了可喜成绩。

全县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发展优质水稻基地10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80万亩,发展优质稻订单60万亩、优质小麦订单30万亩。全县日产量50吨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到116家。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对达到一定规模的种粮大户,县政府给予扶持奖励。全县已发展了5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7家,2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20家,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0多家。为了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县委、县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优质稻开发“1511”工程,即在5年时间内,优质杂交稻制种面积发展到1万亩,年产杂交稻种500万斤,种植优质稻100万亩,生产优质稻10亿斤,进一步拉紧水稻生产的产业化链条。

强化技术服务,努力提高产量水平。一是建立了粮食作物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县农委专门成立了粮油作物品种引进品试鉴定委员会,筛选适合本县推广的主导品种。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在全县实施了“5122”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增效工程,即全县500名农业技术人员接受一次技术知识更新培训;重点培训1000户种养大户;培训农民20万人次;农民增收200元。三是大力开展高产攻关活动。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服务,积极开展粮食作物“万、千、百”优质高产攻关活动。四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组建了“霍邱县农技推广协会”,以协会为纽带,把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产业化龙头企业联为一体。五是大力推广适用技术。重点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农业技术的推广。

发挥优势加快“四化”进程

河南省滑县位于豫北平原,属小麦主产区。2005年该县发挥产区优势,深挖增产潜力,灾害之年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粮食总面积250.7万亩,比上年增加了7.4万亩,平均单产438.8公斤,比上年增加了5.2公斤,总产110万吨,比上年增加了4.5万吨。

创建“11331”工程,推进良种化进程。依托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滑县种子公司(一个龙头);组织全县种子生产者创建了滑县种子协会(一个协会);通过大力实施“11331”工程,该县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

丰富服务手段,推进良法应用步伐。实施科技入户,构建“5320”体系。下大功夫开展了10个乡(镇)、100个村、1000个示范户、20000个辐射带动户的科技入户工作,创造性地构建了具有滑县特色的“5320”农技推广新体系。

开展两次行动,推广配方施肥。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和秋季行动,县、乡、村配套建立了“放心农资”超市和测土化验工作点;2005年粮食生产共推广配方施肥190万亩,其中配方肥应用面积60万亩,较好地起到了科学施肥、节约成本的作用。

中国产茶大县排名,四川本地茶叶有什么

滑县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将进一步发挥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推进粮食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四化”进程:

科技化。依靠“11331”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为主的良法工程,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化水平。

标准化。逐步建立完善各种粮食作物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增强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叫响“滑丰”种子品牌,做强“华州”粮食品牌,通过品牌带动,努力使滑县粮食再上台阶。

产业化。依靠龙头带动,拉长产业链条,打好粮食强县基础。

狠抓组织领导狠抓粮食转化

湖南省湘潭县耕地100.62万亩,其中水田93.76万亩,全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60万亩,年产粮8亿公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多年来居湖南省首位。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183.645万亩,同比增长2.4%,粮食总产量90.9万吨,同比增长2.8%;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26公斤,比2004年增加15公斤,全年为社会提供商品粮47万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可提供商品粮总量各项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居全省前列。

湘潭县狠抓组织领导,强化发展粮食生产的责任。成立了县发展粮食生产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县发展粮食生产工作,把粮食生产作为县委和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

抓政策落实,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广泛宣传贯彻了中央1号文件。在全县形成共谋粮食生产发展大计的热潮。同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严格执行用地“六不准”,确保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

抓技术服务,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重点做到了物资准备到位、资金保障到位、生产资料质量保障到位。

抓粮食转化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全年共转化粮食总量达47万吨,粮食转化率达51.7%。一是作为饲料用粮。二是大力扶植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引导龙头企业投入建设粮食生产基地。采用以村组为单位,与龙头企业签订定点生产、定单收购、基地建设的合同,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种粮的比较效益稳步上升。

抓基础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水库除险保安等防洪保安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硬化步伐,新建通村公路12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将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使用。

依托资源强化产业带建设

榆树市是吉林省农业大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之一。2005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榆树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由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斤。该市粮食生产的主要做法是:

依托资源优势,全市进一步强化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立西部百万亩高淀粉玉米生产基地,沿“一江两河”建立了5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沿东部丘陵地带建立了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三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部实现良种化、标准化种植,并对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机械化生产等实用技术组装配套。目前,三大基地突显优质优势,已成为德大、大成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质原料基地。

全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5.5万公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对此进行了大力改造。在全面实行配方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有机肥,达到每公顷施用农肥30立方米。全市化肥施用量35万标吨,比去年32万标吨增加了9.3%;配方施肥应用了“稳磷、增氮、增钾、增锌”的技术,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80万亩。此项技术的实施实现了粮食增产1.5亿斤。

通过实施农业机械装备推进工程,逐步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努力实现粮食生产百万亩全程机械化,降低斤粮成本0.06—0.10元,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可增产粮食1亿斤。

通过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今年全市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46.5亿斤增加到今年的48.4亿斤,增长了1.9亿斤,其中:玉米增产1.02亿斤;大豆增产0.4亿斤;水稻增产0.4亿斤,其它粮食作物增产0.08亿斤。实现了全市粮食总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既定目标。

实施项目建设创新生产技术

兴化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2004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市)荣誉称号,为努力发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和作用,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努力走“优化结构、提升产业、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发展路子。

2005年全市粮食生产呈现“三增”的特点:一是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60.33万亩,较上年增加12.78万亩。二是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亩均粮食单产450公斤,较上年的439公斤增加11公斤。三是农民种粮效益继续增加。在粮价较上年小幅下跌的形势下,全市种植业总产值31.44亿元,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1645元,种粮纯收入870元。

以产业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优质粮食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全市组织实施了长江中下游弱筋小麦示范区、国家粮食水稻丰产科技工程等项目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90多万亩,优质中、弱筋小麦生产基地80多万亩,优质啤酒麦原料基地20多万亩。

以农业生产技术创新为支撑,努力促进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大力组织实施“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工程,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化水平。一是抓住良种补贴实施机遇,努力加大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推广应用。二是大力推广优质粮食高效栽培技术,巩固提高三麦免耕机条播、测土配肥、水稻旱育稀植、水稻机插秧、抛秧等先进适用技术,全市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90%以上。三是病虫害防治和抗逆减灾技术取得显著成效,面对今年三麦、水稻病虫害发生严重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形势,全市上下强化植保预警体系建设,坚持应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全面推广应用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病虫害损失率在3%以下。

山东省兖州市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黄淮海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优势产业带内。

2005年,兖州市按照“保护耕地,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坚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应用”的粮食发展思路,不断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实现了持续增产增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80万亩,总产达到了43.4万吨,比上年增产0.8万吨。粮食人均占有量1018公斤,商品率达到70%,通过粮食加工利用和市场流通等形式,全年提供商品粮总量达30万吨,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全市已建立了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市、镇两级现有农业技术干部800多人,农技人员实现了定岗、定编,工资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达到了队伍稳、人心稳、事业心强。

建立完善科技示范带动体系。建立了粮食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田、超高产攻关示范田和1000块高产示范田,重点示范推广了10个强筋小麦和高淀粉玉米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小麦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夏玉米免耕覆盖栽培技术和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抓好科技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该市选聘了100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承包100个村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重点培养1000名核心示范户,辐射带动1万名科技明白人。该市还投资20多万元在全市建设了20个农民科技书屋。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中心,开通了兖州市农业信息网、兖州市农业蔬菜信息网,建立了农业110快速反应系统,及时向广大农民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

扎扎实实地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据统计,今年全市配方施肥覆盖面达95%以上,肥料施用量减少了10%左右,化肥利用率提高了8个百分点。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辖13个镇437个行政村,耕地面积132万亩,年均粮食面积在160万亩左右,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区,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7.97亿斤,同比增长2.27亿斤,其中小麦总产7.5亿斤,同比增长1.9亿斤;水稻总产7.18亿斤,同比减少0.47亿斤,杂粮总产3.29亿斤,全区人均占有粮食1790斤,粮食商品率75%,人均收入达到3860元,比上年人均收入3700元增加了160元。

今年,该区强化措施,狠抓了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实现粮食生产全面丰收。主要做法:“实现八大突破”。

在国家惠农政策宣传上实现新突破,增强粮农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在引导粮农调整上实现新突破,实现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2005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92.4余万亩,比上年154.9万亩扩大37.5万亩。总的调整趋势为调增主导(大宗)粮食作物面积,稳中有增小杂粮作物面积,全区粮食面积的增长为全区粮食产量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实现新突破,努力提高品质和总产。2005年以来,该区大力实施科教兴粮战略,努力提高农作物生产科技含量,全区实用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95%,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

在农业科技培训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水平。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确保粮食生产“一优两高”。

在粮食政策落实上实现新突破,极大地调动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粮食流通上实现新突破,提高加工增值水平。把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点来抓,以发挥较大的带头作用,提高全区粮食生产加工水平。

在组织领导上实现新突破,实行粮食生产奖励制。2005年,全区粮食生产层层实行包保责任制。

突出项目管理搞好设施建设

四川省中江县是一个丘陵农业大县。耕地104万亩,其中水田38万亩。2004年农业总产值4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全县粮食总产71.21万吨。2005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中江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粮食生产两年跨两大步,今年粮食总产、单产和商品率创历史最高纪录。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025元,比上年增长270元。

200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82.66万亩,比上年增加7.86万亩,增4.50%;亩产417.5公斤,比上年增10公斤,增2.48%;实现粮食总产76.26万吨,比2004年增5.05万吨,增7.1%,比2003年增8.08万吨,增11.9%。

为了加强粮食生产,中江县全力实施增粮增收科技项目。

2005年,在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中,选定10个镇、101个村、1000个村民小组进行试点。示范作物水稻面积共2064亩。培育了1000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2890户农户,示范户水稻单产比前三年平均提高12.3%,每亩水稻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5.6%以上。建立了百亩超级稻核心区,亩产分别达到703.6公斤和715.3公斤;在10个试点镇建立的千亩超级稻示范区,面积达到2060亩,亩产达到671公斤;辐射带动了全县8万亩水稻应用超高产栽培技术。培训核心农户3152户,其中粮食生产核心农户2000户,培训主体农户31520户。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2005年,中央、省、市、县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并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全年总投入2.95亿元,投资1140万元建设标准粮田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投入1100万元,改造面积1.93万亩,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中国最大的茶园”就在浙江的松阳县,全县拥有超12万亩茶园,最密集超8万亩。由于深藏在丽水的深山里,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近年来才大力拓展旅游,旅游起来之后,这里的青山绿水成了很大旅游卖点,当地以巨大茶田、明清古镇、少数民族村寨、云雾山等为旅游主要特色。

中国国家地理曾把松阳,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县的人口很少,山多地少,除了汉族以外,有畲族、苗族、回族、壮族、白族、土家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不少山区的山顶建有少数民族村寨,所以风光景色都较为特别。

由于松阳是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历史上由于一直地处深山,不在交通干道的节点上,所以避开很多的战争战乱,保存的较为原始古朴。多数人来松阳旅行,多会去古建筑特别多的松阳老县城,这里的老县城是首批浙江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老城内的明清古街,堪称是是一部“活着的清明上河图”,多为清代至民国建造的土木结构二层楼房,古街上充满的历史悠长的积淀。

但其实在松阳,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景点,反而是这里的一座茶园“大木山茶园”。这座茶园里有栋很高冷的茶室,还曾登上福布斯杂志,被世界所知晓,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的一个小代表。这座茶室完全融入了这里的茶田之中,临靠着一处碧绿的鱼塘。

大木山茶室,是著名女建筑师徐甜甜的作品之一,茶室荣登2015年福布斯杂志建筑与景观板块。这位徐甜甜女建筑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哈佛攻读,而后从业于美国和荷兰的建筑事务所,从2005年回到国内发展,她的一系列作品,如宋庄美术馆、杭州西溪会议中心、长白山公共活动中心等等,都在业内都很有影响。

茶园沉寂了千年之后,一座新茶室让这片茶园享誉了全球

自从松阳大木山竹亭和茶室上了福布斯杂志,后来又上了国内很多大平台网站的首页,被大量的转发和传播,让这里成为一处中国的网红景点。直至今日,这里的一栋茶室,一直都在被预定,一些很文艺和高端的会议都在这里举行,虽然茶室外面看其实看不出多少神奇的感觉,但内部设计确实非常的精妙。

很多人因为茶室的出名,而知道了大木山茶园以及茶园骑行。松阳全县拥有茶园11.56万亩,连片的茶园面积有8万亩之多,大木山茶园是松阳生态茶园的典范,茶园核心景区面积2300余亩,是“中国最大的骑行茶园”,旅游主要都集中的核心区位置。

虽然这里缺少平整的耕地,都是丘陵和山脉,但云雾缭绕的气候和多矿物质的土壤,让这里非常合适种植茶叶,而且是整个山谷大片区域都是茶园,航拍场景壮观。

松阳这里成为了浙南重要茶叶产地,当地种植各类的茶叶,还是很多茶叶种植研究的重要科学基地。当地白茶、 龙井 、银霜、福云等茶的品种皆有种植,是一个非常有茶文化的地方,当地古镇的很多财富,都是因为种茶而生。

松阳其实还是中国绿茶第一市,每年出产和交易绿茶3.5万吨

茶叶种植在这里历史悠久,这里就是一个因茶而生的古镇。松阳县的浙南茶叶市场,被誉为中国绿茶第一市,2019年这里的交易总量3.5万吨,交易总额达64亿元。目前松阳大木山茶园已经建有游客中心,这里也是松阳地区游客去最多的一个茶园。

大山木茶园规模巨大,建议是要乘坐电瓶观光车,也可以租借自行车骑行,骑自行车大概游玩2个小时可以转完茶园景区,茶田里有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骑行赛道7公里长。进入茶园,能在茶园里体会采摘茶叶的乐趣,也可以拍摄采茶女,或维护修剪茶树的老人的身影,采茶的季节,会有很多摄影师来这里纪实拍照,这座茶田也会看到很多拍摄婚纱的新人。

茶园面积巨大,走到茶园的高坡之上,也看不到茶园的边,到处都是延伸的茶园的茶田埂。茶园里点缀有一些鱼塘和民居。航拍附近的茶园,才能发现这里茶园非常整齐和壮观,虽然茶田埂没有非常整齐划一,但庞大的规模还是让人颇为惊奇。

在茶园田和周边的路边,可以发现很多果树,可以用票兑换茶园里的大碗茶喝,好乡村的大碗茶味道,这种环境下喝大碗茶,非常有田园意境。

这里是著名的茶叶产地,当地茶文化浓郁,就连做菜也会用茶叶。如果在这里的饭店用餐,会发现当地茶叶代替蔬菜和调料,进入了很多的菜品,茶文化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方方面面。

1、河南桐柏银矿(河南桐柏破山银金矿)

河南桐柏破山银矿位于南阳市桐柏县朱庄乡,东南距银洞坡金矿3.5公里,银金属储量2662t,是国内已探明的特大规模的独立银矿,银品位平均为278g/t。2004年,企业经过改制、破产重组等一系列重创,最终为民营企业所收购。

2、陕西银矿(陕西柞水银硐子银铅多金属矿)

陕西省有色金属集团成员单位,矿石平均含银107克/吨,铅+锌3.1%,铜0.56%,探明银为大型,铅达中型。企业另设控股公司四个,总资产1.9亿元,生产能力为采选矿石60万吨/年,为全国生产规模最大的银矿。1999年6月划转进入中国铜铅锌集团,后划归陕西省管理。

3、湖北银矿(湖北竹山银洞沟银金矿)

位于竹山县茅塔,矿石量792万吨,银金属量1398吨,金14吨,地质品位164克/吨。设计生产能力400吨/日,年处理原矿12万吨。

2000年扩产改造后,现生产能力近20万吨,年产白银20吨,黄金200公斤左右。为国内首家采选冶一体化白银矿山和最早进行白银深加工的独立银矿山。

即丰宁牛圈子银金矿,平均品位达到290克/吨。露天开采资源枯竭后,该矿陷入困境。后由露天转入井下开采,企业服务年限延长15年,实现扭亏为盈。2003年丰宁银矿进行改制,现年产白银40吨、黄金200公斤,日处理矿石600余吨,是集采、选、治及白银深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矿山企业。

5、廉江银矿(广东庞西洞银矿)

储量为676.15吨,品位较高,达500克/吨以上。2002--2004年被强行罚没、扣押资产、拖延办证而至企业停产,最终导致倒闭。2006年廉江银矿剩余矿产资源采矿权被拍卖。

即江西万年县虎家尖银金矿,是一个以银为主,伴生金的热液充填石英脉型中型矿床。该矿共探明C+D级银656.4吨,金3.068吨。主矿体银平均品位为196.76克/吨。

即吉林四平市山门银矿,银金属储量为1265吨,属中型矿床,为中国有色总公司延边州天宝山矿务局下属矿山。

2004年破产关闭,2006年7月改制重组为昊融银业有限公司,现选矿处理矿量520吨/日。

贵溪银矿是江西稀土金属钨业集团公司直属中型企业。矿区即贵溪鲍家银矿,探明储量银376吨,品位Ag229.9g/t。

附:世界千万吨级以上主要银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