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文化 > 老帕卡茶的功效和作用(帕沙古树茶是哪个茶区的)

老帕卡茶的功效和作用(帕沙古树茶是哪个茶区的)

不是最好的,但有自己的特点,在整个勐海茶山的古茶区中,帕沙的茶树最高最大,森林植被最好,茶树龄多数在300-600年左右。这里海拔在1500-1800米之间,终年云雾缭绕,雨水充足,植被茂盛,林下腐植物丰富,茶树生长茂盛,萌芽期早,采摘期长,叶长肥硕,白毫显著,内质丰富,十分耐泡。

帕沙的古茶树数量是整个西双版纳茶区最多的,无论大寨、中寨、新寨、老寨、南干、老端,寨寨都有古茶园。其茶树最早种植年份可追溯到唐代,由哈尼族祖辈开山种植,自然生长至今,现存古树树龄大都在三百到六百年,周围已形成山中绿树皆茶树的山势。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犀牛塘,来自帕沙中寨。1、犀牛塘名字由来据老人说,帕沙村的祖先迁居帕沙之后,发现这里有犀牛生存,它们会在这里觅食,中午炎热的时候会在泥塘里打滚,嬉戏,据说犀牛遇到树桩或者石块都喜欢拱一拱,以前帕沙村民也不敢一个人经过这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犀牛就慢慢灭绝了。现在有些地方还可以找到以前犀牛打滚过的泥塘旧坑,因人为开荒、风沙及树叶等的掩埋,这些旧坑以后也会慢慢消失,后来帕沙的祖先们就把这片区域命名为:乃丫朗——犀牛塘。

细细品饮之后,会发现,这款茶会带给人无限的惊喜,前一秒还沉浸在其苦涩之中,后一秒便会被这清甜“收服”。当你还沉浸在刚烈的茶气之中,却在一瞬间会有柔滑袭来,这就是犀牛塘带给茶人的“出其不意”。

2、犀牛塘生态环境犀牛塘距离寨子比较远,人为干预很少,古茶园植被茂盛,林下腐植土较厚,土地肥沃,做出来的茶品内含物质丰富,滋味刚劲勇猛,香醇丰厚。犀牛塘是完全符合于原始森林大古树茶。茶树的生长与环境条件与老班章非常近似,沿着森林间的小道步行前往犀牛塘,古茶园就分布在道路两旁,与森林浑然一体,让人能够体味到深山密林中的幽寂之美。3、犀牛塘古树茶的特点帕沙犀牛塘古树茶,滋味醇厚,苦味略显,香沉而浓郁,茶气强烈,汤感柔顺,水路细腻并伴随强烈的回甘与生津,口腔留香持久。属于“有肉有骨”的茶,历代以来被茶客们誉为“勐海第一香妃”。

2.2017帕沙古树茶多少钱一斤

帕笼山普洱茶特点口感略带苦涩,其条索匀整,翠绿色泽,显著毫毛;绿中带金黄的浓郁汤色,香气浓郁;水路较细,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略带苦涩。味帕沙茶山,是普洱茶茶山中新分出的一座茶山,茶山面积很大。帕沙山的古茶树,生长在帕沙山寨旁的古茶山中。

算,犀牛塘,是帕沙普洱茶之宝藏。

犀牛塘古树茶位于帕沙的核心区域,犀牛塘古树茶条索紧结肥壮,茶毫显露,芽叶饱满,茶质细腻,色泽褐绿,茶汤淡黄,清澈通透,果香浓郁,茶汤饱满,其滋味鲜爽度高,汤水柔和细腻,苦涩明显,回甘迅速,且生津持久,层次感分明。

1.景迈山茶2.困鹿山茶3.东卡河茶4.帕赛5.邦崴茶6.新寨茶7.苦竹山茶8.文山顶茶9.黄草坝茶10.迷帝茶

5.帕沙古树茶有多大收藏价值

犀牛塘普洱茶产区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格朗和乡帕沙村委会帕沙中寨。

犀牛塘,被当地人叫做乃丫朗,传说帕沙村的祖先迁居帕沙之后,发现这里有犀牛生存,它们会在这里觅食,中午炎热的时候还会在泥塘里打滚、嬉戏,后来帕沙的祖先们就把这片区域命名为乃丫朗。

犀牛塘距离寨子比较远,人为干预很少,古茶园植被茂盛,林下腐植土较厚,土地肥沃,做出来的茶品内含物质丰富,滋味刚劲勇猛,香醇丰厚。

勐海有八个茶山,位于澜沧江以西,从北往南,分别为:曼糯、勐海勐宋、南糯山、帕沙、贺开、布朗山、景洪勐宋;巴达在西部。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南帕沙村,处于南糯山与布朗山之间,海拔1200-20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500毫米。

古树产地:帕沙新寨、帕沙老寨、帕沙中寨、、南干、老端等。

茶山历史:帕沙村唐宋时期即有哈尼先民居住种茶,目前仍保留相当数量古树。

古树现状:帕沙目前存留的古茶园有2900亩左右,每个寨子都有一定数量的古树资源。几百年树龄的古树存量很多,大树成片,基本未经矮化,保护较好。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较为出名。

茶质特色:帕沙古树苦涩明显,但可以化开,清甜亦显,生津明显,山野韵足。

茶山地理:勐海县西部,原属巴达乡,今属西定乡,西隔南览河与缅甸相望。海拔1580-2000米。

古树产地:曼迈、章朗、曼帕勒等。

茶山历史:巴达茶的出名主要是因为1962年发现的巴达野生大茶树,为云南成为世界茶发源地做出了贡献,勐海茶厂在巴达地区也有规模庞大的台地茶基地。其实除了野生茶和台地茶,巴达的栽培古树茶资源也很优秀,是当地的布朗族先民种植的,章朗古寨已有超过1400年历史。

古树现状:巴达章朗、曼迈等地的古树茶园自然环境保存较好,茶园与森林共生,古茶树自然生长,大多没有矮化,有少量小叶种。古茶园共有两千亩以上。

茶质特色:山韵饱满,香气纯正,苦涩明显,汤中有甜,回甘快而明显。

茶山地理:勐海县最北端,属勐往乡勐往村,同普洱的澜沧和思茅区交界。这里是澜沧江出普洱市、进入西双版纳的第一站。海拔1200-1300米。年降水量1300-1400毫米。

古树产地:主要有三个寨子,大寨、上寨、中寨。

茶山历史:这里曾是勐海通往澜沧的古道,历史上曾经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后来勐海通往澜沧的道路改道,曼糯茶区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

古树现状:曼糯古茶山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较大破坏,很多古树被砍掉种粮食。但目前仍保留了2000亩左右。茶山环境历经破坏,植被比较单一。

老帕卡茶的功效和作用,帕沙古树茶是哪个茶区的

茶山名:勐宋(勐海)普洱茶山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宋乡,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其中那卡茶区海拔1600米,保塘茶区海拔1700-1800米。年降水量1400毫米。

古树产地: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大曼吕、那卡(腊卡)

茶山历史:是勐海最老的古茶区之一,那卡也是版纳最负盛名的产区之一,一百多年前即有汉人迁入经营茶叶生意。大曼吕等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立了新式茶园,成为勐海茶厂的重要原料来源。

古树现状:勐宋地区的古茶园目前还有3000亩左右。其中以那卡茶的最为出名,保塘茶区保护的最为完好。那卡古茶园种植密度较大,其中有一定小叶种混生。目前保留有300多亩。保塘古茶区与森林灌木共生,古茶分布密度较低,散布在森林里。还保留了一定量较粗大的老树。

茶质特色:那卡、保塘等古树茶普遍茶香纯正,苦涩明显,山野气韵强,回甘较慢。

释名:“(产)笋酱(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格朗和乡,景洪至勐海公路旁,距勐海县城24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年降水量1500-1750毫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

古树产地: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

茶山历史:南糯山种茶历史悠久,享有盛名,传说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曾在此种茶,虽系传说,但古濮人种茶的历史则十分久远,后来哈尼人迁入南糯山开始种茶,南糯山半坡寨的茶树王即是历史的证明。在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区,民国时期这里是云南机器制茶的发祥地。八十年代大规模开发茶园时对古树有一定的破坏。

古树现状:目前南糯山古茶园约12000亩,是版纳地区最为著名和面积最大的古茶山。古茶园分布在9个自然村,由于分布较广,不同寨子的茶口感有一定区别以半坡老寨的茶最为出名。由于代经历史变迁,南糯山古树,矮化老树,台地茶并存,古树茶品质有所下滑。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回甘较快,山野气韵较显。传统上南糯山茶香气较饱满,苦涩明显,近年来苦涩较弱,香气较不显。

释名:“最先看到太阳之地”

茶山地理: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北连著名古茶山南糯山茶区,东邻拉达勐水库,西面腑望勐混坝子。海拔1400-1700米。

古树产地:曼弄新寨、曼弄老寨,邦盆老寨、曼迈、曼蚌、曼囡等

茶山历史:贺开拉祜属古羌人余脉,很早就在贺开一代种茶。当地人以诸葛亮为茶祖,每年有仪式祭拜。当地还流传这古茶树的传说。近代贺开也是版纳较为著名的茶区之一。

古树现状:贺开现有连片古茶园9000亩以上,分布于贺开、曼蚌2个村委会7个寨。贺开古茶园在西双版纳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在曼弄新、老寨之间有十几株树龄近千年的大茶树。古茶园自然环境保护较为良好。

茶质特色:汤质饱满,略有苦涩,苦涩化甘较快,山韵明显。

茶山地理: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南与缅甸接壤。年降雨量13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7度。老班章和新班章海拔1600-1700米,老曼娥寨相对海拔较低,约1200米。

古树产地: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娥、曼新竜、曼糯等

茶山历史:布朗山的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裔,濮人在云南种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目前在老曼娥寨还保留有较大规模的古茶园。老班章古树在本世纪早期开始逐渐为人所知,从外形到滋味,都具有明显特点,茶友中有普洱茶之王的称誉,至今仍是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重要参考点。

古树现状:目前老班章和新班章寨共有古茶园两千多亩,以老班章树龄较老,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新班章亦存有相当数量的古树。老曼娥寨的古茶园面积更大,有三千亩以上。总体来说,当地人为维护老班章声誉,茶园生态保护和管理不错,但和大多数名山一样,存在过度采摘的情况,茶质有所下降。

1.帕沙古树茶主要分布在帕沙寨周围,其中帕沙老寨的古树茶品质最好。栽培型古茶树历史久远,茶树龄在三百年到六百年左右,也有几十年的小茶树。

纯正的帕沙古树茶以清甜而著称,海拔越高,茶的韵味越足,由于整个勐海片区名山茶多,帕沙的名气要排得靠后。但就收藏生茶而言,值得推荐。帕沙古树随着海拔的增高,品质越好,毛料初期品起来涩感重,做成饼后涩感减淡,品饮后涩化得很快,后期陈化后肯定是一款好茶。

特点:第一泡至三泡汤色为青绿色,香气高扬,水路比较细,喉咙没有干燥感,反而很清爽,舌面回甘生津很好,能感觉到一点苦味,涩味也很轻,化得比较快。第四至八泡汤色还是青绿色,香气高扬,汤水柔软,舌面回甘生津持续,层次变化明显,有苦味,基本感觉不到涩味。至十五泡汤色青绿,香气还是很好,汤柔水甜、生津不减,有层次变化,略苦无涩。十五至二十泡色较淡,香气减弱,汤柔水甜,舌尖还有生津,略苦无涩。

2.拔玛古树茶生长的地方位于拔玛源(河名,也就是小水沟)的两岸,零星地生长于悬崖峭壁之上,有点符合陆羽《茶经》“其地,上者生烂石”。古茶园的坡度30度,土层中所含的矿物成分异常丰富,有机质土壤肥沃。

古树茶与周边植物共荣共生,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茶农采茶去,经常带回酸木瓜、梨子等野果,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拔玛茶每日吸收了野果释放的精华,使得它的香气弥漫出一股浓郁的山野果香!

正是这特殊的生长环境和优质的土壤条件,造就了拔玛古树茶独特的特征。

拔玛古树茶茶是南糯山重要的代表“作品”,其茶最大的特点为柔、甜,干茶条索紧结,肥壮修长,色泽乌黑油亮,茶芽饱满,茸毛披覆,香气为花香高锐,山野果香显,滋味回甜明显,入口柔甜,甘冽厚实,生津持久,山野韵显著,茶质饱满,层次感丰富,茶气足,水路细腻饱满,且鲜爽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