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号普洱茶(为什么叫普洱茶)
- 茶文化
- 用户投稿
- 2025-05-17 10:23:50
云南古六大茶山分别确定为:易武(曼撒)、倚邦、攸乐、莽枝、蛮砖和革登。由于这六大茶山都位于澜沧江以内,而人们习惯上将江内之地称之为江北,所以这六大茶山又被称为江北六大茶山,一山一味,六大茶山茶叶制作的普洱茶口味特点也各不相同。
1.倚邦古茶山倚邦古茶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明清两朝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政治、军事和普洱茶集散中心;明清两代普洱茶六大古茶山通往普洱府所属的思茅厅的要津,是滇藏茶马古道之源头。
茶叶特点:芽叶叶小,条索黑亮短细、花蜜香、汤色黄绿、香甜,苦中带甜,涩显于苦,汤质细腻饱满;回甘快且较长久,山野气韵好,叶底柔软黄绿,杯底留香。倚邦茶在云南茶中,属小家碧玉型。
易武古(曼撒)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园面积最大、产量最大的茶山。易武(曼撒)古茶山、古镇,曾是&34;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历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后期成为了六大茶山中最热闹繁华的茶马古镇和茶叶加工、集散中心。
涩显化的快,微苦,生津强烈,回甘持久,滋味饱满,花果香,厚度稍微欠缺,持续性稳定,九泡后微微出汗,闷泡不涩,甜度很好。
香气花蜜香,汤色橙黄明亮,入口甜,微涩,秒化,滋味饱满,汤感柔顺,舌面生津,回甘持久。滋味稳定,杯盖淡淡的木头清香。
蛮砖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倚邦、革登、曼撒、易武四座茶山之间,东接易武、北连倚邦、面积约300平方公里,清代时就有茶园万亩。蛮砖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现今保存的较好的一座茶山。
条索松紧适度。色泽墨绿显毫,芽头肥壮,汤色金黄透亮。香气沉稳,馥郁、持久,茶香溶于水,汤含香。香气从原始清凉变成菌香,冷香又回到花香并带有甜味。
茶汤入口滋味饱满、顺畅、香甜中带有淡淡苦底,涩弱苦淡,回味带甜,口腔舒适愉悦,回甘韵长,有森林感茶汤尾水顺畅温和许多,舌面已没有刺激感,正常时间浸泡已无苦底涩感,冰糖甜感强。
革登茶山,古六大茶山之一,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西部,包括今象明乡的安乐和新发两个村委会辖区,东与易武、曼腊乡接壤,南与勐仑镇相连,西与景洪市勐养镇、基诺山乡交界。
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革登为布朗语,意为很高的地方,从地名便知,革登有布朗族居住过。
革登茶山在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面积虽小,但因离孔明山最近,并且有一棵特大的茶王树,因而在六大茶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傲人的名气。
干茶花果香中还带有甜香,非常清新怡人,具有山野花韵,香气高扬。
汤色清黄通透,汤水柔和,水路超细腻,苦中带甜,涩短,回甘较好,汤感饱满滑顺。香溶于茶汤中含在嘴里舍不得咽下去,齿颊留香,喉韵深,甘韵持久,舌面和上颚有薄荷凉,整个茶给人感觉非常柔甜犹如冰糖薄荷水,茶气很强,耐泡。
莽枝茶山,位于今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乡境内,传说是诸葛孔明埋铜(莽)之地,因此取名莽枝。
具体的位置位于蛮砖茶山南面,与革登茶山相连。莽枝古茶山留下来的古茶园,分布于安乐村委会行政管辖之下的各个寨子,主要集中在秧林、红土坡、曼丫、江西湾、口夺等地。其中,古茶园最为集中的寨子就是秧林村。
外形匀整洁净,条索完整,开汤后汤色明黄透亮。
入口苦轻涩稍重,但化的非常快,滋味丰富,茶汤层次感强,韵味悠长,回甘生津迅猛,沉稳的花蜜香沉于汤水中,饮完后满口留香,茶汤的滑度、厚度和饱满度都不错,茶气足,耐泡。
六大古茶山中唯一一个不在勐腊县的,在云南省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族还保留着很古老的饮茶方法,如凉拌茶和火烧茶;历史上攸乐古茶山是重要的茶产地,但并没有制作饼茶、砖茶、沱茶的记录,也不像其他茶山一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
茶叶特点:晒青毛茶为棕红色,叶质较硬,条索分明,苦涩味轻,清香扑鼻,回味甘甜而悠长,各种维生素含量高。
昆明最大的两个茶叶市场就是康乐茶文化城和雄达茶城。作为一个康乐的商户,我倒是给你个建议,你最好找朋友带去认识的人店里买,因为这两个茶叶市场商户太多,水太深。我就不推荐了,免得说我打广告。
3.滇藏普洱茶砖熟茶250克价格
景洪价格:100-300之间。其他地区,广东可能会便宜。超市一定贵一倍。网上可能便宜。但不是正品。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分川藏线、滇藏线两路。

茶马古道是一条非常艰险的路,有些地段道路比较狭窄,马驮运着货物就无法通行,就得由人力运输,于是,在那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工作岗位—背夫。
背夫,又称“背二哥”或”背子”。每人手持一根丁字形拐杖,俗称“拐筢子”和“墩拐子”,用来撑着茶包歇气,拐杖底部镶有铁杵,歇气之时深入硬土或石头,固定点位而不致打滑。因为负荷重,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路上歇下背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拐子窝”。圆形的篾条挂在胸前,用来刮汗;木制的木架,用来架固茶包,称为“背架子”。除此之外,有时还要准备蓑衣和斗笠,遮蔽雨水和烈日,随手挂于茶包之上。绵延不绝于崇山峻岭和断壁悬崖之中的青石板路,清晰可见一个个的石窝子,讲述着艰辛的茶马之路。
藏族人民的茶是靠着一位位背夫的艰难跋涉,从川藏茶马古道起点雅安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康定,分包,之后用牦牛皮再包装,分别沿南线、北线到达西藏。
每一位背夫背上,是重约两三百斤的藏茶。这两三百斤的重量,他们一旦背上,就得从起点一直背到终点,中途是不会卸下来的。待有平缓处,才能扎下拐子,找地方歇息一会。因为不借助别人的辅助,没有人能够再把这两三百斤的藏茶再次背起来。
这些平凡的背夫和马帮,用生命铺就了这条逶迤于世界屋脊之上的千年古道,他们过险山,涉湍江,将川、藏地区息息相连。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取代了昔日的茶马古道,但其迷人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景观。
答:普洱茶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又名滇青茶,属于黑茶类,因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名普洱茶。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使用亚发酵青茶制法,从发酵不同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成品分为散茶和紧压茶两类。普洱茶讲究冲泡技巧和品饮艺术,其饮用方法丰富,既可清饮,也可混饮。普洱茶茶汤橙黄浓厚,香气高锐持久,香型独特,滋味浓醇,经久耐泡,冲泡五六次后仍有香味。普洱茶主要产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该地具有终年雨水充足、云雾弥漫、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无污染等优势。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是古代濮人栽培驯化茶树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种植普洱茶的人是唐吏樊绰,在其所著《蛮书》卷七中云“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历史记载说明,早在1100多年前,属南诏“银生城界诸山”的思普区境内,已盛产茶叶。
宋朝李石在他的《续博物志》一书也记载了:“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菽姜烹而饮之。”从茶文化历史的认知,茶兴于唐朝而盛于宋朝。
元朝时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于后来写成汉字,就成了“普耳”(当时“耳”无三点水)。普洱一词首见于此。
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提到“普茶”(即普洱茶)这个词,该书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普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亦有“普洱茶出云南普洱”的记载。
明朝,茶马市场在云南兴起,来往穿梭云南与西藏之间的马帮如织。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许多城市。以普洱府为中心点,透过了古茶道和茶马大道极频繁的东西交通往来,进行着庞大的茶马交易。
清朝阮福《普洱茶记》:“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时。”清道光《普洱府志》“六茶山遗器”载,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普洱府境内就已种茶。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载:“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此六茶山在普洱府属思茅厅界内。普洱府思茅厅是当时茶叶贸易的集散地,六大茶山的茶叶大部份集中到普洱府,经过帆工精制后,运销国内外,故称普洱茶。普洱茶是清代云南进贡朝廷的贡品,雍正年间以来,向皇帝进贡的普洱茶就是由普洱府思茅同知承办的。
由于中国近代战乱频繁,云南茶叶全面萎缩,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产量降到了5万担,商品量仅2万担。
新中国诞生后,云南茶叶获得了新生。1998年产量达155万担,出口20多万担,创汇2250万美元,创造了云南茶史的最大辉煌,茶类由1950年的单一晒青发展到炒青绿茶、工夫红茶、ctc红碎茶、普洱茶、花茶、速溶茶、名特优茶、艺术品茶等。2003年3月云南省标准计量局于公布普洱茶的定义:“普洱茶是以云南省一定区域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加工而成的散茶和紧压茶”。2008年5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以总局2008年第60号公告批准普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标准也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08年8月5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年第10号(总第123号)批准发布,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云南六大茶山,分别是:易武茶山、攸乐茶山、革登茶山、倚邦茶山、蛮砖茶山、莽枝茶山。
易武茶山位于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是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大的茶山,素有"六大茶山易武占一山半"的说法,被称为六大茶山之首,也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
因易武茶山特殊的气候特征和良好的土壤条件,造就易武茶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得易武茶质汤水柔和顺滑,口感清甜细腻,花果香明显,苦涩感较弱,回甘较好。
攸乐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乡,亦称“基诺古茶山”。攸乐古茶山种茶、制茶、贸茶历史悠久,而且攸乐山的基诺族有悠久的制茶历史。现在还保留着制作火烧茶的特殊工艺。
攸乐古树园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因而古茶外形条索紧而结实,汤色清澈透亮,色呈金黄,滋味丰富饱满,山野气韵足,饮之丝丝甘甜,唇齿留香,这里的名山古树茶受到越来越多的茶友们追捧。
革登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安乐村,革登古树茶正是革登特殊的地理位置、大自然的高山资源所赐予的珍贵产物。
革登种茶历史非常悠久,虽然革登古茶山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最小的茶山,走进革登古茶区,可以看到这里山高谷深,江河纵横,降水充沛,山高云深云雾缭绕,阳光充足,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倚邦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着连片的古茶园,古茶树普遍分枝密。境内地势多山,沟谷纵横交错,箐深坡陡,自然生态优异,山野气韵好,杯底留香。走进倚邦老街上茶坊,和朋友一起坐下来品茶,很是惬意。
蛮砖茶山位于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南部,蛮砖茶山居于古六大茶山的中央位置,现今保存的较好的一座茶山。蛮砖古茶山包括蛮林和蛮砖等多地,蛮砖茶历史悠久,如今保存下来的古茶树很多,茶树的树龄都在300年以上。
莽枝茶山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象明乡,莽枝茶山至少在元朝已经有连片茶园,有过鼎盛时期,然而经过各种破坏和变迁,如今莽枝茶山古树群落已存留已经不多,都分布在茶山的各个村寨之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