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茶 > 茶文化博物馆介绍(茶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茶文化博物馆介绍(茶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7月22日,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迎来了一批尊贵的客人,来自四川成都的孙前先生及雅安汉源县旅游局局长郭朝林等将有40余年历史的茶包子、背夹子、脚码子、汗刮子、拐子以及历经数百年的拐子石等背夫所用文物无偿捐献给茶博馆,让他们永久落户杭州。

长达40余年的老茶包,重达64斤

早前的背夫一次能背16条茶包,每条重达20斤

汉源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李锡东现场当起了背夫

在我国海拔几千米的西南原野丛林间,绵延着一条神秘的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路上默默行走,与丝绸之路一样,串起了众多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

它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道之一,叫做茶马古道。如今,茶马古道已经渐渐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成为众多驴友徒步旅行的首选。

1954年,随着川藏铁路的贯通,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背夫渐渐消失,他们在长途的徒步背行中所使用的器具,也变得难以寻见,变身珍贵的文物。

茶文化博物馆介绍,茶文化的目的和意义

现场将老茶包背进茶博馆的茶史厅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马古道场景复原

这块茶包子已有40余年的历史,是孙前先生在考察川藏茶马古道时,走访了17个县,最后在四川甘孜与西藏、青海的交界处发现的。

它由牛皮包装而成,顶部和底部都裹着成块的牛皮,两边用线牵拉缝合而成。内装的茶包是由3条竹篾包装的茶包改装而成的。

孙前先生告诉记者,为方便运输和背夫背运,边茶往往那个被做成块状,每块是1斤,每20块边茶装成一条,用篾条编织的框密封起来,因此称为茶包子。这样重的茶包子,力气大的背夫一次能背10条以上。

让记者们吃惊的是,茶包里的茶叶甚至到现在还能饮用,时间越久,味道越醇香。

在崇山峻冷当中,背夫们是如何背负着几百斤的茶包翻越座座高山的呢?汉源茶马古道研究会副会长李锡东在茶史厅向记者们演示了当年背夫们是如何行走的。

李锡东说,背夫一趟回来要走上半个月,他们常常上七下八平十一:上坡走70步休息一下,下坡走80步休息一下,平路上走110步休息一下。流汗了,就用汗刮子刮下汗,还有止痒的功能。手上的拐子,是用来休息时支撑背上的茶包的,背夫们只有在网上睡觉时才将背上的茶包卸下,而每天要走30公里,拐子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拐子还有防身的作用,在川藏公交通车前,背夫们只能翻山越岭,才能将茶包运向藏区,路上时不时会遇到老虎、豹子等野兽,也还也遇到土匪,拐子就能用来驱赶野兽和与土匪斗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