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茶 > 普洱茶的100个热点问题解答(如何甄别普洱茶好不好)

普洱茶的100个热点问题解答(如何甄别普洱茶好不好)

第一阶段:号级茶时期(1733年-1949年)

自1733年第一个茶号:同兴号创办开始,普洱茶正式进入号级茶时期。它的兴起从侧面反映出普洱茶行业商标意识的觉醒,自此之后云南地区的各个茶号逐渐开办,如同庆号、福元昌号、宋聘号、车顺号等茶号陆续出现。

此后百年,各家茶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趋势。在此过程,一些势力薄弱的茶号逐渐被淘汰,或就此没落或被强盛的大茶号兼并。

发展到今天,幸存下的普洱茶号实际上早已不多。像福元昌这样的茶号,其历史往往已远超百年,他们大多凭借自身品牌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发展壮大。同时,这样的历史背景又为其茶叶品牌自然赋能,使消费者对其产生了天然的品牌“崇拜”和品牌信赖。

更多的有着百年品牌历史的号级茶,他们大多凭借“拍卖”形式,C位出道,最近看到的一款百年蓝标宋聘号的拍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价格更是一路飙高,大有从百万打入千万市场的势头。

过渡到现当代普洱茶发展时期,单纯倚靠自身品牌历史早已不能适应当下的普洱茶发展现状了。除了在深挖品牌故事的基础上引入一部分消费者之外,还应推陈出新,不断在现有产品上丰富产品形式,使其能更好适应普洱茶消费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以此来不断强化茶友对其的好感。

这些茶号还可以在强大的品牌背景下变换宣传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换个形式“讲故事”。依目前的普洱茶发展形式,仅利用图文的传统方式进行宣传早已经行不通。因此,结合当下爆火的抖音、直播、茶旅结合等形式,带茶友深入普洱茶原产地,让茶友在极富体验感和参与感的茶事活动中,自然领会到普洱茶背后的品牌故事,或许比品牌一遍遍的强势历史植入要有用得多

第二阶段:印级茶时期(1950年-1972年)

提到这一时期,想必很多茶友脑海中会自然浮现一些概念,如红印、黄印、绿印等词汇。其实这些就算是印级茶时期的最简单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了。1949年以后,号级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级茶的大幕开始拉开。

据官方资料显示,颜色上不同的所谓“印级茶”,在品种、数量上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正宗的“印级茶”主要以红印和绿印为主,其它的多是因为当时印刷条件的限制,再加上常年累月不同条件的仓储陈放,在包装上产生了色差,这为后来的“普洱茶造假”埋下了祸根。

排除因历史局限性导致的因素外,这些印级茶多用料考究、工艺上乘,在普洱茶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颇高,并且很多茶品还被奉为了某些大品牌茶企的标杆茶,在普洱茶界倍受追捧。

第三阶段:七子饼时期(1972年-1989年)

这个时期是以云南中茶公司出品的普洱茶茶叶外包装上出现“云南七子饼”字样开始的,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正式成立为标志。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强化云南作为普洱茶原产地的标榜;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商标意识的体现,避免普洱茶造假,致使假货流入市场,有损普洱茶声名。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这一历史时期应与“七子饼”这一概念或者说其成为普洱茶规格定制的最早时间相互区别。

早期的“七子饼”出现在清朝初期,主要是为了便于清政府各地方税务机关征收普洱茶税,方便计量而出现的,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只能算是一种普洱茶计量单位。所以,希望各位茶友不要产生对普洱茶的七子饼时期的认识误区。

其后,普洱茶的商标、版权保护,在“云南七子饼”这一具有象征性的标识之上,又有意识地增加了大票、内飞等防伪标的操作,使普洱茶造假难度加大。

总体来说,本文所说的普洱茶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主要是和人们的普洱茶商标意识的觉醒相互依存的,并随着人们版权意识的逐步提高而自然过渡到下一历史时期。发展到今天,虽然人们在版权保护,防止造假等方面多有创新,但对于无孔不入的普洱茶制假造假事实仍然防不胜防。

品质不好的普洱茶是不值得存放收藏的,适宜在新茶期品饮,一旦过了一定的时间,茶叶的品质就会严重下降。普洱茶值不值得收藏存放主要看后期还会不会转化,还有没有陈化的价值。而造成普洱茶品质不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①是原料品质本身不高,老叶老梗多;

②是制作工艺不规范,如高温杀青、过度揉捻等;

③是成品普洱茶在不当的仓储环境中发生变质,如储藏空间潮湿、有光线直射、空气不清新等。

一个是闻,不能够有刺鼻的杂味或者渥堆味?最主要是喝,口感要有滑厚润的感觉。喝完后喉咙不能够感到不舒服。

50岁到60岁左右的人个人认为喝熟普洱比较好。熟普洱有温胃抗机体衰老氧化、润肠通便功能,很适合中老年人。普洱生茶和熟茶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经过的渥堆发酵工艺不同。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渥堆”这道工序,而完全依自然转化而成,这是历史上的传统制法。熟茶是指毛茶经过“渥堆”,通过湿熟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促进多酚类化合物非酶性自动氧化,转化成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阶段,可提早饮用。

喝古树普洱茶最容易有的4个误区,看出了你懂不懂茶。

误区1:同山头的古树茶,品质是一样的

新手容易误以为,同一山头的古树普洱茶,品质应该是一样的。

事实上,同山头,并非等于同品质。

同一茶山存在不同茶树品种,同类茶即使在同一山头,但是树种不一样,喝起来的口感也不一样。

不同的茶山,优质茶园的位置和朝向也不相同,有的是阳光充足的好,有的是林地里的好。

实际上在同样一个茶山,不同茶地、不同茶农家的茶,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新手要注意了,不要以为同一个山头的都是一个品质。

普洱茶的100个热点问题解答,如何甄别普洱茶好不好

随着古树茶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不了解的茶友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树龄越大,越好喝。

但其实,古树茶树龄大小与好不好喝之间是不能划上等号的。

树龄只是代表了茶树的某种生长状态,并不能借此判断一款茶的口感。

要判断一款茶的口感,还要综合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考虑。

相比一些人工干预过多、树龄较大的古树茶,生长在原始生态环境下、树龄不是那么大的古树茶,口感或许还要更胜一筹。

生物界的任何生物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古茶树也一样。

到了一定的树龄,古茶树就开始慢慢退化,树根在土壤中吸取的营养会慢慢变少,产出的茶叶滋味也很可能不如长势旺盛的古茶树了。

所以说,古树茶并非树龄越大,就越好喝。

我们要理智看待树龄与古树茶品质之间的关系。

误区3:有马蹄口的茶是古树茶

“马蹄口”就是看起来像马蹄一样,它经常用来向消费者力证其茶品是“古树茶”、“春茶”的凭据。

实际上马蹄口的产生是因为“撕扯”的采摘手法。

这种手法会给茶树带来不可逆的破坏,茶树上凡是被撕扯过的地方就不会再发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茶树死亡。

所以说,决定茶品品质的,应该是其内质而非马蹄口之类的皮相。

绝大多数古树茶都不适合用刚煮开的沸水冲泡,除非是存放多年的老茶。

不同的古树茶适宜的冲泡温度略有不同。

大多数的古树普洱生茶,比较适宜的冲泡温度在90℃—95℃之间,过高的温度会掩盖香气的层次,而过低的温度又不能把它的香气散发出来。

这里要特别的说明一点,水温多少适宜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指标,而只是经验性的侧重,是对品鉴的个人理解。

国标中熟茶划分为6个等级,各等级特征如下:

【特级】:条索紧细;外形匀整、匀净,色泽红褐润显毫;陈香浓郁滋味浓醇甘爽;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褐柔嫩。

【一级】:条索紧结;外形匀整、匀净,色泽红褐润较显毫;陈香浓厚;滋味浓醇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较嫩。

【三级】:条索尚紧结;外形匀整、匀净带嫩梗,色泽褐润尚显毫;陈香浓纯;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褐尚嫩。

【五级】:条索紧实;外形匀齐、尚匀稍带梗,色泽褐尚润;陈香尚浓,滋味浓厚回甘;汤色深红明亮;叶底红褐欠嫩。

【七级】:条索尚紧实;外形尚匀齐、尚匀带梗,色泽褐欠润;陈香纯正;滋味醇和回甘;汤色褐红尚浓;叶底红褐粗实。

【九级】:条索粗松;外形欠匀齐、欠匀带梗片,色泽褐稍花;陈香平和;滋味纯正回甘;汤色褐红尚浓,叶底红褐粗松。

晒青茶也就是普洱生茶划分为6个等级,各等级特征如下:

【特级】:条索肥嫩紧结、芽毫显;色泽绿润,外形匀整,稍有嫩茎;香气清香浓郁;滋味浓醇回甘;汤色黄绿清净;叶底柔嫩显芽。

【二级】:条索肥壮紧结、显毫;色泽绿润,外形匀整,有嫩茎;香气清香尚浓;滋味浓厚;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

【四级】:条索紧结;色泽墨绿润泽,外形尚匀整,稍有梗片;香气清香;滋味醇厚;汤色绿黄;叶底肥厚。

【六级】:条索紧实;色泽深绿,外形尚匀整,有梗片;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绿黄;叶底肥壮。

【八级】:条索粗实;色泽黄绿,外形尚匀整,梗片稍多;香气平和,滋味平和,汤色绿黄稍浊,叶底粗壮。

【十级】:条索粗松;色泽黄褐,外形欠匀整,梗片较多;香气粗老,滋味粗淡;汤色黄浊,叶底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