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泡完上面有油脂状(泡茶水面上有一层油膜)
- 茶叶常识
- 用户投稿
- 2025-07-31 18:16:12
冻顶乌龙茶水上面有油膜,这种茶水喝起来口感比较涩,所以大家在冲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用沸水直接冲泡,而是用凉水浸泡,这样可以减少茶叶中的营养物质质流失。第二种就是绿茶,绿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茶类,它的保健功效非常好,尤其是对于女性朋友来说,经常喝绿茶可以起到美美容养颜、防衰老的作用。
一、怎样区分过期茶,农残茶,台地茶?
优质答案1:
这个问题很好,我来试着科普:
我如果说一闻一看就知道了,你信吗?其实这是茶叶批发商的主要手段。一言难尽,就说一些普通人能识别的方法吧!
茶没有所谓的过期茶,但有变质茶。
比如:茶叶陈腐了,返青了,发霉了,湿变了,四种情况。
(陈腐了)例如:绿茶,最好喝的阶段是新茶,隔年茶难免因陈腐氧化而使茶叶中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被分解破坏,使香气、滋味都有所降低。完全密封、壁光、低温储存的话,两年内还是能喝的。如果原本翠绿的绿茶发黄严重或结团了,最好直接扔掉。
(返青了)例如:乌龙茶类,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返青,如果焙火不足的新茶,保质期才几个月,如果买到手就已经是隔年足火茶,就不存在保质期问题了(第二年后品质逐年走低,但第五年后逐年走高。)。所以买新鲜的当年茶,以味道:清、明、甜为主,有青味、杂味了的最好不要喝,不舍得扔可以叫供应商帮忙复一下火,品质会进一步提高。
(发霉了)我最不敢谈论的话题,茶叶的发霉一般有青霉、曲霉、镰刀霉等。茶叶长期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能接触到光线的部位会长青霉,光线微弱处会长白霉,完全避光处会长黄霉。有霉点有霉味的茶,我一概扔掉,我不迷信“金花”,我更担心黄曲霉素。不过茶叶表面的晶体白霜不属于发霉。
(湿变了)茶界混久了,都听说过芳村市场泡水茶倾入社会,也有人为了做旧,还会主动泡湿后再干燥,这样的茶滋味不纯不明,汤色黑暗,语言难以表达清楚,不迷信、不自以为聪明就不会上当的。
二、农残茶、台地茶,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的,说实话,农残是没有太多有效的办法识别的,有人说:舌头或喉咙会刺激,别逗了,没有农药的做工差的茶也会的。我经常看说那些话的大神都在喝激素茶,还得意洋洋的。其实台地茶农药是用得比较多的,但台地茶良心种做,其实也是分辨不出来的。我把用药多的台地茶列举几个现象出来,方便大家对照:
1、机器切割的茶我从来不喝,没有激素催芽,机器是作业不了的。
2、一两泡水下去,叶底就张开的茶,长得快的都是这特点,基本上有喷激素。
3、汤水浑浊晦暗的茶,我从来不喝。尤其是会析出悬浮物的。
4、叶底颜色死色死色的,不鲜活的,我基本不喝。
不说太多了,不然要被业界封杀的。
希望种茶的人能够良心一点,喝下肚的,不能太缺德啊!
优质答案2:
判断茶叶是否过期有以下几种方法:
新茶阶段的茶叶,由于制作刚完成不久,干茶的条索较为完整、色泽也更加鲜艳,给人以充足的新鲜感,绿茶尤其如此。倘若茶叶过期或陈化过度,干茶的色泽会较为灰暗,没有光泽度。通常来说,绿茶陈化之后,干茶的色泽会存在明显的变化过程。
再者,通过闻干茶的香气来判断茶叶是否过期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正常范围内的茶叶,香气会比较清新、自然,带有明显的类型特征,例如花香、果香等。存放不当或者存放过久的茶叶,容易带有腐味、霉味、杂味,闻起来十分不舒服。
干茶的干湿程度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作为商品销售的茶叶,对含水率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般以不超过7%为宜。而存放时间过长的茶叶,由于长时间的静置,茶叶的含水率会有所上升。具体如何判断呢?如果干茶能轻易折断、捏成粉末状的,则说明含水率在可控范围内。如果不能轻易折断,且有湿答答的感觉,则茶叶含水率偏高。
以上的几个方法,是针对干茶而言的。如果想确切地了解茶叶是否过期,通过茶汤来判断更加准确。正常存放的茶叶,冲泡之后的茶汤,滋味会比较饱满,具有一定的鲜活感,喝起来比较舒适。而过期的茶叶,由于内含物质被氧化,冲泡之后的茶汤,滋味较为寡淡,有明显的水味。
鉴别农残茶:分为物理鉴别和化学鉴别1、叶片检验:取少许开水冲泡后的叶片,用放大镜观察,如果叶片的颜色为深绿色,上面光滑,背面有茸毛,叶片呈椭圆形,叶端短小钝圆,叶缘呈锯齿状,锯齿上有纤毛,即可判断为真茶。不符合以上特征的叶片即为掺假茶。
2、对掺入已浸泡过的茶叶检验:取可疑茶叶片,制成粉末,置于表面皿中后,另于其上端再加盖一表面皿,控制电炉,用小火烘烤5~10min,在覆盖的表面皿上,用镜检,如果可见许多极细的油滴状物,并有许多细针状结晶者为咖啡碱,表明是纯茶。否则说明咖啡碱早已溶解无存,可以判为是已经浸泡过的茶叶。还可以根据浸出液比重法来确定,已经浸泡过的茶叶浸出液比重为1.0023~1.0057,与新茶浸出液比重1.0098~1.0145相差甚远,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更能准确判断。
3、对茶叶中掺入了色素的检验:取茶碎末放在白纸上,反复摩擦,如在纸上留下了各种颜色条痕,说明有着色剂存在。还可取茶少许加入三氯甲烷,振荡后,如三氯甲烷呈现蓝色或绿色者,表明茶叶掺入了蓝靛或姜黄等着色剂。
4、对茶叶中掺入蜡质的检验:取少许茶叶摊于粗糙白纸上,用电熨斗烫之,如在白纸上有明显油迹存在,说明茶叶中掺入了蜂蜡或石蜡。
如果可疑叶片不含咖啡碱和锰,已能证明不是茶叶,但若检出咖啡碱与锰,也还不能肯定可疑叶片就是茶叶。因此,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作有无茶氨酸的检验,来最终判定茶叶的真假。
台地茶鉴别方法,与乔木茶对比:取同样比例的茶量冲泡,台地茶由于树龄和速生的原因,耐泡度明显较差。一般四五泡后就开始淡了,而且会出现一种我们称为树叶味的味道。而乔木茶由于树龄和生态关系,一般都可以冲10多泡,甚至20多泡,而且汤色、味道还正常,不会出现树叶味。
台地茶一般苦涩很明显而直接,回甘短,缺醇厚和层次感,4~5泡后有树叶味。乔木茶有特殊香气,口感醇厚,层次感强,多数老树茶苦涩不显,汤中带甜,回甘较持久。
首先看叶底的颜色。由于生态、树龄、采摘量等方面的差异,叶底颜色有明显差别。乔木茶叶颜色偏深,台地茶偏浅。试手感。乔木茶由于是老树而且生长慢,叶底的柔韧性好而且更厚,用手摸和揉有点像绒布,用手搓它很难搓烂。
台地茶由于树龄短加之化肥的速生作用,手感较光滑,无绒布感,用手搓容易搓烂。
看芽头。台地茶由于每年多次修剪,新芽多,芽头也多。乔木茶一般芽头少,粗老叶及茶梗较多,只有极少数乔木精品会挑出芽头来制作。
喝完茶后嗅杯底香是鉴别乔木茶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泡头几道的杯底,乔木茶有一种特殊的杯底香,对这种香的气味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觉。杯底香的持久度和强度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成正比,也与茶品中乔木茶的纯净度成正比。
二、茶叶怎么分辨好茶坏茶?
优质答案1:
茶叶不是专业人士还真不知分辨好坏,质量去到那里,普通人平时选购茶叶也只能听顺店家吹棒,实在不放心,那么你就要掌握下列几种鉴别茶叶质量方法。
●看色泽:品质优良的茶叶,色泽调和,
油润,光亮,品质次的则显得枯暗无光。功
夫红茶要求芽尖金黄,体色乌黑油润,暗黑、

体色碧绿,颜色枯黄或暗黄则不行;乌龙茶
要求乌润,鲜明,茶味具有特色的清香,红
褐色为最佳,如果是黄绿则不好。
●看条索:虽然不同类型的茶叶有不同
的条索,但是一且发现茶叶条索粗大轻飘,
都是质量不好的茶叶。就扁型茶来讲,扁平,
挺直为上,短碎、弯曲、轻飘为下,比如龙
井,大方;珠茶,紧细、细圆、重实为上,
松散、长扁、轻飘为下;乌龙茶,白毫多、
条索紧细、枝叶重实完整的为上,粗松开口
的为下;绿茶,条索紧结,形似鱼钩者为上。
●看匀度:在盘内倒人茶叶,固定方向
旋转几圈,茶叶就会因为形状不同而分开,
如果中层的越多,茶叶的品质就越好。
●看净度:杂质含量的多少为茶的净度。
成品茶中不应该有非茶类杂质。除此,也可
以通过茶梗、茶片、茶籽、茶末在茶中的比
例来判断茶叶品质。色泽均匀,条索整齐表
明茶叶净度高,反之则质次。
优质答案2:
这真是个复杂又专业的问题,在下尽力而为回答吧。
中国有十几个产茶省份,北纬23度附近省份所产的茶叶,与北纬30度附近省份所产的茶叶,有较大的区别。高山与平地所产的茶叶有很大的区别。有机茶和化肥茶区别就更大了。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我国的茶叶归纳为六大茶类,六大茶类各个比较起来,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由于茶树品种不同,产地不同,种植条件不同,加工工艺不同,甚至是冲泡方法不同,使人感觉一入茶界深似海。名优茶加上地方特色茶,怕有几百种之多。普通饮茶者,想要都搞清楚这些茶叶的优劣好坏,怕是难于登天。就算是专业的茶叶审评师,对一些地方特色茶,也是从未接触过。
虽然评定茶叶的好坏,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为各种茶叶从外观到内质建立了一套评审标准。鉴定外形的方法,叫做干评;鉴定茶内质的方法就叫湿评。依照先前做好的标准,通过干评和湿评,就能得出茶叶品质的优劣好坏。
茶叶的外形包括:条索情况,整碎度,色泽,净度等指标。
茶叶的内质包括: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嫩度,叶底色泽等指标。
细心的茶客,通过日积月累和虚心请教,是可以一步步掌握这些知识的。
比如特级铁观音茶要求:紧结重实,色深绿,有光泽;有花果香,味道细腻,汤色黄亮,叶底肥软。
比如西湖龙井,要求外形扁平光滑,挺直为上。如果颜色是墨绿、暗绿、枯黄、死黄,则为次品。上品西湖龙井,要求香气鲜嫩馥郁,滋味甘醇爽口,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成朵。
正品洞庭碧螺春,要求茸毛蓬松,根根竖在茶叶上;色泽银绿隐翠,光彩夺目;条索卷曲成螺,像蜜蜂腿那样弯曲;汤色较浅,呈碧玉色;香气清幽持久;滋味鲜嫩;叶底一芽一叶,呈嫩黄绿色。
特级信阳毛尖要求:外形细秀匀直,显锋苗;色泽翠绿,白毫遍布;香气鲜嫩高爽;汤色嫩绿鲜亮;滋味鲜爽,叶底嫩绿明亮,细嫩匀齐。
上面列举的几样名优茶的上品的鉴定方法,是专业的品鉴方法。要注意的是,其中的描述词语,都是固定的专用的。所以说,大家要喝好茶,必须得语文成绩好。如果说茶文化,这套品鉴方法也算是茶文化的一种。当然,经验丰富,感官灵敏的老茶客,抛开这些词语,一看一摸一泡一喝,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关于茶叶的知识,简直就是浩如烟海。从神农氏尝百草,到陆羽的《茶经》,再到现在不计其数的茶叶书籍和影视资料,其中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当然也有一些胡编乱造的资料,我们要小心鉴别。我曾经看某电视台的主持人讲茶叶知识,纯粹的一个门外汉,信口开河,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普通茶客,通过多品茶,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向人请教,自己多多琢磨等方法,假以时日,优质茶和劣质茶摆的面前,就能一目了然了。
优质答案1:
大家在喝茶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评价泡浓了或者淡了,亦会出现厚实或者薄寡,这都是对茶汤的直接感受。很多茶友会混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为浓淡=厚薄,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普洱茶的浓淡和厚薄。
是指茶水比例和闷泡时间所造成的滋味感受,同样容积的器皿投茶量多少决定浓淡。以前父辈们熬夜看球或者打牌都要泡上一杯浓茶,其实就是加大投茶量,提高茶汤对口腔乃至身体的刺激程度,以达到提升的效果。
是指茶汤的饱满度或者是进入口腔后的浓稠度,是茶叶内含物质:氨基酸、可溶性糖份、果胶物质等含量高低所决定的,也是评价一款茶叶优劣的重要指标。
搞清楚两者之间原理就会明白,浓淡和厚薄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滋味,由人为因素决定;后者是口感,由茶叶品质而决定。
还是有朋友比较疑惑:“加大投茶量的后果不也是提升了氨基酸等物质的总含量吗?滋味和口感不是一个意思吗?”我竟一时语塞,想了半天给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好像能解决问题:我们自己家里熬鸡汤,原料是真正吃杂食长大的土鸡,生长缓慢,肉质鲜美,含营养物质丰富,熬出来的汤非常浓稠,甚至粘嘴巴,这就是口感。饭店里的鸡汤,受原材料限制(吃饲料的速生鸡),营养物质缺乏,熬出来的汤浓稠度肯定低,口感差很远。家里的汤一般不太放调味料,口感黏稠但滋味清淡,饭店会加各种调味品,汤薄而滋味浓。他豁然开朗:“原来就是味道浓和汤汁浓的差别。”这回他真的明白了,其实很多原理只要能用生活中的事物类比,大家会更容易理解。
有些好茶初泡时味道淡淡的,汤色也不是很重,是因为虽然其物质含量丰富但浸出速度缓慢造成的(涉及到制作工艺),提高了耐泡度的同时汤感饱满顺滑,韵味持久,生津回甘迅速等体感也随之而来,这就是喝茶人常说的茶气足。
很多茶友错误的理解苦涩味重就代表茶气足,加上一些不良商家为了销售加以误导,使得“茶气”这两个字充满了玄奥。明明是一款夏秋茶,为了掩饰汤感和苦涩味的不足,制茶人会刻意增加杀青和揉捻的时间,以便内含物质迅能速浸出,提升茶汤浓度。
优质答案2: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