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冲冲的过(光遇拾光季瀑布)
- 茶叶常识
- 用户投稿
- 2025-06-28 16:45:41
茶馆是一间房子,这个房子里的全部内涵,便是茶叶和水了。进了这间房子的人,冲着喝茶水解渴的人不多,大多数是来打磨心情和时光的。要说做这样的事儿,呆在家里也能完成,只是心情放不开,也便打磨得不畅快。打磨心情还需要有几个气味相投的扎在一起,才会有一拍即合的效果。
古今的茶人都谙知于此,看来只有到市井的茶馆里,才能把这事打磨好,于是便有了“泡茶馆”、“孵茶馆”、“坐茶馆”。其实,“泡”、“孵”或“坐”的意思,都是慢悠悠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里,让茶水把心情充分舒缓开来,让时间不知不觉地流过去,直到心满意足。这样一种浸泡在茶水里打发生命过程的浪漫,可能是一种最好的消遣和享受,于是,古往今来茶客们的泡茶馆,成了一道绵延不绝的风景。

到了南宋,由于江南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大多官宦商客偏安无事,为了适应这些人精神方面的需求,京都临安出现了许多富丽堂皇大茶坊,这些大茶坊“莫不靓装迎门,朝歌暮弦,浮费颇多”,这是专门为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彻底寻欢作乐的地方,这些人昼夜呆在大茶坊里打磨靡靡颓废的感情,可谓泡茶馆的早期人士了。到了南宋中期,杭州的高级茶楼多起来,据《梦粱录》载:“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青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大凡茶楼,多为富商子弟,诸司下人会聚。”这种高级茶楼供“士大夫期朋约友”,开展清雅的社交活动,可以说是正儿八经的泡茶馆。
到了明代,随着茶馆的进一步勃兴,说书弹唱等艺道的涉入,泡在茶馆里一边听书喝茶,一边聚友聊天,时间也在茶香音韵里悄悄地流去,泡茶馆的人已从官宦富家渐渐渗透到市井百姓了,这在明代的话本文学里,已有了不少的记述。
到了清代,茶馆业更盛。随着八旗子弟的入关,他们饱食终日之余,无所事事,茶馆成了他们消磨时间的好去处。为此,清人杨咪曾作打油诗曰:“胡不拉儿(指一种鸟)架手头,镶鞋薄底发如油。闲来无事茶棚坐,逢着人儿唤牙丢(相互招呼的口头禅)。”在康乾盛世年间,出现了“太平父老清闲惯,多在酒楼茶社中”的世风,再加之茶馆里艺道的丰富多彩,北京、天津、成都等地的茶馆,被各色人丁泡得人满为患火爆兴盛。如在天津的众多的茶馆里,多数泡茶馆的人是以享受艺道为主的。他们听马三立表演的相声,何德利的快板书,杨少华的天津时调,王毓宝的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等,不少人泡得天昏地暗,泡得“只把茶馆当家住”那样入迷、沉湎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