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叶常识 > 茶人岭糯米普洱怎么样(章家老寨的普洱茶好吗)

茶人岭糯米普洱怎么样(章家老寨的普洱茶好吗)

普洱著名老茶人杨老师说:“普洱茶是一种健康饮品,喝茶可以降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还可以减肥瘦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普洱茶也是一种药,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降血压。普洱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2、降血脂。普洱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这种物质能够帮助我们分解脂肪,减少脂肪在血管中的堆积,从而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一:云南普洱制茶人

云南的基诺族、德昂族、哈尼族和傣族也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并用茶祭祀的民族,他们同布朗族、佤族等民族共同创造了普洱茶。他们把茶当做一种高洁典雅的物品,认为茶是万物之首,无处不在,无所不用,茶意极其深邃,茶蕴藏于许多民族的人文背景中,他们世代相传,与茶相依为伴。

从合种历史资料和调查结果证明普洱茶创始人应该是云南的少数民族,在云南西盟佤族自治县已发现野生茶树群落约28500亩。佤族人认为阿佤祖先在洪水泛滥的远古时期一齐来到西盟山,那时大地被洪水淹没,是“缅”(茶)救活了阿佤祖先的命,所以茶叶是阿佤人心中最圣洁的灵魂,阿佤人用茶祭“司岗里”祖先,用茶祭太阳神、月亮神,因此在中缅边界一带,佤族、布朗族有“腊人”(即茶人)之称。

普洱茶并无创始人,西双版纳地区种植茶树历史超过800年,而且普洱茶的界定比较模糊,最初普洱茶因茶马古道运输条件不便、茶叶潮湿才出现了茶叶后发酵、陈化现象,并不能说谁是创始人。但近代的普洱熟茶工艺,最终是在吴启英女士手中完成的(学界一般定论)。

二:为什么说普洱是茶人的最后一站

鉴别茶叶是一项高深的学问,安溪著名茶师和老茶农观形闻香即可鉴别茶叶优劣。品技高者还能品出该茶产自何地,几年生茶树;品技炉火纯青者甚至能够品味出所饮之茶出自哪位多茶师之手。普通人品饮“铁观音”则可从“观形、听声、察色、闻香、品韵”入手,辨别茶叶优劣。观形:优势“铁观音”茶条卷曲、结实、沉重,呈青蒂绿腹蜻蜓头状,色泽鲜润,砂绿显,红点明,叶表带白霜。听声:精品茶叶较一般茶叶紧结,叶自沉重,取少量茶叶放入茶壶,可闻“当当”之声,其声清脆者为上,声哑者次之。察色:汤色金黄,浓艳清澈。茶叶冲泡燕尾服开后叶底肥厚明亮“铁观音”茶叶特征之一为叶背外曲,具有绸面光泽,此为上,汤色暗红者次之。闻香:精品“铁观音”茶汤香味四溢,启盖端杯轻闻,具独特香气即芬芳扑鼻,且馥郁持久,令人心旷神怡。品韵:古人有“未尝甘露味,先闻圣妙香”之妙说。细啜一口,舌根轻转,可感茶汤醇厚甘鲜;缓慢下咽,回甘带密,韵味无穷。至于独特的“观音韵”应作何解?至今茶人尚未能够说清,只得留待后人品断,这也正是安溪“铁观音”的魅力所在。

三:普洱是喝茶人的最后一站

一般的化工产品制备的器皿不会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化工产品是非常稳定的,不会由于温度使得化工产品融在液体中,比如你喝饮料,饮料瓶一般都是塑料的,是化工产品啊,塑料中的化工成分不会溶解在饮料中的。化工壶制备的茶壶也是一样,化工原料不会分解进入茶叶的。大可放心饮用。

四:普洱是喝茶人的终点

普洱茶,如果说它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茶,其实这句话也不为过,因为在普洱茶当中有很多添加茶叶一饼357克的茶叶售卖价格在上万元的太多太多,从这一点上看,普洱茶属于高端茶叶,但是普洱茶一饼357克的茶叶销售不到百元的,也是多如牛毛。不过对于喝茶人来说,一个喝茶的人最终喝茶的终点就在于普洱茶,从这一点上看,普洱茶叶算是比较高级的茶叶了。

五:紫藤老人普洱制茶人

此前,在2016年,有缘见过、采过、写过一次周渝先生。

(点击回顾旧文《百茶人之周渝:他是被李敖批评过的天才,也是传说中拥有最多老茶的人》)

那次讲座,慕名来者众多,而无法与之深入畅谈的周渝先生,在眼中依旧是盛名之下德高望重的前辈。

而今年8月,我们有缘来到紫藤庐,亲自拜访了周渝老师。

暮色中,他只身一人背包前来赴约。脱去外界加身的种种传奇与传说,他与我们分享手机里前日与女儿上山做茶的图片、翻看新出的书法集《神遇》,说到得意之处,不胜喜悦。

简单地泡茶,随意地聊天。间或有精心准备的问题提出,却都被这位茶家智者三言两语、轻而易举地化解。

茶叶对于周渝而言,更像是一个撬动我们整个中国文明与历史的支点。他在其中的美学实践、哲学思考,也许更甚于他在老茶领域的推动。

而这一晚,我们也得窥一二,与大家分享。

紫藤庐的茁与拙

终于来到了紫藤庐。这个蜚声海峡两岸茶界的著名文化地标。

不大的门厅,一进门就是琳琅满目的茶器具,视觉层次丰盛。

关于它的由来、它所见证的人和历史以及今天它所承担的意义,已经无数人挥毫书写过,自不必多言。

但当身处其中,老房子、老家具、老器物所共同营造的时空感和美感,让刚从外面车马喧嚣的水泥森林走进来的人,还是会突然有种恍惚之感。

当天来时正是傍晚,昏黄的灯光下,客人正三三两两各自为席,进餐、喝茶、低语。

我们走进来,走在木地板上,不时地发出“咯吱”声,但不会觉得吵闹和突兀。反而觉得频率跟这环境,无比地贴合。

▲“那时候,很多文化人聚在紫藤庐,门是彻夜不关的。有些人还会住在那里。”“音乐、舞蹈一大堆,整体在那闹。那是最浪漫的时期,最波西米亚的时期。”

日式老建筑的基本格局没变,榻榻米的形式也有保留,但是你不会想去用“侘寂”、“物哀”这些典型日本美学的词汇去形容这里。

因为这里的氛围是“活泼”的,一如紫藤庐的主人周渝主张大众在一个活泼的氛围下喝茶聊天。

“因为我觉得茶是有生命的一个东西。喝茶聊天很重要,语言代表人的创造性,观念啊沟通啊,都需要它。”

客座上的酒精炉和水盂。酒精炉是保温之用,而水盂多为粗朴的茶碗,每一个都不同,带着天南地北的气息。

有细节、有生活,这里的空间美学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是周渝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喝茶,一点点跟这个空间“对话”出来的。

“日本人说‘禅’,那是需要安静的东西,是他们的个性,当然我也不反对有些人要求很简朴,从头到尾都要求有‘禅’。但是基本上,一般人喝茶还是很欢乐、很愉悦的状态。”周渝说。

周渝提及最近看到的一篇大陆的美学家写的文章,让他印象深刻。

“他说欧洲的美学艺术精神,是‘多中之多’,他们各种流派的油画、美学形式的发展,非常丰富。而到了美国,那些现代精神的艺术家们,则是‘多中之少’,像安迪·沃霍尔一个画像简单重复就可以成为一种艺术。而日本人,则是‘少中之少’,极简艺术。”

“那我们中国人呢?他说是‘少中之多’。我们可以很简朴,很简单的状态,但也可以随时很丰富,创造出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也完全可以应用在我们的茶文化中。”

“紫藤庐曾办过一个展览,叫‘茁与拙’。就是强调我们的茶文化是来自民间的朴拙,与儒道文化的‘尚拙’,一切都是从简朴开始,但其实越简单,就越有创造力。这是一个辩证的命题。”

一块朴素简单的布,《三联》写过,“一条”拍过,去年成都讲座的时候看到过,这次在紫藤庐再看到,分外亲切

紫藤庐有几套茶器具都是80年代,找蔡晓芳定制的,但他当时还特地找其定制了一个仿古时民窑的壶承。当中这无釉的一圈,是明清时期民窑碗盘为叠烧用的,周渝喜欢这一圈带来的美感。“形而下来说,它是指示置壶的位置;形而上,它提示了唐朝司空图说的‘超以象外,得其圜中’的艺术精神。”

“我当时让蔡晓芳做这一圈,他其实很讶异,‘这不是民窑才做的吗,你怎么也要做这个’,我当时跟他开玩笑说,‘蔡先生,你是有名的蔡官窑,你今天就做一次蔡民窑好不好。’他就笑了,后来就帮我做,但做出来后,反而很多人都喜欢这一圈。”

茶文化是玩出来的,文化就是自由

90年代,周渝跟林谷芳玩“茶与乐的对话”;2008年开始,又尝试再现北宋末茶的风尚;这几年,他又醉心于“但求神遇,不以心为”的在场书法,写茶访友。

茶人岭糯米普洱怎么样,章家老寨的普洱茶好吗

▲新出的《神遇》一书,收入了近年来周渝在不同场合即兴的创作与书写,每幅作品都有关联的朋友和故事,都不是闭门造车的个体创作。而他的书法风格也自成一派,很多字像是人与鸟的飞舞,亦有对甲骨文原初造型的直觉。

“文化的东西,都是经过时间慢慢玩出来的,台湾的茶艺发展得比较早,悠闲的时间也比较久,所以就玩得更极致一些,玩出了很多东西。”

周渝谢绝用“考证”、“研究”这样的词汇去形容这些年在茶上的一些心得体会。“做学问可能要一个方向,但文化是生活里成长出的东西。”

▲拜访周渝先生那晚,喝茶皆用双杯。清朝初年的老德化杯,一杯闻香,一杯喝茶。这样的品饮形式,也是率先由台湾茶界“玩”出来的。

“比如宜兴壶,当初根本不是泡茶的,是装油的。是后来潮汕人、闽南人觉得它泡乌龙好,慢慢变成了泡茶之用。所以中国的很多器物发展史里就有很多意外,这些意外后面演变成文化的一部分。”

▲问及为何钟爱老器物,周渝老师说,“老器物看起来比较有感情,有历史的痕迹,而且多半是手工艺嘛。”

“文化就是自由。”周渝说。

而现代社会却是一个科学时代、理性时代。理性则要求标准,很多东西甚至还不能有两个原理,有且只能有一个。“我个人认为这不太符合茶的世界。我们来茶世界就是来做自己啊。”

“我们已经经常被外界的世界要求,要考高分,要有好的职业……但如果茶的世界也有很多标准,我们干嘛还要来这里。所以,好的茶老师不是教你泡茶用多少水、多少秒,好的茶老师是教你如何在茶的世界里,做你自己。你不能说教一个美学,还要每个人都一样。每个人明明都不一样嘛。”

周渝颇有兴致地谈起了90年代,给台湾当地的茶艺竞赛当评委的一桩趣事。那时候的茶艺比赛,一般考一些茶具搭配、仪态礼貌、泡茶技艺等方面的题目,但在“茶艺问答”的环节上,常出些知识性的问题,周渝颇不以为然,喜欢另辟蹊径,出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刁钻”题目。

“比如礼拜六晚上,你因为喝多了,一觉睡到礼拜天早上,这时突然有一群朋友来敲门,说天气这么好,来你家喝杯茶,请问,这个时候,你自己蓬头垢面、家里又乱七八糟,你要如何面对?”

一般呆板的人,可能就临时应变不了。

“因为生活的素养,不在书上,不能死记硬背,更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老茶不再谈,“自然生态茶”却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自从2014年接受采访,深入谈了一次老茶以后(注:2014年《三联生活周刊》第786期,《听周渝说老茶》),周渝现在几乎绝口不谈老茶了。

“因为老茶谈了之后,价钱就一直上来,我觉得我再谈,就变成炒作了。”

“最多就是谈谈它的药性、它对身体的意义,或者美学的层面。”

“尽量还是谈生态茶,因为我们还是要就未来嘛。老茶已经是过去式,不可追了。”

而台湾一些有热忱、又有探索精神的茶农们,在茶叶栽培上的实践与创作,也让周渝这些年在生态茶上的体察日渐丰富饱满——有机茶、自然生态茶与野放茶的区分,在这几年周渝的访谈中被频频提及。

▲晚上我们喝了至少6种茶,包种、白茶、六七十年代的老普洱、80年代的老乌龙、甚至2015年先生和朋友们一起做的有机红茶、以及前一天先生上山亲手揉制的新红茶。摄茶量很大,第二天,问及先生有无失眠。他说因为大都是自然生态茶,所以不会有什么问题。

“所谓的有机栽培,是仍然施用有机肥;而自然生态茶,是完全不施用任何肥料,完全利用外围的杂草或落叶或昆虫尸体与鸟兽的排泄物做肥料,形成自然生态循环;也有少量的茶园,由于某些因素,很早以前被人放弃,茶树隐藏在周遭的草木中,成了‘野放茶’。”

“当然,这三种茶的茶园的实践都必须与其他贯型农业的茶园有一定的距离,或做有效隔离,否则也很容易受到临近茶园化学物质的影响。”

周渝说喝茶对他而言,早就是身体而不是嘴巴说话了。在没有自然生态茶之前,主要喝老茶,“因为不影响睡眠,身体比较放松。”而近年来,在台湾逐渐有了自然生态茶之后,则以自然生态茶中的白茶为主。

他觉得,茶叶简直就是一个农业里最先驱的“检验机”。

“我们吃蔬菜水果,到目前只强调有机,没有强调自然生态。那是因为不明显。可茶叶是一个太明显的东西。很奇怪,它就是把一些东西表现得太清楚了,就像一个大自然的使者。”

“一片有农残的蔬菜和一片有农残的茶叶,茶叶的反应是最清楚的。因为它活化你的细胞,把你激活了。但蔬菜没有能激活你细胞的那种能力,所以你不会那么快感觉到它对你有害。而等到它有害的时候,你已不清楚是哪样东西造成的,但是茶叶是最清楚的。”

▲那晚喝到2015年先生与朋友上山时自揉的日月潭红茶,有人居然喝出了“黑松沙士”汽水的味道,还有人喝出了咖啡的味道。先生笑言那这款茶是成功的,有自己的风格,“其实任何饮料,只要有特点,我们就能印象深刻,像有些茶,再香,但是特点不够,喝了还是会忘掉。”

“肥料是解决人的粮食问题,所以从某种程度,我们是不能拒绝所有肥料的。但我们不妨预期,预期自然生态茶会是一个大概的方向。”

“毕竟土壤是最根本的,茶文化不从土地开始讲起,把土壤都搞坏了,你的茶文化就是虚伪的。”

茶叶,现代文明的一剂解药

近百年来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制茶一直围绕谋求机械化、工业化、标准化,去与西方做对接、去与现代商业做对接。

但这显然并非“一叶茶解构世界”的周渝先生想要涉猎的范畴。

在他看来,茶叶是大自然在人类身上启示出“天人哲学”的种子,做茶更是要跟自然学习,跟自然对话。

“当然,做茶还是要跟老的前辈们学基本功,但长期真正教你的,只能是大自然。”

他说起过去茶农种茶制茶,通过观测天文与气象,以及土壤及周边环境的对话,可默默观察茶树的生长,在制茶的过程中,更要时刻

“对某些茶农而言,这像跟茶叶在恋爱一样。你跟一个女人谈恋爱,可不是要随时看她的表情吗?如果你照本宣科,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恐怕还没到第二步,她人都不见了!”

“这种与自然对话方式做出的茶,能喝到富于变化,感通天地的茶味与茶气。”

而周渝进一步发问——茶叶打通了我们对自然的感通,“那它是不是也有潜力打开我们心灵与精神上早已关闭的其他的门?”

而这些门,都是我们在社会与历史的进程中,为求生存与发展,为求科学和理性,而逐渐关闭上的。

“今天依然是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强调不断进步、征服外在世界以及竞争。我们本来也很乐观地相信科学会给人带来幸福,但今天看来带来的毁灭也很可怕。这个文明走到今天,其实有点无解。”

“而古代华夏文明的心灵是包容的,是放手自然,不强调意志征服的,这是我们文化中宝贵的特色,而且这种特色不是空泛的理论,是从生活实践里逐渐呈现出来的,而茶世界就是一个很大的修行道场。”

借由一泡自然生态的茶汤,慢慢唤醒、调动我们身上本有的文化基因。

“这样的我们,才慢慢回到人的主体,重新打开眼睛看周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