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百科 > 湖州长兴喝茶(关于采茶女采茶的诗句)

湖州长兴喝茶(关于采茶女采茶的诗句)

长兴的茶俗很有名,也很有意思,但是大部分都和女人有关。主要形式有:

女儿结婚后的第三天,父母要去看望女儿,也就是所谓的“王超”。参观时,父母应随身携带大约一两“谷雨”预茶、半斤烤青豆和两两掺有野生芝麻的橘子皮。这种茶叫做“公婆茶”。

拜访结束后,婆婆会去新娘家邀请亲戚朋友长辈到新娘家喝“新娘茶”。

新娘出嫁的那一年,娘家的亲戚朋友和有礼貌的老邻居都要请新娘喝茶。如果是远亲,也可以在正月。新娘第一次回娘家,请补上。

在当地的村子里,小姑子和大姑子每年都会邀请对方喝三到五次茶。当地人称之为“茶会”。一般提前预约去哪家。约好的当天下午,主人劈柴,洗好茶碗和专门为喝茶准备的茶壶,在家等待姐妹们的到来。客人一到,主人就把她珍藏在家里的石灰罐、瓶子、坛子里的嫩芽茶拿出来,在茶碗里捏一捏,加上各种佐料,冲进开水,用双手一碗一碗地端到客人面前的桌子上。五彩茶汤,一边品茶。其中,有的带着女儿拖着孩子,有的抱着孙子,有的一边品茶一边做针线活,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有很多年轻人来拜访未婚女孩的家。所以,女孩子要准备好茶,招待来客中的“未来女婿”。

过年的时候,女主人先给客人端上一碗甜茶(糖汤),再来一碗咸茶加烤青豆和胡萝卜丝,再泡上一碗嫩香的绿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藏族,其饮食习俗独具特色,其中酥油茶是藏族特有的营养饮品,以其原料的营养性和制作方法的独特性而闻名。形成了独特的高原茶文化。

青藏高原的茶文化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茶在唐代以前也被称为“茶”,《尔雅?释木篇》说:“木,苦茶(茶)也。”藏语称茶为“荚”,是当时汉语“”(茶树)的音译。茶具有消食、解渴、去油腻等特殊功能。对于缺氧、干燥、以肉、酥油、巴赞为主食的青藏高原人来说,真的一天离不开茶。

湖州长兴喝茶,关于采茶女采茶的诗句

据藏族史料记载,饮茶在青藏高原的盛行始于松赞干布与唐朝的茶马贸易。在唐代,藏民已经从中国大陆获得了许多名茶。松干布统一西藏,并娶了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繁荣起来,茶马贸易成为吐蕃和唐朝的主要贸易。当时,唐高宗的“马市”和唐玄宗在赤岭的“马市”开启了唐朝与吐蕃之间茶马市场的终结,唐朝以好马换茶。对此,唐朝设立了“茶马司”,专门负责与吐蕃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与范结盟,在“赤岭”(今青海湖东日月山)立碑,建立“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管理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五商茶”。关于吐蕃王室储藏汉代各种名茶,有史书记载。在《藏文《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了茶从汉族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上说,“汉僧最精于饮茶。此后,卡米国王(即赤松德赞)向僧侣们学习了泡茶,米扎坚布也向卡米国王学习了泡茶。这就反过来传了下来。”汉代辨别茶叶好坏的知识是《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在西藏广泛传播。茶一旦传入西藏,其帮助消化和缓解油腻食物的特殊功能使其成为吃肉喝奶的藏族人民的必需品。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饮茶、嗜茶成了一种时尚。于是,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就形成了。

宋代开通了多条通往藏区的“古边境茶路”,先后在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利州(四川省汉源县)、刁门(四川省天全县)建立了“茶马互市”,从而开辟了从川西经甘孜、昌都到乌苏藏的茶道。这个古老的茶道,行程五千公里。当时的雅周曾规定,吐蕃的一个上级凯尔要交换120斤茶叶;80公斤茶叶一个中号凯尔;40公斤的茶叶将用来交换劣等的凯尔。元、明、清先后在拉萨、萨迦、日喀则、江孜、墨竹工卡、拉兹、昂仁设立“茶马司”,管理茶马贸易。据记载,明朝初年,茶叶价格昂贵,每个凯尔交换50多斤茶叶;明茶在马圭便宜,每个凯尔换250多斤茶叶。民国时期,通过川藏和滇藏贸易,更多的茶叶出口到西藏。据1941年统计,每年从康定出口到拉萨的茶叶超过20万包。超过26000包茶叶从云南出口到西藏。这种“茶马贸易”不仅成为藏汉经济的主要渠道,也促进了藏族民间贸易的发展。后来,茶马贸易扩展到民间贸易,许多川滇茶商将茶叶贩运到西藏,赚取数倍的利润,形成了蜿蜒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腹地和喜马拉雅山脉的茶马古道。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以及中原地区形成的高雅茶文化,促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形成,使得饮茶在西藏越来越流行。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具有藏族民族特色的新型酥油茶文化,喝酥油茶日益成为藏族人民的日常必需品。

在西藏高原,这种具有草原风味和独特藏族特色的酥油茶文化,一千多年来渗透到藏族人民社会习俗、社交礼仪、生活艺术的方方面面,从茶道、茶具、沏茶风格、饮茶习俗等方面形成了西藏高原茶文化的特色。喝茶是藏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拜访客人喝茶是藏族茶俗最重要的内容,反映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相互尊重、和谐与和平的气氛。

在西藏,藏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绿茶,制作方法各不相同。藏民最喜欢的是酥油茶,从吐蕃时期就开始流传。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浓郁的科技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自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为原料,先将砖茶熬成浓茶汁(荚),滤出茶叶,倒入茶壶中,待用。泡茶时,取适量浓茶汁,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冬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然后上下用力搅拌“罗嘉”(用来打酥油茶的棍子),加水调和就成了美味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引入高原人,很多人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赋予了这种传统的饮食习俗以现代的操作方式。

在西藏,喝茶的茶具也很考究,有瓷碗“嘎玉”、银碗“敖包”、玉碗“阳池”、木碗“兴婆”。按照藏族传统,木碗是老百姓最常用的,一般是用桦木和杂木雕刻而成。用木碗喝酥油茶,具有不烫嘴、茶香、携带方便的特点。

油茶中的黄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一千多年前,藏医学家于陀?云丹贡布在他的书《四部医典》中讨论了酥油对人体的营养作用。“鲜酥油性凉,能强筋,能生元气,祛红热。”也就是说,新鲜的酥油滋润气血,精力充沛,保持皮肤不开裂,还可以治疗粘液和发热疾病。认为酥油可以“益智清热”,“千效延年”,“促进人的体力,延年益寿”,“人的日常饮食靠油,内脏可以清洗取暖。也就是说,体质可以补力量和面子,五官可以强壮,可以活一百岁。”藏医认为,在寒冷缺氧的环境中饮用酥油茶,可以强身健体、增精、润胃、暖脾、润泽面色、精神饱满。酥油茶喝后能产生高热、御寒,是一种适合高寒地区的饮料。酥油茶中的茶汁很浓,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防止动脉硬化、抗衰老、抗癌等作用。茶叶中的芳香物质还可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特别是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牧区的藏族人来说,他们缺乏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主食是牛羊肉。因为缺氧,高山地区的人排尿量是平原地区的两倍。因此,他们不得不喝茶来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和正常的新陈代谢,而喝茶可以补充维生素的不足。牛羊肉是酸性食物。被人体消化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氢离子,使人体血液呈酸性,导致胃酸过多、便秘、疲劳等症状。大量喝茶后,人体内可以产生一定量的氢氧根离子,可以保持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因此,藏族人民喝茶喝酥油,为自己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防病保健方法。

在青藏高原的茶文化中,还有奶茶。奶茶有两种,一种是茶烧开后,牛奶直接加盐(或者不加盐);另一种在拉萨和其他城镇最受欢迎,因为它需要糖,所以人们叫它甜茶。这种茶必须用红茶煮,然后加入牛奶和白糖。它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甜茶传入西藏已有一百多年了。拉萨人第一次品尝甜茶是在穿越西藏、尼泊尔和印度的伊斯兰商人那里。之后,这种饮料很快受到拉萨贵族的喜欢,一些上流社会的家庭甚至请来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厨师。这些厨师在制作西式菜肴的过程中也有制作甜茶的技能。于是,甜茶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拉萨上流社会家庭,成为必需品和待客饮品。20世纪20年代,拉萨街头出现了甜茶屋。只有那些贵族、商人和富人才有资格进入香茶屋。女人比男人更擅长制作甜茶。几乎每个拉萨女人都会泡甜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甜茶屋总是禁止女性进入的。如果一个女人去了香茶馆,不仅会迅速传遍全城,还会在瞬间留下轻佻女人的骂名,连累家人。十年后,各种茶园遍布拉萨,但甜茶屋依然欣欣向荣。如今路过的老人都会进去小酌几杯,远道而来进香的男男女女都会在那里歇息或者吃点家乡带来的干包子或者其他食物配甜茶,同样是去茶园的人,对他们来说,甜茶屋还是原来的甜茶屋,还是新闻发布中心。

在农牧区,藏族人一般喜欢吃“羌木都”当早餐。它的吃法是在碗里放少量的巴赞、芝士粉(细奶渣)和酥油,然后倒茶。茶喝完后,巴赞用勺子搅拌着吃。藏族人无时无刻离不开茶,一般都是早上喝茶。在农牧区,你可以看到几乎每个藏族家庭都有一个火盆,一壶绿茶经常在上面煨。有条件的家庭早茶一定是酥油茶,中午以后再喝茶。藏族人喝茶也很讲究。喝茶时,他们不能出声,而是慢慢地啜饮。喝茶的声音被认为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在藏族人民中,藏族人把端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并祝愿他们的朋友和亲戚一路平安。在村口、车站、机场,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提着装满酥油茶或甜茶的暖水瓶为亲友送行;孩子出生第二天(女孩第四天),亲朋好友也要带酥油茶祝贺;在医院探望病人时,带上一瓶浓浓的酥油茶或甜茶,病人会感到极大的安慰。

在西藏,无论是农区、牧区,还是城镇,无论是远方的来客,还是永久的朋友,一踏进主人的家门,首先端出来的就是美味的酥油茶。主持人双手捧着,恭敬地请你喝一杯,然后进行安静的讨论。请喝茶,以示藏族人的好客。

在青藏高原形成的以酥油茶、甜茶为主体的多彩茶文化,将茶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共同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