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熙黄山松萝茶叶博物馆(王光熙黄山松萝价目表)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7-13 13:17:22
有人说,休宁是一幅品味不尽的山水国画。连绵的山、翠绿的林、蓝蓝的天、清澈的水……有山有水,刚柔相济,这一山水和谐的精致所在就是休宁。
有人说,休宁是一座浸醉心灵的徽州天堂。状元文化、道教文化、罗经文化、有机茶文化、红色文化……传统厚重,文化滋养,这片温润勃发的土地就是休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徽时赞叹: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黄山、九华山、齐云山、天柱山等都闻名于世。在清代,齐云山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神秀祈福地,如愿齐云山。”齐云山古称“白岳”,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是集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山岳风景胜地,现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区(现已正式入列5A景区预备名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多项国家级桂冠。数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齐云山情有独钟,李白、朱熹、唐寅、徐霞客等,寄情于峰岩之上,或赋诗题词,或树碑为记,现存537处摩崖石刻及碑刻,为齐云山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2010年,祥源控股集团入驻齐云山,投资建设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项目,现已打造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养生于一体的世界知名、国际一流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在加速休宁全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休宁县优质山岳资源极为丰富,凤凰山、金佛山、五龙山、松萝山、六股尖、五股尖……放眼绿水青山,处处“金山银山”。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48%,负氧离子含量常年保持每立方厘米1万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休宁是新安江、钱塘江、富春江的源头,率水和横江是休宁两大母亲河,全县拥有大小河流237条,有着“一源两水三百河,七十水库五千塘”之说。目前全县水质状况各项监测指标年均值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为优,是全国饮用水质量最高的县,也是全国饮用水最安全的县。
“休宁的水是财,休宁的财是水。”为让优质的生态环境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休宁以新安江综合保护开发为主线,以建设新安江源头福地为目标,依托区域自然条件和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科学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当前与长远两大关系,扩大全域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新常态,构筑起确保休宁水质的天然屏障,将休宁建设成为新安江生态文明之地、养生富民之处、和谐共进之所、福泽后世之源。
休宁月潭湖风景旅游度假区是围绕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月潭水库”规划建设的一个集资源保护、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美丽风景区。景区的规划严格按照水源地保护要求和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未来的月潭湖度假旅游区将是黄山市民的幸福乐园和养生天堂。
钟灵毓秀的休宁历史悠久,自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建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休宁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徽商、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徽文化的基因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状元文化、罗经文化、有机茶文化、红色文化。
从宋嘉定十年至清光绪六年,休宁共出了19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区县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近年来,休宁县着力打造以海阳钟鼓楼为中心,由状元博物馆(目前正在争创国家级博物馆)、状元文化广场、状元阁、附属庭院4大部分组成的状元文化园区,弘扬状元文化,传承“敢于争先、勇夺一流”的状元精神。
休宁是“中国罗经文化之乡”。“包罗万象,经纬天地”,休宁万安罗盘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曾荣获“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有“中华老字号”、“中国十大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百年品牌”等称号。为加强对罗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2012年兴建了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示古罗盘、古日晷、风水尺、风水古籍、古图谱等千余件文物,以传统制作工艺让访客充分感受深厚的罗经文化。
休宁是“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出口茶叶安全质量示范区和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全县有机茶颁证面积居全国首位。“休宁松萝”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是炒青鼻祖,创制于明初,至今远近闻名。新安源有机茶为中国有机绿茶在欧盟茶叶市场最大的供货商,也是唯一一家基地茶农受到德国客户数十万欧元年馈赠的产品信得过企业。“新安源有机茶”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用茶、2010上海世博会安徽省代表团唯一指定用茶。2017年3月20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专题报道新安源茶叶农民合作社在减肥降药、绿色有机茶种植方面的小做法、大成效。近年来,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有机菊花、六股尖山泉等特色产业也逐渐兴起,走上了绿色发展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转战地,是皖南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和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方志敏、关英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颂歌。现如今,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石屋坑”精神已成为新时期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投身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山水人文好休宁。齐云山自古就与黄山齐名,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誉,使齐云山再度风光于普天之下。状元县的品牌在国内外响当当,多姿多彩的文化与迷幻怡人的山水是休宁县未来发展的最大财富和优势。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护好这一方山水成了一代代休宁人始终坚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休宁县“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水资源保护工作摆在全县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今年初,休宁县委、县政府用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制定实施相关《实施细则》,动员全县扎实开展守护青山、守护碧水、守护蓝天、守护净土、美化城乡、创建文明“六大行动”。现如今,休宁水资源保护已初见成效,源头生态保护创新之举“垃圾兑换超市”数次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和推广,横江公园被评定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休宁以山水为载体,让您驻足流连;以文化为灵魂,让您养生养心。
名山秀水,文化休宁;守望文明,任重道远。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步伐正在休宁大地铿锵作响。
因疫情原因延期的2021第十四届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确定将于6月18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重启,持续举办至6月21日。
本届茶博会以“中国徽茶迎客天下”为主题,由安徽省供销社、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安徽省商务厅和合肥市、六安市、宣城市、池州市、安庆市和黄山市六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霍山黄芽,岳西翠兰,黄山松萝茶,顶谷大方,霄坑野茶;当然还有像舒城小兰花,涌溪火青,金山时雨,金寨翠眉,黄山贡菊等等
黄山毛峰最早知名的安徽茶,也是绿茶的经典代表;口感清香清爽
太平猴魁,绿茶的尖茶,特有的茶形,显得高大上,淡淡兰花香是她的特色。现在也是高端徽茶的代表,是很多要求高档徽茶的首选。
六安瓜片,绿茶中的片茶,也是绿茶唯一去梗的茶,口感醇厚柔和
祁门红茶,也是安徽唯一的红茶,同时也是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特有的祁门香,群芳之最。
霍山黄芽,黄茶中的精品,汤色金黄,口感醇厚
岳西翠兰产于安庆,像以前的桐城小花,也是现在都是叫这个了,也是属于绿茶,和黄山毛峰茶形,茶色都是差不多,不过也是稍有区别
黄山松萝茶传统的黄山绿茶,也是最早的屯溪绿茶。产于黄山休宁,现在也同茶叶进出口示范基地。
顶谷大方据说最早是由大方僧人制作,一般是高山绿茶制作,味浓醇厚。
大原自驾去黄山路程约1270公里,由于路程较远,如果时间充足,建议顺路游览几处有名景点。在此为您推荐几处沿途有名景区。
从太原出发至洛阳龙门石窟,路程大约420公里。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门票:90元,开放时间:7:30-18:30。
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路程约51公里。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汉传佛教的禅宗祖庭,因其历代少林武僧潜心研创和不断发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扬天下。
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门票:128,开放时间:7:30-18:00。
嵩山少林寺→西九华山,路程约515公里。
(西九华山风景区)位于河南东南隅的固始县境内,属大别山脉中段,为国家AAAA级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并有多处原始森林。整个景区主要以万亩茶园、竹海、森林、湖泊和峡谷瀑布群为主体,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豫南民俗为基调,形成茶、竹、禅三位一体,山、水、情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西九华山风景区已开放迎宾的景区有禅文化景区、茶文化景区、竹文化景区、民俗体验区、山水游览区,以及旅游服务区。
门票:140元,开放时间:8:00-18:00。
西九华山→天柱山风景区,路程约238公里。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西部,又名潜山、皖山、皖公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万岁山、万山等。为大别山山脉东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称余脉)。一般指潜山市境内以其主峰天柱峰为中心的山地,有时也指其主峰。据1980年航空测定,主峰海拔为1488.4米,规划保护区面积为333平方公里,风景区面积为82.46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天柱峰)地理坐标东经116°27′,北纬30°43′。
天柱山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名列安徽省三大名山之一(黄山、
黄山松萝茶文化博览园开放时间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的饮用历史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步,中国人发现和使用茶的历史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神农氏时期,想要了解中华茶文化,认知“茶”字的变迁就是一个捷径,就像这个问题问的:茶在古汉语中有什么别称?
了解茶在中国文化当中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加快速的了解茶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知茶给我们带来的利好。知名茶文化学者、资深茶文化传播者、@茶叶地理主笔地理君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在茶字出现之前,”茶“有哪些名称?
在古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要了解茶在古汉语中的别称,我们必须要追溯到源头,从历史文献当中,对于茶的记载开始,探寻出茶文化的脉络。我们需要知晓,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茶“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要搞清楚”茶“字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需要追溯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百科全书《茶经》,自从中唐时期的陆羽著完《茶经》,并开始在唐朝流行以后,”茶“才作为通用名称,有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含义。《茶经》里面是怎样记述”茶“字的由来呢?
在陆羽《茶经》一之源的注解中说:茶…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注曰从草当作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茶,其字出尔雅。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也就是说,在陆羽写作《茶经》的时候,描述“茶”这种植物还没有统一的说法,而据陆羽《茶经》注释可知:“茶”字出自唐玄宗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在当时,茶还有如上图所示的三种不同的写法,而到后来陆羽直接在”荼“字的基础上减了一笔,在《茶经》里面全部采用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茶”字,可以说,是从《茶经》开始,“茶”字的形、音、义才得以确立。
因此,我们目前已知的资料表明,唐代陆羽《茶经》的撰写及流行开始,“茶”开始成为通用的名称。以致于宋代梅尧臣写诗称赞说: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出自《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在“茶”字出现之前,在历史文献当中,能够表示“茶”含义的文字有很多,在“茶”统一以前,究竟有多少字可以指代茶呢?
茶字出现之前,有多少字是指代“茶”的?
其实,这个问题,《茶经》里面也给到了我们答案,在《茶经》一之源当中就有了详细的说明: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经》百川学海本
连带上面提到的(木茶)和荼,在唐代陆羽之前,茶字就有这七种写法,实际上,这不仅是茶字的七种写法,也是唐代不同地域对茶的称呼,接下来,地理君就和大家一一说说这些指代茶的字的来龙去脉。
这七个字里面,最早出现的字是“荼”,字出《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是否是神农氏所作,目前仍存有较大的争议。但是荼作为指代茶的含义,在古书当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在《茶经》七之事里有了多条引用: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欲煮茗饮……
较早出现,作意义延伸或解释用的字:槚、茗
在上面的引用当中,我们发现,用来解释荼的意思时,用到了两个字:槚和茗,并且在相关的解释里面,“槚”字怀疑是不同地区方言的不同,作为发音与“茶”相近的说法而出现的异体字,当然,也有可能是“茶”是“槚”的异体字也有可能,只是在写法上槚不如茶更为简单;
而关于茗,这个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并且常常茗和茶一起使用,叫作茗茶。从现在的含义来讲,二者几乎是通用,含义一致,而在历史记载当中,有“早采为茶,晚采为茗”的说法。
《茶经》原文影印版关于茶的记载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曾经应用最广泛的字不应该是茗吗?你看到现在都还在用,其实不是,在晋代甚至是在唐代以前,所有表达茶的含义的字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字是荈。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西晋时期,杜育(又作杜毓)写了一篇《荈赋》,全文仅有140余字,却写到了茶的方方面面,在陆羽《茶经》里面,先后引用加引注就有五次之多,这篇文章可谓是到目前为止写茶最经典、最精炼的文字,并且文章当中还出现了在茶文化史上的多个这个具体的内容,可以去学习@茶叶地理的专栏《细说〈茶经〉:茶圣陆羽的品茶智慧》,在这里就不展开来叙述了。
并且,荈字也经常和“荼”、“茶”、“诧”连起来用,比如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就提到“荈诧”,而在晋代左思《娇女》诗中就有“心为茶荈剧”,孙楚歌“姜、桂、茶荈出巴蜀”等等。而这些引用当中,陆羽把原文的“荼”统一改成了“茶”,所以,我们今天看《茶经》时会发现,全书“茶”字最多。
《茶经》七之事引用《方言》中的记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意思是蜀地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这显然是地方方言了。
其实,茶经引文里有提到,但是并没有单独列出来的字还有这两个:(木茶),这个是在区别茶是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时候用到的一个字,现在电脑里打不出来这个字,只能用括号来表示;
诧也是指代茶的一个异体字,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里就将“荈诧”并列,一是为了解释清楚,二来也是因为“诧”有指代茶的含义。
除了这些指代茶的含义以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哪些别称也是指代茶的含义呢?
古代汉语中,“茶”有哪些别称?
在古代汉语中,随着人们对于茶认知的加深,尤其是在陆羽《茶经》流行起来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爱上了喝茶,以至于在《茶经》之后的唐代形成了“比屋皆饮”的盛况,而茶也成了既是“琴棋书画诗酒茶”风雅之事,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必需的“跨界元素”,因此,围绕茶和喝茶,在文人的演绎里,茶就有了诸多的别称。接下来,地理君就为你一一说明。
传世名画当中有很多再现了饮茶的场景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茶这一既是物质又是通灵之物的妙草,成为历朝历代文人茶友称颂的对象,而围绕品茶、煮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于是就有了这些琳琅满目的茶的代称:
甘露、酪奴、水厄、翘英、灵草、蓝英、绿华、流华、玉蕊、愁草、嘉草、叶嘉、清友、瑶草、仙掌、晚甘侯、王孙草、瑞草魁、涤烦子、余甘氏、不夜侯、冷面草、苦口师、嘉木英、紫云腴、白云英、离乡草、云雾草、玉川先生、龙芽凤草。
这些代称当中,有些我们较为熟悉,而有些说法如果不加解释,还有些令人费解,但不管是哪一种代称,都指向茶的美好以及饮茶带给人的非同一般的饮茶体验。
甘露:描述茶的美味如同甘甜的露珠,指代茶的美好滋味。
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出自(刘宋)《宋录》
酪奴:实际上在《茶经》里讲到的,茶不会比乳酪差,但在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茶要比乳酪差一些,所以才称酪奴。
惟茗不中,与酪作奴。——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水厄:沉溺于茶中不能自拔,于是就成了别人口中的好水厄。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彭城王谓缟曰,卿不慕王侯八珍,好仓头水厄。——出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翘英:指采茶时的茶芽的状态,新生的茶芽尖翘挺拔。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出自(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灵草:指代茶的奇妙功效,在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功效的精妙比语不胜枚举,灵草之说在唐代尤其盛行。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出自(唐)陆龟蒙《茶人》
蓝英:茶是茶人的最爱,怎么描述都不嫌多,诗人恨不得把所有的好词都给茶用上。

绿华:由茶的颜色入手,直接描写茶蕴含的精华之义。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出自(唐)陆龟蒙《茶籯》
书法家颜真卿是陆羽的恩人,也是好茶之人。
流华:在茶的描写方面,受茶圣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茶的精华是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出自(唐)颜真卿《五言月夜暖茶联句》
玉蕊:在过去采芽心尚未普及之前,文人们就开始偏爱初生的嫩芽了,这种“偏爱”原料细嫩的茶品倾向,在今天达到了极致。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出自(唐)吕岩《大云寺茶诗》
愁草:在唐代,茶作为草本还是木本的说法并未统一,很多说法中仍是将茶作为草类,因此,出现了各种草。毕竟唐代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分类详尽的植物学。
乳窦溅溅通石脉,滤尘愁草春光色。——出自(唐)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晚甘侯:将饮茶后的体感体验作为茶的代称,也很常见。
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出自(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
王孙草:在文人墨客眼中,茶是可以通仙灵的神草,自然可以睥睨王孙,称呼为王孙草自然是一点儿也不过分。
借问王孙草,何时放碗花。——出自(唐)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瑞草魁:茶是所有好的草里面的老大。
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出自(唐)杜牧《题茶山》
涤烦子:茶最重要的功效就是可以荡尽烦恼和忧愁。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出自(唐)施肩吾
余甘氏:一碗茶吃罢,回味无穷,甘醇爽口。茶重回甘从古代就开始了。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不夜侯:茶喝多了让人睡不着,古人也有这么认为的。喝茶提神,由此可见一斑,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斑。
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出自(五代)胡峤《飞龙涧饮茶》
冷面草:和宋代的点茶法有关,研磨成粉,点白如花,自然有人喜欢暖色有人喜欢冷色,因此,这冷面草倒也稀奇。
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也。——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甘心氏、苦口师:不苦不涩不是好茶,吃茶的时代,茶入口当然是先来苦味,苦过之后,回甘才更迅猛。
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出自(宋)陶榖《清异录》
茶实嘉木英,其香乃天育。——出自(宋)秦观《咏茶》
紫云腴:陆放翁吃的这茶非同凡响,睡个午觉的工夫,就被这茶香给引醒了。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腴。——出自(宋)陆游《昼卧闻碾茶》
玉川先生:玉川子,卢仝的向往,茶人的神往,茶的代称。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龙芽凤草:茶自从成了贡品,得到了皇帝的赞赏,龙团凤饼的源头,自然是龙芽凤草了。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出自(宋)吴潜《遏金门·和韵赋茶》
嘉草:甭管是何种草,写成好草的占了大部分,从陆羽的《茶经》开始,茶就和所有的好词儿连在了一起。
——出自(宋)王安石《试茗泉》
叶嘉:大文豪苏东坡用倒装词的方式,赋予了茶特殊的意义,叶子是好的茶,茶是好的叶子。
文中以物拟人,寓意茶为叶嘉。——出自(宋)苏轼《叶嘉传》
清友:以茶为友,古已有之。
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瑶草:茶不仅是地上的灵药,更是天上的神草。
不与世人尝,瑶草自年年。——出自(元)倪珊《龙门茶屋图》
仙掌:采摘的茶青标准不同,形象自然也不一致,今有太平猴魁,古有玉泉仙掌。
闲与故人池上语,摘将仙掌试清泉。——出自(明)袁宏道《玉泉寺》
白云英:白云生处的精华,从古到今对茶园的生态环境都十分注重,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天我们可以讲出更多事实证据,古人不讲证据,看着云山雾罩,那定是有神仙了。
雁顶新茶味更清,仙人采下白云英。——出自(明)朱谏《雁山茶诗》
离乡草:从大红袍的典故而起,茶的味道,叫人想家。
茶初山则香,俗呼离乡草。——出自(清)《崇阳县志》
云雾草:这个不用多讲,高山云雾之中,神仙采茶之境。
千年云雾草,早春松萝芽。——出自(清)吴嘉纪《送汪左严归新安》
如此多的代称,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儿懵?其实呢,这也不一定是古汉语中指代茶的全部,只是这些被人们找出来、传诵较多而已。
透过这些花样繁多、角度各不相同的茶的代称,我们会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茶文化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延传几千年,经久不不衰,还远渡重洋,影响世界,成为悄悄的改变世界的一股东方力量,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究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茶在文化传播当中的意义和影响力是怎样的?
茶文化既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现代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始,茶就通过陆上、海上等多个途径,远播西方,在16、17世纪在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地相继掀起了饮茶的热潮,直到后来18世纪,恶名诏著的罗伯特福琼从中国偷走茶树,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成功,中国茶的专有优势才一步步丧失。
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程中,既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玩物”,也是平民百姓居家生活的“必需”,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的重要经济作物,是帝王将相奢侈生活消费的必需。
茶文化亦俗亦雅,所有这些都与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的推崇和歌颂密切相关,应该说茶启迪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强健的身体,而文人雅士又通过诗文进一步推荐了茶文化,促成了茶业繁荣和茶文化的兴盛。
很多文人墨客都是品茶高手。
茶是目前人们公认的健康饮料,可以给人类带来健康,当前随着人们对于茶研究的加深和茶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喝茶、推广茶文化,对于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关于茶的印记,一方面我们要客观地理解文人将茶入诗文的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写茶时的社会背景和表达心态,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去伪存真的思辨意识,来区别对待古人对于茶的种种描述和记载,借助于现代科学手段的研究和发现,更加理性客观地认知茶的价值。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大山之中,有着太多的文化精髓,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些不适合今天环境的说法和观点,我们需要秉持批判着继承的原则,让真正的文化发扬光大。关于茶,关于中国传统的茶文化,@茶叶地理愿在文化传播的层面尽一点儿绵薄之力,如果这篇答案你觉得还不错,就给我们点个赞吧!想要学习更多茶文化知识,关注@茶叶地理,收获更多!
松萝茶产于松萝山。松萝山位于休宁城北约15公里,与琅源山、天宝山、金佛山相望,最高峰海拔882米,茶园多分布在海拔600~700米之间,山势险峻,崖悬壁峭,松萝交映,连绵数里,风景秀丽,"松萝雪齐"为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山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壤为杂有风化成片状碎石的乌沙土,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尤其在古诗词里,那些优美的称谓,或清雅,或浪漫,或想象力大开,赋予了茶更多文化内涵,快来欣赏一番吧。
茶生于山颠云雾处为佳,故称。
唐·皮日休《寒日书斋即事》:“深夜数瓯唯柏叶,清晨一器是云华。”
因茶生于山间云雾处,故称。
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云不知。”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因茶可提神,饮后夜不能睡。
五代·胡峤《饮茶》:“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
古人对茶的拟人戏称。喝茶甘甜,余味无穷,故称。
本为一种豹皮制成的鼓风之具,此喻饮茶如其所吹之风,故称。
清·胡怀琛《春日寄家兄闽中》:“海扇占春信,仙芽问五夷。”
对茶的美称。因茶泡开如鸟爪,故称。
宋·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上等的芽茶美称为“玉芽”。
对茶的喻称。茶喝之甘甜饴美,故称。
对茶的喻称。因茶叶状似鸟嘴,故称。
唐·郑谷《峡中尝茶》:“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茶的别称。早春时茶已吐出嫩芽,故称。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宋·周必大《茶》:“还向溪边寻活水,闲于竹里试阳芽。”
对茶的喻称。鸡苏原为一种植物,其叶淡香,以此喻茶为“鸡苏佛”。
对茶的拟人戏称。浓茶味苦,故称“苦口师”。
清·姚鼐《同秦澹初等游洪恩寺》:“明朝相忆皆千里,那易僧窗啜乳茗。”
对茶的喻称。茶未展开时似枪,故称。
对茶的喻称。茶叶泡开后如一面面小旗,故称。
唐·杜甫《进艇》:“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瓮无谢玉为缸。”
本指茶瓯上浮的茶沫,后以喻茶。
对茶的美称。茶为茗,喝之清香解渴,故称。
唐·白居易《晚起》:“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
唐·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本指茶的老叶,即粗茶,后泛指茶。
唐·施肩吾:“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对茶的喻称。茶芽似鸟雀的舌头,故称。
古人对茶的美称。瑞草为香草,茶为瑞草之首,极言茶之佳美。
唐·杜牧《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
对茶的拟称。喝茶后似食橄榄那样回味久长,故称。
即楸树,本为一种乔木,后代指茶。
元.耶律楚材《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