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茶艺的关系怎样(茶艺与茶文化)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6-03 18:03:12
目前,对茶文化的许多术语有一些模糊甚至混乱的理解。茶艺界很多人经常把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搞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比如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艺馆。有的叫茶道表演,有的叫茶道表演。需要深入讨论,明确定义,才能获得统一认识。
“茶艺”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省。20世纪70年代台湾省茶文化复兴后,1978年,茶文化组织拟成立时,在台湾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下,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茶艺协会和高雄茶艺协会。1982年,中国茶艺协会成立。各种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广为接受,也传到了港澳和mainlandChina。至于为什么叫茶道,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饮茶的民俗,有人提出用“茶道”一词。但也有人认为,虽然“茶道”在中国自古就有,但却是日本独有的。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会引起误解,以为是把日本的茶道搬到台湾省。另一个担心是“茶道”这个提议太严肃了。“道”这个词在中国特别庄重,可能不太容易让人很快接受,所以提出了“茶道”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同意定案。“茶艺”应运而生。
但是什么是茶艺呢?各家的解释都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如台湾茶艺专家姬野所说,“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人文命题。其目的在于生活而非茶。”(姬野:第《茶艺信箱》98页,台湾茶艺杂志出版)范增平老师说:“茶艺包括两个方面,科学的和人文的,即一是技艺,科学地制作一壶茶的技术。艺术,享受一杯茶的美妙方式。中国茶艺之美,属于心灵之美。欣赏茶艺,要把自己放到全过程中去观察整体。”(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280页,台湾省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湾省茶艺专家蔡老师说:“茶艺是指喝茶的艺术。注重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鉴赏、品茶的环境、人际关系,进而广泛深入‘茶艺’的境界。”(蔡:《现代茶艺》202页,台省文化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老师也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既是一种发挥茶叶品质的技艺,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
通过泡茶和品茶的过程,我们只有全神贯注才能体会到茶的状态,才能有条不紊地展现美感和主客之间的良好关系。由此,我们实现了修身养性、和谐相处的社会教育功能。(同上,第197页)北京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说:“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说的‘艺术’是指泡茶、泡茶、品茶的艺术。我们这里说的‘道’,是指艺术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王玲:《中国茶文化》87页,中国书店出版)陕西作家文鼎老师说:“茶艺是指泡茶、泡茶、喝茶的技术。当技术达到完美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一门艺术”“茶艺是茶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文鼎:《中国茶道》,第46、49页,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浙江湖州茶文化专家寇丹综合各种理论后认为,茶艺可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生产、制作、管理、饮用的方法,探讨茶叶的原理和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全方位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一壶茶,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茶艺初论》,出版于《农业考古》,1997年第4期)

所以,泡一壶茶,不仅要科学,更要艺术。也就是说,不仅要掌握茶叶鉴别、温度、冲泡时间、动作规范等技术问题。还要注意整个操作过程中酿酒人的艺术美。“欣赏茶艺的冲泡技艺,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包括环境之美、水之美、器皿之美、茶之美、艺术之美”“茶艺之美表现为器具之美、心灵之美。仪表酿酒师的外貌,包括外貌、姿势、神态等。心智指的是心、精神、思想等。对酿酒人的,通过酿酒人的外表,包括外貌、体态、神态等。心智指的是心、精神、思想等。通过酿酒师的设计、动作和眼神来表达。”(童启清:《习茶》第110页,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正如蔡老师所说,泡茶的过程“本身也是促进表演艺术发展的一种方式。”茶馆的从业者如果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的餐饮人员,而会自觉地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茶道和茶道有什么区别呢?茶道和茶道有什么关系?
王凌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第二部分《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说的‘艺术’是指泡茶、泡茶、品茶的艺术。我们这里说的‘道’,是指泡茶过程中贯彻的精神。没有艺术,就是空洞的理论;有艺无道,节无精无灵。……茶艺,名而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茶道是精神,是真理,是规律,是本源,是本质。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你可以通过内心去体会。
茶道与茶道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蔡老师也认为:“如果要强调有形的行动部分,就要用‘茶道’,而强调由茶所引起的思想和审美状态,那就要用‘茶道’。”“指导‘茶道’的思想就是‘茶道’。”(蔡:《现代茶思想集》410,408页,台湾省玉川出版社出版)我们认为王玲教授和蔡老师的这些话,已经把茶道和茶艺的区别和联系讲得非常清楚了。茶是经营茶艺过程中所追求和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往往与人生、生活哲学相结合,成为茶人的行为准则。因此,陈教授认为:“中国茶道是通过品茶的过程来引导个人完成道德修养的方式,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和谐与幸福。”(陈香白:《中国茶文化》,第5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对茶人提出如此高层次的要求,未免过于严格和空洞,一般人也不容易掌握。大量的茶艺和专家用简洁的哲学语言进行了,提出了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让所有茶人都易于理解和操作。这些基本精神是饮茶的道德要求,也称为茶德。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年就指出:“茶是拿来用的,味寒,慎饮节衣缩食者最佳”。
即饮茶者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有节俭的美德。陆羽对饮茶者提出了道德要求,喝茶不再是单纯满足生理需求解渴。唐末刘甚至在《茶十德》年指出:“茶益仁”、“茶敬”、“茶使心卡雅”、“茶可行”。可见早在唐朝就有了喝茶的好方法。刘的《茶德》可视为诗人皎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三饮而得道”和“你懂茶道之理”对道和茶道的阐释和丰富。所以茶道要追溯到唐代的皎然、陆羽时期,当然没有日本茶道那么清晰具体。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