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百科 > 至尊豪礼酒多少钱一瓶(尊礼茶叶价格)

至尊豪礼酒多少钱一瓶(尊礼茶叶价格)

看赛尔号电影3可以得神马????

赛尔号大电影3:联盟VS库贝萨。角色:艾里逊、佐格、迪恩、赛小息、罗杰、卡璐璐、阿铁打、雷伊、卡修斯、布莱克、盖亚、雷蒙、肖恩、派特、库贝萨。群体角色:海盗士兵。上映时间:7月12日(目前多少结束还不会那么清楚)奖励:超NO、雷伊长翅膀、库贝萨、盖亚套装。奖励排名(等奖越大越推荐兑换):一等奖:库贝萨长得非常强壮,体力和攻击高,技能好,比神兽都厉害,强烈推荐!二等奖:超NO可以获得大礼包,和圣光精灵,等其他特权都有。推荐!三等奖:雷伊长翅膀只会加一点点能力,不推荐。四等奖:只是一个套装,没用的,不会把精灵变强,不推荐。电影卡票:门票特立独行死党计划小队分享至尊豪礼兑换码数量1234人数1234价值:20元30元50元70元我没抄袭,我是辛苦打来的

在唐代,茶与诗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浙江新昌一带曾被誉为“唐诗

之路”,在那里只要元稹、白居易的新诗一写出,就有人转抄纸上,拿

到集市上去换新茶。以茶换诗,以诗得茶。茶与诗“联姻”构成了中国

茶给诗人清思助兴,诗人也给茶传神写照,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茶诗

内容涉及茶的采制、风俗、烹煮、斗茶、茶宴等。这些茶诗也极大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50多首茶诗,他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

山境会亭观宴》诗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声俱绕身,盘下

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此诗烩炙人口,广为传诵。诗中“紫笋”即产自潮州的贡茶“顾渚紫笋

”。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也有首宝塔诗《茶功》:“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

后追邀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中唐诗人卢仝的《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茶诗之一

诗中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与晋人张载的“芳茶冠

六清,溢味播九区”相呼应。卢仝还有首《七碗茶》:“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春风生。”此诗把饮茶之

妙写得淋漓尽致,连苏轼也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苏轼的咏茶诗也写得空灵别致,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中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

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前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

柔佳茗似佳人。”诗中他把佳茗比作佳人,实别出心裁,千古绝唱。

诗仙李白一生写了许多酒诗,也写了很多茶诗。他的《答族侄僧中

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我国较早的咏名茶诗,诗中写道:

唐诗人齐己也有首《咏茶十二韵》,其开头写道:“百草让为灵,

功先百草成。甘传天下口,贵占火前名。”

南宋诗人陆游出仕过福州、镇江,又曾入蜀赴赣,辗转各地,有机

会品尝各地名茶,所以在他的《剑南诗稿》中,咏茶诗词就有300多首

是历代写茶诗最多的诗人。他曾写道:“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从诗中可看出陆游自己动手烹茶为乐

元代诗人谢宗可有首《雪煎茶》:“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

清新……”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稹在饮安徽泾县“涌溪火青”茶后

写道:“不知泾县山之涯,春出茁此香灵茶;雨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

夫应不浅;芳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宋代蔡襄的《

北苑茶》,欧阳修的《双井茶》等都是著名的茶诗。宋朝的杜耒名不见

经传,但他的“寒夜客来茶当酒”诗句传颂千古,成为客来敬茶的最好

注解和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的最好例证。在当代,已故的陈毅、郭沫若

、赵朴初也曾写下优美的茶诗。

译文: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译文:越人送给我剡溪名茶,采摘下茶叶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着青色的饽沫的茶汤,如长生不老的琼树之蕊的浆液从天而降。一饮后洗涤去昏寐,神清气爽情思满天地。再饮清洁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飞雨落洒于轻尘中。三饮便得道全真,何须苦心费力的去破烦恼。

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来自欺欺人。愁看毕卓贪图饮酒夜宿在酒瓮边,笑看陶渊明在东篱下所做的饮酒诗。崔使君饮酒过多之时,还会发出惊人的狂歌。谁能知饮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传说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译文: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译文: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

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司马相如虽有渴疾,一觞一咏,引来群贤宾客。相如起做灯前,酒兴文采,风姿挺秀。竭尽胸中万卷诗篇,文辞充沛,犹如三峡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归家,文君并没入寝,两人相对,坐在小窗前面。

5、巽上人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馀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

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

译文:芳香的茶树丛掩隐在青翠的湘妃竹林里,叶上那滴滴神露凝聚着纯洁的光华。更有这山寺的得道高僧深知茶道,在清晨采回了这珍奇的细嫩茶芽。晨雾紧贴着石涧奔湍的山泉蒸腾而上,采茶之处离山崖之顶也不过咫尺之差。

盛茶的器具有圆有方,色泽绝非一般,茶叶品质如圭如璧,真是美玉无瑕。我吩咐家人用华贵的茶具去煎这难得的奇茶,淡淡的余香弥漫到远处的人家。这纯和的茶香让我的灵魂得以净化,并以自然的本真荡去内心的昏邪。

它如同佛祖如来那甘露一般的斋饭,一下子熏香了毗耶城和整个天下。这香茶是蓬瀛仙客的友伴,谁不惊叹,恐怕更珍贵于天上神奇的仙酒流霞。

没找到现代诗歌,只找到了一些古诗,还是挺不错的。现代的人很少爱写关于茶的诗歌了,都没有古人那么有情趣。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蒙蒙漠漠更霏霏,淡抹银屏幂讲帷;

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

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

惟有庭前双白鹤,翩然趋避独先知。

关于"茶"的诗句是非常多的,提供一部分供你参考:1、前月浮梁买茶去(唐·白居易·《琵琶行》)2、日高人渴漫思茶(宋·苏轼·《浣溪沙》)3、早茶采尽晚茶出(宋·陆游·《示儿》)4、林间携客更烹茶(宋·辛弃疾·《鹧鸪天》)5、三杯浊酒一瓯茶(宋·无名氏·《鹧鸪天》)6、待羔儿、酒罢又烹茶(宋·辛弃疾·《满江红》)7、馀甘解助茶清(宋·无名氏·《临江仙》)8、鬓丝几缕茶烟里(宋·陆游·《渔家傲》)9、鬓丝几缕茶烟里(宋·陆游·《渔家傲》)10、酒阑更喜团茶苦(宋·李清照·《鹧鸪天》)11、酒阑更喜团茶苦(宋·李清照·《鹧鸪天》)12、茶甘饭软(宋·陆游·《沁园春》)13、已改煎茶火(宋·苏轼·《南歌子》)14、喜观书不用、菊茶明眼(宋·无名氏·《沁园春》)15、奇茶堪献仙家(元·无名氏·《沁园春》)16、举觞无复问煎茶(宋·韩淲·《浣溪沙》)17、嫌茶爱酒(宋·沈瀛·《减字木兰花》)18、粗茶淡酒(宋·沈瀛·《减字木兰花》)19、茶瓯酒碗试濡唇(宋·韩淲·《浣溪沙》)20、春笋惯分茶(宋·史浩·《临江仙》)21、一缕茶烟透碧纱(清·纳兰性德·《采桑子》)22、篝火为试江南茶(宋·陆游·《梅花》)23、茶鼎熏炉宜小住(宋·辛弃疾·《减字木兰花》)24、活火分茶(宋·李清照·《满庭芳》)25、省事嚼茶芽(宋·陆游·《即事》)26、堕巢篝火唤煎茶(宋·陆游·《秋思》)27、晴窗细乳戏分茶(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28、好事新分安乐茶(宋·陆游·《杂兴》)29、清甘夸说与茶便(宋·程大昌·《浣溪沙》)30、唤客烹茶闲话了(宋·吴潜·《满江红》)31、更拟索茶煎(宋·赵彦端·《临江仙》)32、风雨扬茶烟(宋·吕渭老·《水调歌头》)33、晴瓯茶泛雪花香(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34、云门胡饼赵州茶(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35、采蕨蕈煎茶(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36、茶抽雀舌郎忙摘(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37、触翻茶瓢(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38、饭后更煎茶一盏(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39、笼暖焙茶烟(唐·白居易·《即事》)40、摘茶人自忙(宋·黄庭坚·《阮郎归》)41、笔床茶灶(宋·陆游·《苏武慢》)42、薄茶佳客随情(宋·宋太宗·《缘识》)43、旋烹茶感南认(宋·宋太宗·《缘识》)44、萧寺寻茶(宋·朱敦儒·《朝中措》)45、溪姑负笼卖秋茶(宋·陆游·《秋兴》)46、烹茶上酒楼(宋·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47、酽茶三五碗(宋·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48、曾到未到俱吃茶(宋·释慧远·《偈颂一百零二首》)49、茶醒睡眼(宋·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50、茶湔舌颊甘(宋·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51、到不到赵州吃茶(宋·释正觉·《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52、茶瓯金缕鹧鸪斑(宋·管鉴·《浣溪沙》)53、清风横点白云茶(宋·释印肃·《颂证道歌·证道歌》)54、寒凝茶烟(宋·周邦彦·《诉衷情》)55、茶胜薄(宋·李曾伯·《满江红》)56、茶瓯不少辍(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57、且饷田畯茶(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58、僧来不厌茶(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59、僧老识茶味(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60、蒲团茶味足(宋·曹勋·《山居杂诗九十首》)61、茶添胜致(宋·杨无咎·《朝中措》)62、茶盐贺喜(宋·曹勋·《水龙吟》)63、山寺馈茶知谷雨(宋·陆游·《春日》)64、见僧舍、茶烟飘湿(宋·葛长庚·《贺新郎》)65、茶盐坑冶仓场务(元·梵琦·《渔家傲》)66、撮角茶床金钉校(宋·王珪·《宫词》)67、内库新函进御茶(宋·王珪·《宫词》)68、两腋清风茶一杯(宋·陈人杰·《沁园春》)69、茶枪小摘春明(宋·方岳·《西江月》)70、茶瓯禅榻两相宜(宋·张道洽·《梅花》)71、茶瓯罢、清风顿生双腋(宋·无名氏·《声声慢》)72、嫩汤茶乳白(宋·陆游·《寓叹》)73、一杯茶罢成行计(宋·吕渭老·《渔家傲》)74、倒不如淡饭粗茶茅屋下(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75、把一个花花世界喝了甜茶(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76、岩前恨欠煎茶地(宋·陆游·《夏日》)77、腊茶盂子太清些(宋·刘克庄·《浪淘沙》)78、邻翁能共一瓯茶(宋·陆游·《野兴》)79、闲院自煎茶(宋·陆游·《乌夜啼》)80、只有茶瓯味最便(宋·李之仪·《南乡子》)81、茶罢竹间携手(宋·姚述尧2·《好事近》)82、蒲团茶鼎掩山扃(宋·周密·《浣溪沙》)83、今日薰香瀹盏茶(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84、飞来峰下吃茶去(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85、今岁丝纶茶药(宋·程大昌·《好事近》)86、天子须尝阳羡茶(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87、爱眠新著毁茶文(宋·陆游·《幽居》)88、村女卖秋茶(宋·陆游·《幽居》)89、闲中一盏建溪茶(宋·张抡·《诉衷情》)90、故绕茶醾架底行(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

1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至尊豪礼酒多少钱一瓶,尊礼茶叶价格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月团喻指茶饼)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特别是“唯有两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1、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顾况《焙茶坞》

2、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3、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4、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六羡歌》

5、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

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还有一首宝塔诗格式的茶诗,是现代草根诗人胡秉言所作

清高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饮狂

淡淡清香飘千古,修身听命日月长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杨基)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德祥)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浦瑾)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吴兆)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竹灶糖嵯悴槐洌钗队庑隆!?蓝仁)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潘允哲)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选自《金瓶梅》)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杨万里)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苏轼)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陆游)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陆游)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陈选)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佚名)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佚名)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黄庭坚)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佚名)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佚名)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佚名)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黄镇成)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韩奕)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张可久)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张可久)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崔道融)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张鳌)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郑板桥)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冼玉清)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

(王师俭)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黄遵宪)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郑板桥)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郑板桥)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唐·徐夤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范仲淹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元·林锡翁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清·陆廷灿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蜇鸣金礼数该。

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著力喊山来。——清·周亮工武夷黄山一片绿,采茶农夫如蝴蝶。

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当代·郭沫若得天独厚大红袍,味到岩茶意气豪。

——当代·潘主兰一溪牵乱山,万绿沉竹筏;上岸拾云去,岩前煮新茶。——当代·贾平凹《尝茶》〖唐〗刘禹锡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但茶文化一词的普遍引用,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的茶文化研究者认为,茶文化是在茶“被应用过程中”或者说“在茶的品饮活动中”所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茶文化“是茶作为饮料在被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体”。中国发现茶的用途可追溯到我们传说中的先祖神农氏之时。后来,茶被人们长期使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把饮茶当做一种精神享受,产生了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与社会生活不相适应的东西被淘汰和摒弃,但更多的是产生和发展,使茶文化的内容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也使茶文化从低级走向高级,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在不断发展中形成自己的个性。最终,使茶文化博大精深,构筑成为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先秦茶文化的酝酿???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时代,距今有5000年左右。2004年,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6000年前的文化层中,发掘出部分树根根块,后经中日考古界、茶学界鉴定,认为是“5500年前人工种植的茶树根”。按此推测,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500年前。东晋(317—420年)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在周武王伐纣时(前1066年)巴蜀一带(现今的四川、重庆以及云南、贵州两省靠近川渝的部分地区)不但有人工栽培茶园,还出现了以茶为礼的上贡。“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表明3000年前茶已在人类生活中出现并融入上层社会。西汉文学家扬雄《方言》中记载:“蜀人谓茶曰葭萌。”明代文学家杨升庵《郡国外夷考》中记载:“《汉志》葭萌,蜀郡名。葭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表明蜀王分封其弟的都邑“葭萌”是“以茶氏郡”,是重要的产茶区。这段文字清楚地记述了在周克殷以后,巴变成宗周的封国,当地出产的茶叶等多种方物成了“纳贡”之品。而且其中的茶叶,已经不是采集的野生茶,而是种在园中的“香茗”。说明在西周前巴人不仅利用茶、饮用茶,而且会种茶、制茶和藏茶。因此可推测,在西周之前葭萌就是著名的产茶地。诸多事例表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先民已开始饮茶、种茶、制茶、藏茶,随之而生的茶文化现象也开始萌生。二、秦汉茶文化的萌发秦汉时,饮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向大江南北逐渐蔓延开来。但明确表示有“茶”的意义,并为史学家认为是茶的最早文字记载,是成书于2200年前秦汉时期的字书《尔雅》,其中有“槚,苦荼”之说,而“苦荼”当为茶之意。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前141年)阳陵墓葬出土的固体茶,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茶叶。这些茶叶装在一只木盒中,是埋在墓葬群周围一系列墓坑中,供这位皇帝在另一个世界享用的大量随葬品之一。汉景帝刘启卒于公元前141年,因此这些茶叶可追溯至那一年左右。由此,中国古代皇室好饮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160年前。唐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提到的《茶陵图经》载,地处湖南的茶陵古称荼陵,是西汉荼陵侯刘沂的领地。荼陵的命名也始于西汉,陆羽《茶经》中对其名的由来说得很清楚:“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茶经?七之事》还记载:“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陆羽在谈及诸多发生在中唐及中唐前的茶事时,特别提到丹丘子,说他是一个汉代仙人,也就是以后《神异记》中指点晋时余姚人获大茗的那个道士。而丹丘位于今浙江宁海县南九十里,属有名的茶产地和佛教名山天台山支脉。黄山君,也是汉代得道的一个仙人。黄山,位于安徽歙县境内,是著名的黄山毛峰茶产地。这表明至迟在汉时,茶的种植、生产和饮用,由巴蜀经荆楚传到长江中下游和浙江沿海一带了。同时提到的司马相如与扬雄是汉赋大家。我国文学史上,楚辞、汉赋、唐诗都是光辉的时代。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扬雄,常并称“扬马”。恰巧,这两位大汉赋家都是我国早期的著名茶人。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扬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物角度,一个从文字语言角度,都谈到茶。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司马相如,为蜀成都人,他所著的《凡将篇》中,记录了当时的20种药物,其中谈及的“荈诧”便是茶。这是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也写道:“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记述。说明汉时已有饮茶的器具,且讲究烹茶技艺。而“武阳(现四川彭山)买荼”表明,当时在集市上已有商品茶叶出售。在王褒《僮约》之前,关于如此进步的饮茶法,以及茶作为商品的记载几乎没有。王褒《僮约》的出现说明当时至少在四川成都一带,饮茶已成为上层人家的生活习惯,茶已成为商品。据此推侧,茶树的人工栽培在相当范围内已较普及,茶的加工技术也已达到符合当时商品茶的要求,并已逐渐扩大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还出现了茶叶集市。从历史文献和汉代考古看,西汉时,贵族饮茶已成时尚,东汉很可能更普遍。东汉(25—220年)许慎撰,北宋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中说:“荼,苦茶也,······此即今之茶字。”与此同时,饮茶器具也开始从食器中分离出来,浙江湖州出土的嵌有“茶”字的东汉四系罍和浙江上虞出土的东汉越窑茶器就是例证。至此已有足够史料表明,至迟在秦汉时,茶作为一种饮料,已开始从巴蜀蔓延开来;而茶叶种植也已扩展到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饮茶开始为文人所好,这就为茶由物质范畴上升到精神领域打下了基础。茶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已逐渐显现于世。三、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形成朱自振在《茶史初探》说:“我国发现、利用和饮用茶叶的历史虽然非常悠远,但是从文献记载来说,汉以前乃至三国的茶史资料十分稀少,以至对这时的茶,只能称之为是一种只流传巴蜀的区域性的简单饮料文化。至两晋以后,随着茶叶文化与我国各地社会生活和其他文化的进一步相会、相融和相互影响,也随着文献记载的增多,这才初步显示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茶叶文化的特点及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茶文化的形成期,茶的药用及饮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掘,饮茶进一步在南方上层社会流行,并开始浸润到社会多个层面,被用作待客、祭祀等,也被称为“素业”,抹上了节俭、朴素、清淡、廉洁的色彩。同时,帝王、贵族、文人饮茶的事迹屡见不鲜,文人也开始讴歌茶叶,出现了以茶为主角的文学艺术作品。茶初步向精神层面演化,并与儒佛道有了初步的融合。(一)三国时期: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期在三国华佗(约145—208年)的《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意思”之句,表明当时茶的药理功能已为人知。三国吴时,人称太极仙翁的仙道家葛玄(164—244年),已将茶作为养生、修炼、陶情之物。现有史料证明,葛玄种茶之地有两处:一处在浙江天台山华顶,另一处是在浙江临海的盖竹山。南宋胡融《葛仙茗园》诗曰:“……草秀仙翁园,春风发幽茗。……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南宋天台山道士白玉蟾《天台山赋》云:“释子耘药,仙翁种茶。”清康熙《天台山全志》载:“茶圃,在华顶峰旁,相传为葛玄种茶之圃。”清《浙江通志·物产》载:“盖竹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清乾隆齐召南《盖竹山长耀宝光道院记》称:“吴葛孝先尝营精舍,至今有仙翁茶园。”齐召南另有《台山五仙歌·葛孝先》诗曰:“华顶长留茶圃云,赤城犹炽丹炉火。”这些史料均记载葛玄为炼丹养生而种植茶树,建造茶园。道家认为茶是集天之精气、地之灵气、人之神气于一体之灵草,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产物。所以,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炼丹,当在情理之中。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江南最早的茶园,因此葛玄被称为“江南茶祖”。1998年5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王家扬带领著名茶叶专家实地考察,证实天台山脉主峰归云洞前尚存的30多株进化型古茶树,是葛玄手植茶树留下的后代。遂立“葛仙茗圃”碑以做纪念,并立有碑文:“葛玄茗圃,为三国吴时高道葛玄住山修炼时的植茗之圃,位于天台山莲花峰南麓归云洞前……”晋代(265—420年)陈寿的《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国君“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从这则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宫廷中有茶叶的储备;茶被当做酒的替代品。由此可见,至迟在三国吴时,吴国的上层社会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饮茶风俗了,宫廷中已有“以茶代酒”之举。三国吴(222—280年)秦菁《秦子》:“顾彦先曰:‘有味如臛,饮而不醉;无味如茶,饮而醒焉,醉人何用也。'”这里“臛”是指肉汤,饮用肉汤和饮茶应该是相对于饮酒而言。肉汤不会让人醉,饮茶非但不会让人醉,反而提神振气、头脑清醒。如果说《三国志·韦曜传》中的以茶代酒尚是生理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秦子》中的这段话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茶本身的功效了。三国魏(220—265年)张揖《广雅》同样认识到茶有醒酒、振奋精神的作用:“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三国魏吴普《本草》认为茶可以安心益气、耳聪目明、延年益寿:“苦菜,味苦寒,无毒。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耐饥寒豪气,不老。”三国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茶叶功效。对茶叶功效认识的深化,一方面丰富了茶自身的内涵,另一方面又为饮茶风尚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三国的历史较为短暂,与茶有关的记载也相对有限,只有寥寥数条。除了上面几处记载,三国时张揖的《埤苍》、郭璞的《尔雅注》、张华的《博物志》等都有关于茶事的记载。傅巽的《七诲》中写到当时8种珍品:“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阻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南中相当于现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两省。表明当时茶已列入珍品之列。(二)两晋时期:茶文化的形成期与三国时期相比,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日渐盛行,茶逐渐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交汇融合,与茶有关的文献记载增多。中国茶文化的特征和风格开始初步显现与构建。人们把饮茶作为一种高级享受和精神力量而超出它的一般自然使用价值。两晋时期,随着饮用人数的增多,茶从药用逐渐向饮用转变,饮茶的风气有所普及。《本草衍义》记载:“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茗三百斤。”这里表明,在晋代宫廷里茶的消费量很大。西晋末,八王起事:“惠帝蒙尘洛阳,黄门以瓦孟盛荼上至尊”,晋惠帝沦为阶下囚之时,还不忘饮用茶水,可见其对茶的嗜好程度非同一般。与此同时,茶叶及茶水的买卖交易有了初步发展。据《太平御览》引《江氏传》云江统:“迁怀太子洗马,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酰、麺、茶、菜、蓝子之属,亏败国体’。”酰、麺、菜、蓝子等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在茶和这些物品在西园一起售卖,说明在当地茶已经是人们日常饮用品。晋时,咏茶诗作开始涌现。西晋(265—316年)左思的《娇女》诗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诗中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之句,写的是左思的两个娇女,因急于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西晋张载有《登成都楼诗》,其中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六清,是指古时的六种饮料:水、浆、醴、凉、医、酏。作者赞誉,茶的芳醇胜过这六种饮料,传遍全国九州。西晋孙楚《出歌》中,又有“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之说。此外,在两晋之际杜育的《荈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也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的第一部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从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内容都一一记录其中。这些诗作一方面道出了饮茶习俗传播的广泛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茶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该时期,饮茶开始被人们赋予节俭、朴素、清廉等社会所崇尚的品质,是养廉的手段之一。养廉问题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直接关系的。始自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在晋代日渐完备,该制度巩固了东汉末年开始形成的门阀制。当时不仅帝王、贵族聚敛成风,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夸豪斗富为美,多效膏粱厚味。于是,曾担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的西晋文学家傅咸疾呼:“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于是,在晋代社会日渐奢靡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养廉的问题。据南朝宋(420—479年)何法盛撰的《晋中兴书》中记载,东晋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礼部尚书)。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说明在东晋(317—420年)时,身居吴兴太守的陆纳,不但提倡“以茶待客”,而且仅用茶、果招待卫将军谢安,用茶表自身的清廉。又如,在唐代房玄龄等撰的《晋书》中,还记载着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进一步表明,晋时上层社会流行“以茶、果宴客”,用以标榜节俭。这一流行从客观上促进了饮茶的普及。我们看到,在陆纳、桓温那里,饮茶已不是仅仅为提神、解渴,它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此时,饮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价值为人所用,而且已进入人精神领域。茶的“文化功能”开始表现出来。此后,“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一直成为我国茶人的优良传统。两晋时期的饮茶之风还与清谈之风的盛行有着紧密的联系。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谈之风。最初的清谈家多酒徒。竹林七贤之类,如阮籍、刘伶等,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好酒之人。酒能使人兴奋,但醉了也会举止失措,胡言乱语。而茶则可竟日长饮而始终清醒,于是清谈家们从好酒转向好茶。所以后期的清谈家出现了许多茶人,以茶助清谈之兴。《世说新语》载:东晋清谈家王濛好饮茶,每有客至必以茶待客,有的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往王濛家去便云“今日有水厄”,把饮茶看作遭受水灾之苦。后来,“水厄”二字便成为南方茶人常用的戏语。《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梁武帝之子萧正德降魏,魏人元乂欲为其设茶,先问:“卿于水厄多少?”这本是问萧正德能喝多少茶水,然而萧正德显然没有听过王濛“水厄”的段子,于是茫然回道:“下官虽生于南方水乡,却不曾遭受过水灾之难。”引得周围人大笑。今人邓子琴先生著《中国风俗史》,把魏晋清谈之风分为四个时期,认为前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好饮酒,而后两个时期的清谈家多以饮茶为助谈的手段,故认为“如王衍之终日清谈,必与水浆有关,中国饮茶之嗜好,亦当盛于此时,而清谈家当尤倡之”。唐代陆羽《茶经》引《晋书·艺术传》曰:“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含有紫苏的茶)而已。”单道开是东晋敦煌人,幼年开始过隐居生活,后习辟谷,“不畏寒暑”。又于后赵武帝(335—349年)时在河北临漳昭德寺为僧。期间,单道开在室内坐禅时,曾用饮紫苏茶来防止睡眠,这是佛教与茶结缘的最早文字记录。两晋时期茶不仅是人们提神解渴的饮料,在茶使用价值被人们充分认识和利用的同时,人们逐渐感受到了茶给人所带来的审美情感和精神愉悦,茶于是被赋予了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茶成为日常待客的饮品,在宴会上经常出现,能够助聚会之雅兴;饮茶之风在文人中兴起,为茶吟诗作赋,引为雅举;茶被用来表现人们的精神和操守,是清廉的标志。这一切可以说明,茶文化在该时期已形成。(三)南北朝时期:茶文化的初步发展期南北朝是朝代更迭、斗争不断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化大融合的时期,各种思想交融碰撞。相比北朝,南朝社会较为稳定,物质生产较为富足。西晋末年,很多士族从北方迁往南方,经济中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南朝的社会状况及南北朝之间人员的往来为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时期茶己经成为南方较为寻常的饮品。《宋录》是一部记录南朝宋史实的著作,著录于《隋书·经籍志》,曰:“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这表明住持安徽寿县八公山的法师昙济道人侍奉王子,是以“设茶茗”相待。南朝齐世祖武皇帝(483—494年在位)萧赜是一个佛教信徒,也是个比较开明的帝王,他在位期间朝廷无大的战事,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他的遗诏中曰:“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并要“天下贵贱,咸同此制”,想带头提倡简朴的好风气,开创了“以茶为祭”的先河。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萧赜将茶视为检行的标志,这是两晋时期“以茶养廉”的延续;另一方面,茶与饼、干饭、酒脯等相提并论,说明茶在当时是较为常见的饮品。《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亦载:“傅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该文同样证明,南朝江浙一带,茶己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寻常的饮品。《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魏定都洛阳,为奖励南人归魏,于洛阳城南伊洛二水之滨设归正里,又称“吴人里”。于是,南方的饮茶之风也传到中州之地。有位叫刘镐的人效仿从南朝投奔北魏的王肃,“专习茗饮”。有人说他是附庸风雅,东施效颦。自此朝贵宴会虽设茗饮而众人皆不复食。可见当时随着南人和北人的交流往来,茶已经向北方传播,但饮茶之风仍是南方文人的好尚,北朝尚未形成习惯。南朝处于继汉开唐的阶段,无论诗赋、散文、文学理论都很有成就,尤其是玄学相当流行。玄学是魏晋时期一种哲学思潮,主要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玄学家的思想特点一是崇尚清谈高雅,二是喜欢作自由自在的玄想,天上地下,剖析社会自然的深刻道理。终日谈说,会口干舌燥,演讲学问又不比酒会可以随心所欲,谈吐举止都要恰当,思路还要清楚。而茶不仅能提神益思,还能保持人平和的心境,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所以玄学家也爱喝茶。于是,茶与文人的关系更进一步。范文澜先生在考察东晋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时曾经谈到,早在西晋,文人作赋,茶、酒便与瓷器联系起来。而到东晋南朝近三百年间,士人把饮茶看做一种享受,开始进一步研究茶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越瓷的发展。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大行其道,佛教在这时正处于一个与汉文化进一步结合,艰难发展的时期。道家修行长生不老之术,佛教徒坐禅念经。而茶不仅能使人不眠,而且能升清降浊,疏通经络,所以他们都爱喝茶。于是,除文人之外,和尚、道士、鬼神,都与茶联系起来。南北朝时许多神怪故事中出现大量与茶有关的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南朝刘敬叔著《异苑》,说剡县陈务妻年轻守寡,房宅下多古墓,陈务妻好饮茶,常以茶祭地下亡魂。一日鬼魂在梦中相谢,次日陈务妻得钱十万养活自己的三个孩子。《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有位老太婆在市上卖茶,从早到晚壶中茶也不见少,所得钱皆送乞丐和穷人。后州官以为有伤“风化”,将老太婆捕入狱,夜间老婆婆自窗中带着茶具飞走了,证明她是一个神仙。《释道该说续名僧传》说,南朝法瑶和尚好饮茶,活到九十九岁。南朝齐梁(479—556年)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都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饮茶有“轻身换骨”之功效。这些茶与丹丘子、黄山君等仙人和神怪的传说,反映了早期道教提倡饮茶,并对茶的功效的认知。从这些记载我们看到,在东晋和南北朝之时,茶已进入了宗教领域,尽管此时还没有形成后来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但它已经脱离作为饮食的一般物态形式。此时,文献中关于茶的记载也有所增多。除了上面的引用的以外,一些诗词特别是地方志中都提及到了茶叶,例如,《坤元录》、《括地图》、《吴兴记》、《夷陵图经》、《永嘉图经》、《淮阴图经》和《茶陵图经》等。诗人鲍照之妹鲍令晖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可惜今已已散佚。在魏晋南北朝,茶文化的基本形态己经形成,呈现出多种可能,但尚未成熟。这预示着一个新的茶文化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