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期以前茶叶的加工技术(七十年代茶叶价格)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5-13 13:19:02
唐中期以前茶叶的加工技术达到成熟阶段了吗?
唐代茶产业发展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盛唐时繁荣的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南迁。?1.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唐代以前,中国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为唐代茶产业的异军突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周时期,茶叶在巴蜀之地已经能自觉种植、生产茶叶,饮茶和茶业初兴于巴蜀。说明商周时期人们已经迈入人工种植茶的新时代。汉魏六朝时期,中国茶产业初具规模,茶叶生产和经济初起,形成了较为广阔的茶叶产区和区域性的茶叶市场,至此,茶业历史的车轮又前进了一步。两汉时期,茶叶产区开始向东移动,长江中游的荆楚,长江下游及江浙一带都开始有人工种植茶叶。魏晋南北朝时,更是植茶、饮茶之风已传播到整个南方。但由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生产力较为低下,种茶、制茶技术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产业的规模。隋朝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南北水路大运河的开凿,饮茶之风进一步扩大,茶产业也赶上时代的步伐有了进一步发展,至此,这些良好的历史条件为中国饮茶之风由南向北风靡创造了条件,也为唐代茶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2.盛唐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茶产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唐朝的经济繁荣繁荣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此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常言道:“乱世饮酒,盛世饮茶”,随着盛唐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商业的日渐繁荣,唐代茶产业发展蓄势大发,时刻准备搭乘时代的顺风车迅速发展。因此在唐代中后期,茶产业、饮茶之风如雨后春笋般风靡全国及周边国家。?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在经济繁荣方面。唐玄宗在唐太宗和武后的政治制度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使得社会稳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进入全盛时代。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代经济、文化、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消费基础。茶叶生产在初唐时期还处于少量种植属自然经济的阶段,饮茶之风尚只流行于皇宫贵族、文人僧尼之间,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饮茶之风普及到民间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期茶产业兴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02二、唐代茶产业兴盛的历史意义唐代茶产业发展对中国茶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二是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三是推进了茶由物质符号逐渐转变成社会文化符号。1.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茶产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兴盛,茶业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丰厚的利润,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因而税之,并不断加重税负,还一度榷茶,开创了封建政府税茶和榷茶的先例。?唐朝统治者通过此手段控制茶产业以促进国库财政收入。中唐以前,唐朝统治者的财政中尚无茶税或榷茶收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经济不再景气,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国库亏空。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来支撑各种各样庞大的开支,唐政府开征茶税,这是茶税初始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原因。唐代税茶最早起源于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但这次对茶征税只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到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就基本废除。唐政府真正把收取茶税做为一项国策固定下了是在贞元九年(793年),统治者从收取茶税中尝到甜头,茶税的发展态势逐步加重,元和(806-820年)茶税最低为40万贯,最高为50万贯,元和初茶税高达66万余贯。纵观整个唐朝茶产业发展,盛唐时的经济繁荣为茶产业的蓄势待发奠定基础,中唐时饮茶之风的兴起与蔓延、茶叶产量与贸易的激增、茶文化的崛起与成熟是茶税开征的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2.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中国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建立在茶的产业基础之上的,茶产业的勃兴为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又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唐后,茶产区与产量的不断扩大和茶种类的不断增多,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史之乱是茶产业的分水岭,不管是茶产区还是茶叶品名,安史之乱前后差别较大。茶产业奠定了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中晚唐后,全民饮茶蔚然成风,茶学著作相继问世,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茶文化对外流传,这些莫不归功于中晚唐时茶产业的发展。全民饮茶蔚然成风。随着唐代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饮茶习俗普及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文化日益发展,越来越大众化。随着茶产业的兴盛,盛唐后,茶学著作层出不穷,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书,是中国茶文化史上跨时代的里程碑。陆羽在《茶经》中了盛唐为止的中国茶体系,囊括了茶叶从物质到文化、从技术到历史的关于茶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张又新的《煎水茶记》、苏廙的《十六汤品》,部分存文的有裴汶的《茶述》、温庭筠的《采茶录》、毛文锡《茶谱》,已佚的有皎然《茶决》、陆龟蒙的《品第书》等书。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唐代茶产业兴盛及饮茶习俗普及并流行造就了茶与文学结缘而生的茶文学。唐代茶艺术主要体现在茶事书画上,现存最早的茶事书画上是中唐僧人怀素的《苦笋贴》;现存最早的茶事绘画是初唐时期的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除此之外,唐代茶事绘画全出现在盛唐及以后。以上茶文学艺术开始普及基本是以中唐为分水岭,这无不证实了盛唐后唐代茶产业跨越式的扩大奠定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对外流传。随着中唐时茶产业的逐步扩大,茶文化逐步传播至中国周边国家。敦煌文献《茶酒论》将当时茶叶的对外贸易繁荣景象描述为“万国来求”。史籍中记载唐朝与域外各国交往有这七条路线,中国的茶文化正是沿着这些线路传向中国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地,茶文化由此开始了海外之旅并在附近邻国生根发芽唐代茶产业发展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盛唐时繁荣的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与人口南迁。?1.唐代以前良好的历史基础唐代以前,中国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为唐代茶产业的异军突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商周时期,茶叶在巴蜀之地已经能自觉种植、生产茶叶,饮茶和茶业初兴于巴蜀。说明商周时期人们已经迈入人工种植茶的新时代。汉魏六朝时期,中国茶产业初具规模,茶叶生产和经济初起,形成了较为广阔的茶叶产区和区域性的茶叶市场,至此,茶业历史的车轮又前进了一步。两汉时期,茶叶产区开始向东移动,长江中游的荆楚,长江下游及江浙一带都开始有人工种植茶叶。魏晋南北朝时,更是植茶、饮茶之风已传播到整个南方。但由于当时时代背景下,生产力较为低下,种茶、制茶技术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产业的规模。隋朝时,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及南北水路大运河的开凿,饮茶之风进一步扩大,茶产业也赶上时代的步伐有了进一步发展,至此,这些良好的历史条件为中国饮茶之风由南向北风靡创造了条件,也为唐代茶产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2.盛唐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为茶产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唐朝的经济繁荣繁荣时期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此时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常言道:“乱世饮酒,盛世饮茶”,随着盛唐农业生产技术迅速提高、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商业的日渐繁荣,唐代茶产业发展蓄势大发,时刻准备搭乘时代的顺风车迅速发展。因此在唐代中后期,茶产业、饮茶之风如雨后春笋般风靡全国及周边国家。?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在经济繁荣方面。唐玄宗在唐太宗和武后的政治制度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使得社会稳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进入全盛时代。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代经济、文化、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为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消费基础。茶叶生产在初唐时期还处于少量种植属自然经济的阶段,饮茶之风尚只流行于皇宫贵族、文人僧尼之间,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饮茶之风普及到民间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后期茶产业兴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02二、唐代茶产业兴盛的历史意义唐代茶产业发展对中国茶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二是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三是推进了茶由物质符号逐渐转变成社会文化符号。1.促进了唐代财政收入茶产业是唐代的新兴产业。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和兴盛,茶业经济在唐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唐代新的经济生长点。茶产业的迅速发展,丰厚的利润,引起了封建政府的注意和重视,因而税之,并不断加重税负,还一度榷茶,开创了封建政府税茶和榷茶的先例。?唐朝统治者通过此手段控制茶产业以促进国库财政收入。中唐以前,唐朝统治者的财政中尚无茶税或榷茶收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经济不再景气,社会生产力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国库亏空。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来支撑各种各样庞大的开支,唐政府开征茶税,这是茶税初始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原因。唐代税茶最早起源于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但这次对茶征税只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到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就基本废除。唐政府真正把收取茶税做为一项国策固定下了是在贞元九年(793年),统治者从收取茶税中尝到甜头,茶税的发展态势逐步加重,元和(806-820年)茶税最低为40万贯,最高为50万贯,元和初茶税高达66万余贯。纵观整个唐朝茶产业发展,盛唐时的经济繁荣为茶产业的蓄势待发奠定基础,中唐时饮茶之风的兴起与蔓延、茶叶产量与贸易的激增、茶文化的崛起与成熟是茶税开征的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2.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物质基础中国茶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建立在茶的产业基础之上的,茶产业的勃兴为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又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唐后,茶产区与产量的不断扩大和茶种类的不断增多,奠定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安史之乱是茶产业的分水岭,不管是茶产区还是茶叶品名,安史之乱前后差别较大。茶产业奠定了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中晚唐后,全民饮茶蔚然成风,茶学著作相继问世,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茶文化对外流传,这些莫不归功于中晚唐时茶产业的发展。全民饮茶蔚然成风。随着唐代茶产业的发展,中国饮茶习俗普及中唐。中唐以后,饮茶文化日益发展,越来越大众化。随着茶产业的兴盛,盛唐后,茶学著作层出不穷,陆羽所撰写的《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茶书,是中国茶文化史上跨时代的里程碑。陆羽在《茶经》中了盛唐为止的中国茶体系,囊括了茶叶从物质到文化、从技术到历史的关于茶的各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张又新的《煎水茶记》、苏廙的《十六汤品》,部分存文的有裴汶的《茶述》、温庭筠的《采茶录》、毛文锡《茶谱》,已佚的有皎然《茶决》、陆龟蒙的《品第书》等书。茶文学艺术层出不穷。唐代茶产业兴盛及饮茶习俗普及并流行造就了茶与文学结缘而生的茶文学。唐代茶艺术主要体现在茶事书画上,现存最早的茶事书画上是中唐僧人怀素的《苦笋贴》;现存最早的茶事绘画是初唐时期的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除此之外,唐代茶事绘画全出现在盛唐及以后。以上茶文学艺术开始普及基本是以中唐为分水岭,这无不证实了盛唐后唐代茶产业跨越式的扩大奠定了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对外流传。随着中唐时茶产业的逐步扩大,茶文化逐步传播至中国周边国家。敦煌文献《茶酒论》将当时茶叶的对外贸易繁荣景象描述为“万国来求”。史籍中记载唐朝与域外各国交往有这七条路线,中国的茶文化正是沿着这些线路传向中国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地,茶文化由此开始了海外之旅并在附近邻国生根发芽
神农发明茶之说,究竟由谁提出,今已难确考,但最先将此说形之于文字,并加以阐述者首推陆羽。相传为神农所撰的《神农食经》云“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以证其说。
提到茶的《本草》,其经历代传承,由《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政和本草》一路发展完善,在距今约900年前终于有了里程碑式的定本。但从《神农本经》起至《政和本草》,均无神农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的片言只字。
从考古发现来看,上世纪以来出土的东汉茶具上已刻有“茶”字,晋、唐碑刻上亦多出现“茶”字。众所周知,专用茶具总比茶饮略晚些问世,据陶瓷史专家颇为一致的研究成果,我国已出土的茶具可确证最早为东汉时烧造,亦可为上述战国或秦汉茶起源说提供有力的佐证。
宋代茶文化的鼎盛,是毋庸置疑的。文学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茶诗的盛衰就颇能说明问题。盛唐前期的玄宗开元末之前,很少有茶诗,李白、杜甫等天才诗人仅有茶诗寥寥数首;唐中期,即元和末以前,茶诗大增;唐后期即穆宗至唐亡,茶诗盛行。
见于《全唐诗》者55人,存茶诗233首。宋人茶诗则数以万计,文士几无人无之,陆游一人就有茶诗320余首之多。
神农氏时即有茶,秦汉之时开始流行。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
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茶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稍后,《茶经》也采用了“茶”字。在此之前,“茶”是用“荼”表示的。

2、西周、东周:3000以前,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当菜食。拿来当药用。
3、秦代:2300年以前,开始当茗饮,调煮,羹饮。拿来当药用。
(西汉)2000年以前,开始商业化,成都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东汉)1500年左右,开始制作茶饼,以便运输。
5、唐代:1200年以前,受唐代经济、文化的影响;陆羽《茶经》的倡导;僧道生活和茶为教事吸收的影响,气候条件也有得于茶业的发展。拿来当药用。
6、宋代:1000年以前泡茶技艺的改进;水质的讲究;斗茶获得。拿来当药用。
7、元代:700年以前,制作散茶,重炒略蒸。拿来当药用。
8、明代:据今600多年,黄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艺相继形成。拿来当药用。
9、清代:300年以前,中国茶风靡世界,独步世界茶市,当时出口茶叶的只有中国,工艺以烘青和炒青为主,制作了乌龙茶、红茶、黑茶、花茶、绿茶、白茶。拿来当药用。
(1)1846-1886年是中国茶叶的兴盛时期(茶园面积不断的扩大,茶叶产量迅速增递,有力的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2)1886-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政治、经济方面、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失败)。
(3)1950-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之路。使得茶叶生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唐代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叶碾成粉末,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将茶渣和茶汤一起一起喝下去,谓之“吃茶”。
2、宋代点茶法:即用开水冲泡茶粉,并用茶搅拌后饮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于此。
3、明代泡茶法:明代改为整叶茶冲泡,为现代泡茶的开端。
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巴基斯坦、肯亚、马来西亚、印尼、越南、阿根庭及中南美洲,各国产茶区之茶籽、茶苗及制茶技术皆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茶区东起台湾东部海岸,西至西藏贡茶场,南至海南岛榆林海港,北到山东荣城市,包含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
西南茶区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地,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东南部地区。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山脉高耸,气候多变,适合各种大叶种茶树的生长培育。中国的外销碎茶和边茶大多数产自这里,也是高档绿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产地。文章来自微信号:cha567。多元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茶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西南茶区,可以考证到中国茶大部分的演化史。
华南茶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南部等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而且这些地区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优越,对于茶树的生长得天独厚。华南茶区的品种资源丰富,优良品种极多,茶树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大叶种偏多。很多名茶,如铁观音、大红袍、凤凰单丛、六堡茶、西山茶等均产自这一茶区
江南茶区以长江为界线,从长江抵达南岭,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江南茶区四季分明,春夏两季多雨,多丘陵地带,适宜茶树的生长。茶树以灌木型为主,是质优高档绿茶的集中产区,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在中国茶区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江北茶区从长江向北,直抵信阳,从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苏北部,包括陕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北部等地区,江北茶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漫长,降水量因地区不同各异。该茶区以生产绿茶为主,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阳毛尖、紫阳毛尖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