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5-12 19:59:26
说起茶,大家都很熟悉,但你知道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吗?
中国开始喝茶的时候,大家看法不一,无法达成一致。只是一般来说,始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唐代饮茶之前,陆羽《茶经》卷《六茶之饮》说:“茶是用来喝的。源于神农,鲁周公闻。齐国有晏婴,汉有、吴有,晋有刘琨、张载、袁祖纳、谢安、左思,他们都喝酒。但这不是历史。是历史事实,没有表象,不容易理解。云:神农《茶经》《久茗怡情》(刘源昌卷一,《食经》)。陆羽《茶史》以为饮茶起源于神农氏,但《茶经》是伪书,众所周知,不足为信。《食经》有“苦茶”的说法。世人把《尔雅》当作周公的作品,误以为饮茶是从周公开始的。我不知道《尔雅》不是周公写的。开始喝茶是不够的。然而在中国,茶作为一种文化出现在晋北朝。如果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官方文献记载(《尔雅》汉人王宝撰)。最早喜欢喝茶的大多是文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提到汉赋,首推司马相如和杨雄,他们都是早期著名的茶人。司马相如写了《僮约》,杨雄写了《凡将篇》,一个是从医学角度谈茶,一个是谈文学。晋代戴章宰曾写《方言》:“问杨子社,我要见长青录”“茶香冠六情,香遍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源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晋北朝时期,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以茶廉政”的主张,以对抗当时的奢靡之风。魏晋以来,天下大乱,士大夫无道整顿天下,逐渐出现轻化之势。这些人一天到晚说个不停,肯定有逗他们开心的事,所以酒席多,所以最初的轻家酒客多。如:竹林七贤。后来淡风向一般文人发展,但毕竟能整天狂饮的人不多,而茶则能喝很久一直保持清醒,于是淡风专家转向了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很多好茶人。
虽然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记录,但具体是什么时间无法考证,但大致时间有个说法。我们还可以找到证据,证明世界上许多地方喝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下来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其他地方的饮茶、种茶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来的。
有些人可以找到证据,证明喝茶的习惯不仅是在中国发明的,而且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如印度和非洲。1823年,英国侵略军的一名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茶树,于是有人开始认为茶叶的原产地在印度,至少也在印度。当然,中国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甘肃、湖南的部分地区也有记载。茶树是一种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关于茶树最早的起源也有争论,有几种说法。今天很多人相信,在云南,有一位学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考证,断言云南西双版纳是茶树的起源地。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的文字记载始于西汉时期的蒙山茶叶。这是在《登成都楼诗》。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中国人对茶都很熟悉,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百家争鸣,下至搬运工、小贩,乃至普通百姓,无不以茶为上。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
绿茶的历史据说起源于湖北省赤壁市。元末,朱洪武领导农民起义,羊楼洞的茶农参军,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蒙古国的边境城镇。他们在部队饭后看到有人腹痛,就把普银绿茶拿过来给病人喝。服药后,病人陆续康复。这件事被朱洪武知道了,他一直记在心里。当了皇帝后,朱洪武和宰相刘基去溥阴寻找隐士刘天德,正巧遇到了刘天德的长子刘宣仪,刘宣仪就在这种茶中,刘宣仪请求朱元璋给他起个名字。看到朱洪武的茶叶碧绿,似松峰,香气好,就取名“松峰茶”,有茶叶的山就取名松峰。吴明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朱元璋养成了喝阳楼宋风茶的习惯,于是告诉世人:“不做龙珠,只采茶芽前进。”于是,刘宣仪成为世界上制作绿茶的第一人,朱元璋成为世界上推广绿茶的第一人,杨楼洞成为世界上制作绿茶的第一个地方。
说到乌龙茶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乌龙茶起源于福建,首先要追溯到北苑茶。北园茶是福建最早的贡茶,也是宋代以后最有名的茶。历史上关于北苑茶制作和熬制的书籍有十余种。北苑是福建建瓯凤凰山一带,茶叶产于晚唐。据《四川通志》年记载,晚唐建安人张廷辉开辟山区种茶,先磨成膏茶。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龙凤茶问世,宋真宗(998)之后,小团茶转化为举世闻名的龙团风饼。当时在福建担任交通官、监制贡茶的蔡襄,特别推崇北苑茶。他在1051年写了《中国茶经》“茶的味道以甜滑为主,但北苑凤凰山的连焙品味道不错。”北苑茶的一个重要成品属于龙团风饼,其采茶过程正如皇甫然送给陆羽的采茶诗中所言:“远在上崖,布叶暖春风,白日满筐花斜。”要采摘一筐鲜叶,需要一天的时间,叶子在筐里晃来晃去积压,然后晚上才能蒸。这种积压的原料不经意间就变红了,芽叶被酶氧化的部分变成紫色或褐色。本质上已经属于半发酵,也就是所谓乌龙茶的范畴。所以说北园茶是乌龙茶的前身是有科学依据的。继北苑茶之后,茶则武夷山在元明清时期获得贡茶地位,并获得发展。乌龙茶是安溪人模仿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并改进其工艺制成的一种茶。乌龙茶是在1725年(清朝雍正年间)左右发明的。福建《闽通志》记载:“安溪人在清朝雍正年间首先发明了乌龙茶的做法,后传入闽北和台湾省。”另据史料考证,1862年,福州有一家经营乌龙茶的茶店。1866年,台湾省乌龙茶出口。目前,中国乌龙茶的最大产地是福建安溪,安溪于1995年被农业部和中国农业学会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
白茶,被誉为茶中之宝,历史悠久。东汉时,有一个叫胤禛的年轻人,在他的家乡种了一种自制的“茶”,并拜访了著名的儒家大师许慎。他被门卫骚扰,在屋檐下的地板上嚼“茶”。一时间,许慎的整个宅邸都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许慎踱步到源头,然后邀请胤禛到他的书房,并泡了他的“茶”。但他看到的是它美丽的外表,白叶的底部像落在锅里的银针,汤的颜色碧绿明亮,产品的味道鲜爽醇厚。偶尔略带淡雅的苦涩,立刻充满了他的口腔。白茶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陆羽《茶录》的第七件事,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垣教授在《安溪县志》年指出:“永嘉以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百里是福建福鼎(唐是长溪县的辖区),是白茶的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有栽培“白茶”品种。因为它只有名字,能否作为产地证据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有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湖南农学院杨老师持此观点。他的文章《茶经》提出白茶比绿茶出现的早。
黄茶自古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观察方法赋予了黄茶概念不同的含义。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黄茶概念,与现在的黄茶不同,是基于茶树品种的原始特性,茶树的芽和叶自然呈现黄色。如唐代著名的安徽寿州黄茶、贡茶四川孟定黄芽,都是因芽叶自然变黄而得名。
从历史上看,在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出现之前,在众多消费者中,黄茶多以直观感受来识别。这种鉴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几种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差异很大的茶叶,涉及多种不同品质的茶叶。如上所述,以嫩黄芽鲜叶命名的黄茶,其实就是绿茶。还有粗老绿茶、晒青绿茶、陈年绿茶;绿茶是黄黄的汤,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黄茶。
红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唐时期的茶马贸易。唐德宗贞元年间,约785-804年。据公元《茶叶通史》年记载,“往年回鹘入朝,赶走了著名的马史茶,回国了”。红茶的起源一般认为始于16世纪初,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红茶”一词。明朝嘉靖三年,也就是公元1524年,明朝钦差大臣陈说:“商茶贱假,征知红茶。官分,官茶易马,商茶买。”据《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年记载,“神治万历十三年,即公元1585年——中国茶易马,汉中为保宁,湖南产茶,便宜,商人领跨境私商。”可见当时越南是禁止私售湖茶的。所以,16世纪后期,湖南红茶兴起。南方红茶生产始于湖南益阳安化县。据《唐阳野《封氏闻见录》记载,唐代安化出产的曲江薄片已远销湖北江陵、襄阳等地。五代毛文西《明史食货志》记载:“曲江薄片每斤八十片”,还说“谭邵间有曲江,其中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其香异常。”由此证明“曲江片”产于唐代湖南安化,在当地颇有名气。这种茶的颜色为深褐色,即典型的一级红茶颜色,说明当时有红茶生产。2009年,安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黑茶生产企业。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是几局就能解释清楚的,但是多了解一些总是好的。当你手里拿着一杯绿茶,享受着神奇的清香和优雅,你才慢慢意识到,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么的微小和精致,那么的微不足道,却又是那么的细微。当它被放入杯中,一旦与水融为一体,就释放了自身的一切,毫无保留的致敬,赋予了所有的精华。虽然没有茶就没有诱人的香味,但此时此刻,人们欣赏、关注、品味的不再是那一片片茶叶,而是杯中的水。这一切不就像一个人的生活吗?每个人都像一片茶叶,迟早要融入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在融合的过程中,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贡献自己的生命,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