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茶叶博物馆电话(石景山文化馆招聘)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5-03 19:42:00
北京免费的博物馆都有哪些如下:1、历史文化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东城区非遗博物馆、辽金城垣博物馆、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花市社区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老舍纪念馆。2、艺术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北京英杰硬石艺术博物馆、朱炳仁艺术博物馆、华彬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以前收费,现在免费了)、徐悲鸿纪念馆、皇城艺术馆、北京戏曲博物馆。3、吃吃喝喝博物馆。北京茶叶博物馆、六必居博物馆、大兴南路烧酒博物馆、首都粮食博物馆。4、北京特色博物馆。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密云博物馆、怀柔博物馆、延庆博物馆、平谷博物馆、石景山博物馆、京彩瓷博物馆、顺义博物馆、张家湾博物馆、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通州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
茶文化的展览馆对于弘扬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展览馆的基本简介,一起来看看。
界茶文化博物馆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顶山,占地2000平方米,使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分中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心区、场景展示区、接待区、展览区、销售区等七大功能区。馆名是由原四川省省委书记张学忠亲笔题写。博物馆对蒙顶茶的起源、发展、演变、种植和制作工艺以及折射出的茶文化进行陈列展示,全面展现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化圣山的风貌。
该馆集博物馆搜集、研究、宣传三大功能,是蒙顶山茶文化旅游的又一大人文景观,为中外茶商、茶人、茶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游客参观、交流和研讨茶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文化圣山。据记载,两千年多前的西汉时期,吴理真就在蒙顶山种下了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茶的先河。世界茶文化博物馆蒙顶山以夏禹治水踪迹所至而名列经史,因蒙顶仙茶自唐入贡而久负盛名,“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在民间广为传颂。蒙顶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是四川省首批风景名胜旅游区、国家AAA级旅游区,自古便与青城山、峨眉山并称蜀中三大名山。专家们认为,作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的种植中心,蒙顶山风景区内如果能建一座世界一流的茶博物馆将更好地展示和推广“千秋蒙顶,茶香天下”这一千年茶文化内涵。
专家们致认为,在蒙顶山建造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创造了人类与茶相关的多项蒙顶山有受原产地保护的绵延1600亩的茶园,这些都将是建造世界茶文化博物馆的基础。
2005年3月至5月,世界茶文化博物馆进入建筑及室内装修设计,2005年5月至8月工程施工,于2005年8月29日开馆。
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具备四大特色:一是建筑面积不大,但是在目前全球13家茶文化博物馆中所涉及到的世界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内容是最为完整;二是装修及布展聘请的是北京老舍茶馆设计者——圣唐古驿;三是专家组是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副会长、高级工程师于观亭老师担任;四是整个博物馆所展示的物品有近三分之一是真实文物。在表现形式上,该馆运用现代简约设计理念和现代最新科学工艺,将古老的茶文化融入一个全新的视觉体系中,开创茶界博物馆之先河。该设计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旅游局、四川省雅安市委、雅安市人民政府以及第三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组委会共同颁发的“最佳设计奖”殊荣。
茶文化博物馆设有茶艺表演厅、中华茶史厅、中国乌龙茶展示厅、中国茶叶品种厅、中外茶具厅、茶事书画厅、中华茶韵全国摄影大赛精品展厅、展示悠久文明的中华茶文化。并设有贵宾厅和可容纳1300人的多功能活动大厅。世界茶文化博物馆
是各地游客观赏茶艺表演、品尝世界名茶铁观音的休闲所在,也是近观蓝溪美景,眺茶乡风光的最佳位置。
以介绍我国茶叶起源、传播、发展、功用为主题的展厅,它是我国茶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茶叶发展、茶叶出口史略。
全面、系统介绍了中国乌龙茶起源、传播、发展,特别是安溪四大名茶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神话般的起源传说,展示古老茶乡人民的智慧,体现乌龙茶的独特神韵,领略茶乡的风情。博物馆展示的茶道“龙行十八式”雕塑和图片
汇集了我国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六大茶类200多个品种,以及各种深加工茶叶产品,犹如中国茶叶大观园,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天下各类茶叶品种。
展示国内外各式茶具,有台湾鉴定杯、景德镇花瓷壶、德化白瓷、宜兴紫砂、福州寿山石壶等等有本国茶具,也有来自越南、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外茶具,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这里充满茶文化气息、茶文化精神,汇集来自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画家茶客的作品以及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对茶都关怀、题词、是尽情吮吸茶文化甘露,学习继承发扬茶文化的理想场所。
中国茶韵全国摄影大赛精品展厅
以中华茶业史上首次通过摄影艺术全面展示博大精深茶文化活动。2000年由人民日报社摄影部、市场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组织全国征集“铁观音”杯全国摄影大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为主题的展示厅,它以摄影体现了茶园风光,茶艺文化,茶具缤纷,茶馆风情,茶业古今,茶韵流长。是用摄影精品弘扬中华茶文化的崭新的形式。
安溪三和茶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安溪最大的茶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具特色的茶博物馆之一。三和茶文化博物馆是由三和集团全力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创意茶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采用“打破天花板”的巧妙构思,“文三景”、“物三景”、“艺三景”的独特布局……主体构造为“茶史长廊、百茶园、茶文化藏品、茶文化衍生藏品、千壶馆”等五大展区。
创意茶文化博物馆在延续中华茶文化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希望能丰富人们对于一般茶文化展览的认知,并能为中国茶产业的文化突围产生积极的探索意义。
「茶」是世界上除了水之外消费量最大的饮料,剑湖山世界以全球思考的角度、揉合传统与创新、运用科技与文化创意,打造全新的「全球茶艺博览馆」,馆内收藏台湾茶的甘醇甜美、中国茶的丰富多元、日韩茶道的精致细腻、欧洲茶茶的缤纷,集学习、艺术欣赏、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剑湖山世界更严选台湾各地好茶,开创「剑湖山高山青茶博馆」系列茶品,甘醇滋味值得您细细品嚐。
云南茶文化博物馆自建馆以来,收藏的各类珍稀种类普洱茶样本、普洱茶老茶、古乔木茶达三百余种。最老的馆藏藏茶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横跨一个世纪的岁月,极具历史价值。
一、稀有种类普洱茶样本以及各类古茶树衍生物;
二、从民国中后期一直到近现代的普洱陈茶、老茶;
三、代表云南省参展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
会等国际重大赛事活动的展品和国礼普洱茶;
四、云南普洱茶传统加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出品代表云南顶级古树茶的非遗系列国礼茶;
五、云南地区历代普洱茶用具和茶具。
“茶文化”近些年来成为一个时髦的词了,但却常常被直接理解为茶艺,茶道的表演。其实这仅仅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历史现象,一起来看看。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一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人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干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绘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徒,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微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年产的7500四吨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现今重庆西和湖北西,正是当今之神农架地区)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故茶的发源地在中国是无可争议的。在英国,有人说饮茶习惯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事实是这样的:1823年,一支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的茶树,有人开始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是这些茶树种其实是印度人从中国偷过去种植的——在几千年的茶历史中印度从未发现过有野生茶树,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他们都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逻辑错误,包括茶树植物在内的其它植物是一直都存在的,甚至比人类的历史都要长,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哪里就是制茶、饮茶的发源地。人类制茶、饮茶的最早记录都在中国,最早的茶叶成品实物也在中国。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地区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现在中国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些地区。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立了茶道艺术。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以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最大众化的“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三千家”。“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所谓茶道,就是有关沏茶,饮茶的礼仪,有一整套形式,用以修心养性,增进友谊和学习礼法。千利休提出茶道的根本精神是“和,敬,清,寂”。称“四规”是茶道的宗旨。
哪里才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③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有三个方面: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全国一级博物馆有204家,哪些地方的博物馆值得我们一去?
除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杭州的茶叶博物馆也是比较有名的博物馆。喜欢旅游的人肯定知道杭州西湖,杭州除了西湖这些美景之外,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也非常有名,喜欢喝茶的人肯定听说过西湖龙井。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古代开始,中国茶叶就已经享誉世界,而中国茶叶博物馆是专门收集和展览有关茶叶文化、茶叶知识的博物馆,喜欢喝茶的人一定不会错过这个博物馆。
其实除了这些博物馆,还有许多博物馆都有着它独特的风采,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通过这些博物馆,我们才能更好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