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百科 > 寻源访屏山问松溪白茶(白溪茶是什么茶)

寻源访屏山问松溪白茶(白溪茶是什么茶)

自从爱上白茶,我就一直期待着茶季的到来,渴望去原产地寻找源头。春天每年都会来到东南,福建四大白茶产地: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一次又一次实地寻找,不知不觉,已是岁月。

那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有山有水的小镇是僻静的。松溪,顾名思义,位于闽浙交界处,武夷山南麓的一个小镇,山川中有车库,一个人在一个画报的世界里旅行。不愧是百里松溪碧长溪的美誉。

为了追求松溪那令人赏心悦目的白茶,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寻找茶的清香,更深入到大山里去找源头,问茶。

还记得去年秋天,我遇到了老朋友,松溪茶人李光发老师,去高坪山寻找野生古茶树。从松溪县城出发,穿过大街小巷,出城后,车辆行驶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一路穿越红尘,耳畔听到鸡叫狗叫,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这是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向往的田园生活。

沿着823乡道行驶了5公里后,我们沿着山路盘旋而上,陈平的入口就在半山腰。我们一行人向往已久的松溪野生古茶树,就藏在这座山峰的密林中。

这一次,是这株古茶树的守护者刘老师带领我们去探索它。我们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就是眼前这个淳朴的山人,用了十几年的心血,创造出了这美丽的风景。多么了不起的仁人志士。

前方不远处的一个岔路口,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一行大字:松溪古茶野生茶树保护区,松溪县茶叶协会2009年签约。

继续右转上山,路越来越局促,很多时候需要人手脚并用才能爬山。走在前面的刘老师,仿佛在四处溜达,让人又是佩服又是羡慕。边走边环顾四周,小路两旁,茂密的林荫下,不时会有零星的茶树散落在四周,自由生长。同事李广发老师感叹:如果采摘这种野生茶树的鲜叶制成白茶,那一定别有一番山野风味!

爬了近一个小时,正当一行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刘老师任栋指着前方说:我们到了。听了这话,真是喜出望外。在我所能看到的茂林竹林掩映的山麓里,有一棵小小的乔木状的野生古茶树。在采样记录了古茶树的围长和异形叶的长宽后,一群人兴高采烈地围着古茶树两侧拍照。我听说有60多亩古茶树散布在方圆周围的几千亩深山老林中。现在的收获已经让人很开心了,远处的夕阳已经不能让人再想下去了。只是未来,我们要遇到一个有缘人,山河相逢。

来福建春游白茶多年来,最担心的就是天气。今年春天,我去了松溪,一路风雨相伴。直到下午,雨停了,云也聚了。于是一行人驱车前往祖墩乡刘园村,探访松溪采茶。出了松溪县城,我们沿着302省道跑到了浦城,山环水绕。红花绿叶认出了苍山,向我们打招呼。20多公里后,开到祖墩乡,左转进入819号乡道,过街过村。农村的路只有一辆半车宽,两个公司相遇,要互相礼让,才能让你错车而过。

下午,天空飘着蒙蒙细雨。就在人们忧心忡忡的时候,龙源茶庄的招牌出现在眼前。车刚停稳,龙源茶厂厂长谢安排的接站人刘就受到了大哥的迎接。昨天听说松溪下了一场大雨,被冰雹打了。我低头一看,地上有一层落叶,那是肆虐的天气过后留下的痕迹。到了公交车的末尾,一群人下了车,向茶园走去。去年我去品茶的时候出了意外,受伤的腿脚还没好,就拄着拐杖和大家一起慢慢走。泥泞的小路,蹒跚的脚步,同路人曼姐用视频记录下了这种独特的寻茶方式。终于找到了松溪菜茶长期寻找的种质——保护区,这里有各种树龄超过半个世纪的有性茶园。这是一种珍贵优良的茶树品种资源,分布在松溪各乡镇。茶园面积3万多亩,居四大白茶产区之首。松溪白茶,采摘菜茶加工而成,成为松溪白茶赢得市场青睐的特色产品之一,孕育着松溪白茶的希望。

天赋灵草,地怀奇茶。从闽东的福鼎、福安到闽北的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有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福安大白、政和大白、九龙大白、水仙等一系列乔木形小、叶巨大的茶树良种,都具有优良的品种特性,适宜制作白茶,各具特色。

最近为世人所知的松溪九龙大白,在好友李光发的带领下,有幸多次探访郑墩镇袁爽村的九龙大白母树。和想象中的大相径庭。九龙大白母树生长在乡村公路边的一个山坳里。路旁边有个茶亭,茶亭对面就是九龙大白母树。抬头望去,地势犹如太师椅,三面环抱郁郁葱葱的森林,四周是九龙的大白母树。居住在这里的袁爽村民口口声声说,这里连绵起伏的群山显示出九龙归岗、聚风水的气象,所以这里被称为九龙岗。

寻源访屏山问松溪白茶,白溪茶是什么茶

从野生茶树到人工栽培茶树,从埋种茶树到扦插无性茶树,从常规茶园到有机认证茶园,科技的进步伴随着认知的深化。时不时的回头看看,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每次来松溪,邀请朋友,或者随意去,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逛茶乡。还记得去年春天,我和松溪瑞明茶业的叶弘先生一起参观了郑墩镇的茶园基地。拐进几百米后,突然出现了一条水泥路面,蜿蜒在起伏的山丘中,向远处延伸。路边茶园里到处都是各种花草树木,尤其是出奇的茂密的朴树,是一种对生态环境极为挑剔的树。就像玉兰花一样,花朵巨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水泥路的尽头,一侧有一块碑文,上面写着大溪尾有机茶园基地。这就是隐藏在这座大山里的秘密。看到我们如此开心,叶弘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快乐的形象。

清明时节,正是采摘嫩叶的时候,嫩叶是加工名优白茶的最佳鲜叶。在郑墩镇附近的茶园里,雇来的采茶女工们,顶着日复一日的烈日,忙着采茶,连额头渗出的汗珠都抹不去。镜头前,一个采茶的大姐背过身去,无声地喊着:别拍我,让人看着难受。她会说这个女人太穷了,要靠给别人采茶维持生计。听到这里,我默默放下相机。这不是我第一次在逛茶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情况,但也没有大姐说的那么直接。

短短30年,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彻底跨过了工业化的门槛,享受到了现代化带来的好处。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农业时代,不得不出卖体力换取微薄的收益。物质上的窘迫伴随着精神上的伤害,劳动者普遍受到尊重的时代离我们渐行渐远。这只是千千数百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每天最真实的写照。

临近中午,业主收运茶叶的拖拉机已经到了田里。一个精力充沛的中年人大声地向采茶工喊道。听到声音的采茶人扛着肩,把早上采摘的茶叶拿来,一个个称重。他们盯着工头笔记本上一个个写下的数字,生怕出错。每一组数字的背后,都浸透了采茶人辛苦的汗水。

今年春天,我去松溪采茶,拜访了当地两位获得南坪特级茶艺师荣誉称号的制茶人,龙源茶厂厂长谢先生和茶业董事长陈先生。拜访专家,考察产区,让我们知道了做好白茶的不容易。

每年最好的鲜叶在清明节前一周采集。随着农耕文明时代的渐行渐远,手工采摘鲜叶的情况终将衰落。让人担心的不仅仅是茶,还有天气。制作白茶的传统工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只有持续的好天气才能做出质量好的白茶。只是这个机会太小了,十年才有一次。我们这十几年在产区寻茶的经历也亲身验证了这个说法。

更难的是,传统白茶的制作要靠制茶人的经验和技艺,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都需要人和时间的相互锤炼和锤炼。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这几乎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奢侈。

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四大白茶产区中,福鼎的白茶制作技艺凭借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政和白茶制作技艺、建阳白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春天去松溪考察,听说松溪绿茶和松溪红茶已经开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可惜松溪白茶还没有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从农耕文化时代到工业文明时代,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历史变革过程中。白茶传统的手工技艺正在转向现代的机械制茶技艺,不变的是核心人物。传统白茶手工制作技艺需要保护和传承,而现代白茶机制技艺需要探索和发展。这是两条平行的路线。最终的追求是做出合意的白茶。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茶。每一种茶的兴盛,都会有制茶人默默付出。

如果你多年来参观松溪白茶,你一定会遇到茶的叙述者,他们一定会是致力于茶的朋友。第一个偶然认识的松溪白茶制茶人是李光发,后来同一个人在福州被朋友极力推荐。这种看似巧合的背后,是有事物规律的。辛辛苦苦泡茶的人,终究不会被这个时代辜负。这几年无意中见证了李光发老师白茶事业的发展。从旧村的白茶作坊,到承包的集体茶厂,再到扩建厂房进行现代化改造,一路上感慨万千。今年的茶话会,李光发老师建议:以后每年都要合影,30年后再回首。想想一定很有意义。同路人曼姐用相机定格了这美丽的画面。

去松溪找白茶,瑞明茶业是必须的。在夫差工作的朋友张宇提到这位先生,熟悉他的人都称赞他。有一个朋友的评价最中肯:张宇是真正的双高人才,高级制茶工程师,高级茶机设计工程师。传统上,传统白茶的制茶工艺一直极度依赖天气,现代白茶的制茶工艺也在努力摆脱来自天气的影响。最大的技术进步是现代设备建立的控温控湿萎凋室。在这方面,张裕有着令人称道的精湛造诣。正是随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青年人才的成长,白茶才有了大有可为的前景。看到我们对白茶的现代制茶技术感兴趣,松溪瑞明的叶弘先生邀请我们一起参观,回答大家感兴趣的各种问题,总是让人收获颇丰。

一个偶然的机会,几年前的秋天,我们在郑州,由于舒兰女士的到场,邀请到了福茶掌门人魏赛明先生亲临现场,为中原的茶友们开了一场专题讲座:原清远谈白茶。本来计划邀请80位茶友,但完全没想到的是,现场挤进了100多位茶友,其中不少人站着听了近两个小时的整场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茶友们,或继续讨教,或要求在购买的书《白茶经营史录》上签名,最后一起合影留念。

回忆往事,恍如昨日,犹在眼前,但不知不觉几年过去了。就像今天,我们再次来到松溪,相约在这个春天的午后喝茶。采摘松溪菜茶制成的松溪白茶,还有来自九龙大白母树的白茶,带着春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味道,一杯接一杯。不知不觉中,我已经陶醉了,这种无法消除的茶感,只是皱着眉头,却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