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茶叶(山水之间茶叶多少钱一盒)
- 茶百科
- 用户投稿
- 2025-07-19 09:47:14
六堡镇一及隅(黄六淮/摄)八月的苍梧大地似乎还没有走出中伏溽热的淫威,依旧酷署难熬。一排青砖墙体青瓦屋面砖石木混合结构的车间里,四五个摊青、杀青的男人低头忙碌着,弥漫的茶叶清香稍稍缓解了潮湿带来的不适。蒸汽从茶壶里冒起,我抬头看着那些竹筐里,除了认识的六堡茶,还有一团团黑叶子、一块块茶果、一串串茶梗和干花萼……这些都能当茶喝吗???“好喝哦,”穿白色短袖衬衫的男人神秘兮兮地对我说道。他随手抓了一泡茶,沏上待客。滚烫的山泉水裹挟着灼人的水气缓缓沏入盖碗,一缕馨香渐渐地飘荡在茶室内。我嗅到了一种至今还没有遇到过的熟谷子的香气。他告诉我,他手上的这泡茶在六堡当地有“咬碎铜钱”的说法。春祀秋祭,社日是六堡民间祭祀土地神的重要节日,一般都在阳历的3月18日前后。社前茶喝起来茶味醇厚,茶气刚猛,回甘悠长。她的制作也许不如熟茶那样精良,可是这泡茶不仅有历史,还更有别样的韵致。它生长于六堡沟壑幽深处,鲜叶经过摇青、杀青、揉捻、烘干、堆闷等传统工艺后,散发出似是而非的松烟味。当滚热的水注入茶壶中,那些封存的浓郁松烟香被再度唤醒,喷薄而出。?“不错,是社前茶。你没喝出来?”?我也品了一小口,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心想:是挺好的,不过再好也就是茶嘛。但退一步说,它的确是好茶,这是早春的第一批茶叶,也就是社前茶,当然比明前茶更加稀有了。?“只有紫芽茶的条索才会如此卷曲紧致!你看这茶比炒青略暗,除了绿茶的鲜香,还有一股熟谷子的香气。喝在嘴里,香气开阔,回甘明显,苦涩度极低……起码十年以上哦——好东西!”他用杯子咕嘟咕嘟大声喝着茶,蹙眉沉思片刻,把杯子里的残渣倒进茶具里,顿时爆发出一阵滔滔不绝的赞美。1976年建厂的六堡茶厂(黄利华/摄)?我们身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建厂的青砖土瓦的老厂房,这里距离六堡镇不到2公里,在这个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的地方,生长着世界上最好的原种老树六堡茶叶。午后的寂静犹如蜘蛛网般漫延于明亮、挺立的四壁间。一道笔直的阳光直射数口杀青炉的灶台。只见点点亮闪闪的尘埃飞舞于光柱之中。周围全是塞满茶叶的大包,这些茶叶都是在工厂外的茶园种植的。穿白色短袖衬衫的的这位名叫覃善航,他是这个茶厂负责主抓生产的厂长,广西百色人。他给我介绍完古法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后,就强调老茶婆才是茶味最正宗的六堡茶。老茶婆虽然被划为粗茶,但釆摘也有讲究。一般只在霜降前后三天采摘茶树老叶子。而这些茶叶经过蒸汽、水捞、杀青、烘干等制作工序后,便会被置于箩筐里存放起来。当然,也有人将茶叶一片一片整理好后串起来挂在墙头,或者灶台上晾干,就像北方人在屋檐下晾挂玉米串一样。如此放置多年后,你很难将它与渥堆发酵后的熟茶混为一谈。刚入口的刹那间,你还以为是一芽三四叶的厂茶,其实是带有烟熏味的老茶婆。这种茶与史传明朝江南的岕茶制作一致,不过岕茶无论陈化多年,尝起来还是新茶的味道,很可惜它现在已经失传了!而老茶婆仍在喝,并且总有一股独特的、甘甜的药香或花香,覃善航兴高采烈地告诉我,这种生产工艺,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在六堡这样闷热潮湿的地方,得有足够的年份才能让茶自然转化,喝到这样的茶,就像是到手的一块老玉,它不一定有精细的工艺,甚至看上去也很笨拙,但都是时间带来的气息,有味且温润——不管怎样,我坦白告诉他,我更喜欢的是另一种饮料。“是咖啡么?”这位茶园主嘲笑问道,“咖啡几乎没什么医学价值——但是每天喝四杯茶却能预防消化不良、心脏病和身体综合机能失调。”我问覃善航他自己一天喝多少杯。??“五六杯吧,”他乐呵呵地回答。?“一般生茶要多少年才能达到这样的陈化境界?”“至少二十年,”他傲然说道,“六堡茶越陈越香,像这类的日常品饮,时间成本确实有点高。”?谁曾想到阳光明媚的六堡镇曾经是一个伤心之地,这个盛产黑茶的岭南古镇,自鸦片战争之后的上百年间,兵灾迭起,一直饱受战争和劫匪的困扰。史料上记载,“自道光末年至咸丰七年城陷,近两百年来未有之变……招募壮勇,散而为盗。始则沿江劫掠,继则横行乡间……道光二十九年,土贼钟敏和、邓立奇各聚数百人窜扰思德、安平、平政、多贤各乡。咸丰五年五月,贺县匪首万余,由浔阳出甘村沿府江掳掠,多贤二、五堡尤被其害。”(同治版《苍梧县志》)当然,游客如果幸运地对此一无所知,也同样可以畅游位于六堡镇区南2公里处的八集山庄茶园,抑或在茶船古道码头和六堡河沿岸的山坪村梯级瀑布群之间举棋不定,把历史的伤痕丢在脑后。?六堡镇合口茶亭(苍梧县委宣传部提供)?相形之下,合口码头的沉寂,和树干枯苍、樟叶森青,依然沉静地伫立在江边的老樟树,以及悬挂在木楼横梁上油光锃亮的老葫芦茶罐,才呈现出六堡镇的真正面目,访客很难不感受到“茶亭时代”一去不返所带来的阵阵愧疚的刺痛——置身于此,人们真该好好去观察与思忖。与此同时,这一带又和汉朝降服赵陀的南越国之后,向岭南施洒甘霖的苍梧郡治广信据点别无二致。同其他地方相比,这里山水相连,沃土成片,气候格外温湿滋润,植被也特别苍翠,到处都是种满茶树的梯田,按照特有的美学与经济原则修剪成整饬的齐腰高度。如今,六堡镇已是华南最大的产茶区之一,大部分黑茶都产自这片丘陵地带,这里还出产独特的玉桂。1693年手绘的苍梧县地图(苍梧县档案局提供)?从这张留存至今的清朝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的手绘苍梧县地图上,可以看出六堡镇所在的区域被标为“茶亭”。据考,“茶亭”在六堡当地是一种类似于亭子的建筑物,主要用于茶商和茶农在采茶季节时收购、交易和储存茶叶。而同治年间修编的《苍梧县志》所附的苍梧县地图里,相同的位置则标注为“茶亭岭”。?清朝同治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关于虾斗茶的记载(苍梧县档案局提供)??清朝同治年间编修的《苍梧县志》所附地图上山心西北(即六堡方向)为“茶亭岭”,同时,也记载了六堡当地的六堡茶实现了茶味“醇厚”的定型。?上述两图互为印证,六堡镇在清代已是一个闻名遐迩的茶叶产销区,以致于“茶亭”取代了“多贤”和“六堡”,成为当地的“地理标志”。?茶园飘香(梁广辉/摄)六堡茶产区主要分布在恭州、黑石、罗荻等地,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以丘陵、低山、银川地形为主,耕地稀少,且土质为砂页岩和花岗岩混合发育成的黄红壤,很适合水源林、松树、篙竹、茶叶、玉桂等植物的生长。每当雨季来临,雨水浇灌着这里醒目的红色砂页岩峡谷和连绵的山岭,山间溪流奔腾,瀑布翻滚,富含矿物质的水质给这里的茶叶带来独特的味道。六堡镇遍地茶山,各式古老的与茶相关工具也随处可见。我们此行除了探访六堡茶的传统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祖先是如何开始种植和制作六堡茶的,这些问题也始终吸引我的好奇。?紫芽(苍梧县委宣传部提供)红芽(苍梧县委宣传部提供)六堡采茶、制茶虽也按节气,但春茶开采的日子却不在“明前”,而在“社前”。我们随着覃善航上山去看六堡老茶园。六十年前,这里茶园面积曾经达到8000亩,到2006年只剩下了100亩。而正是这100亩老茶园,现在成了梧州唯一的六堡原种保护园。沿路我们可以看见好些稀疏茶树,覃善航手指拂过一丛茶叶,示意道:“红芽,味最佳。”覃善航嘴里的“红芽”正是陆羽在《茶经》里所说的“紫为上,绿为次”的紫芽。?一直以来,六堡茶农都采用棋盘式丛栽,用茶果直播有性繁殖的方式种植茶树。他们不修筑梯地,甚至在幼龄茶园间还种上木薯。经过几百年的品种变异分化,形成了四五个小品种组成的群体原种。这些原种绝大多数是青芽,有少量红芽、紫芽(颜色深浅有差异,品质区别不大)。紫芽的茶叶有更丰富的茶多酚和花青素,在缓慢发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转化出滋味物质、香气物质,花青素的苦涩却在这漫长的发酵过程中减弱了。而一般的茶叶经过这样的存放,滋味物质不断释放,待真正品饮的时候,滋味早已大不如前。紫芽茶虽在刚制好时,苦涩重口,但是经过六堡茶的陈化工艺,会变得醇厚、香甜。六堡茶农一直将紫芽与青芽混采同制,并不挑拣,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转化出品质好的六堡茶。??中午,苍梧县人大主任黄海平、六堡镇书记张浚铭和我们一起吃午饭。他向我们介绍六堡镇主产区茶园的情况,除了双贵、八集山庄、黑石顶、芊河、四柳上群等这样的大茶园外,像沁怡、和顺、秀旺、大中等新兴茶园也逐步建成,这必将为六堡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他推荐我们不妨去八集山庄茶园看看,到那里去享受一番自然生态之美。?六堡镇八集山庄茶园(苍梧县委宣传部提供)此时天空正在下着雨,在镇政府领导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一片荒郊野地。这里离六堡镇区不到2公里,我们把汽车泊在半山腰后,又开始沿着山道一路登顶。烟雨霏霏,一处小型茶园美丽的容颜如画轴徐徐展开。从谷底到山顶,绿展翠叠,绵绵延延,一望无际。这里的茶园既无土石裸露的“斑秃”,也无草荒树绝的断层。再抬头眺望远处,那些散落的村寨就像是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这个茶园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六堡镇境内仅有的保存完好的百年古茶园。”陪同我们参观的易章奇说道,“当然,茶园的发展还是十分曲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多数给国营茶厂供应毛茶的茶叶初制厂解散,茶农种茶的经济收入远远比不上八角、松脂,积极性受挫。更加致命的一击来自1985年国际锡价暴跌,解放之后全部出口的六堡茶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马来西亚这个最大的市场。随着马来西亚华人锡矿的纷纷倒闭,六堡的茶农也砍掉了他们的茶树……三十多年来,八集茶园就一直这样荒废了——现在,该茶园由他和另外一名党员干部承包,他们与梧州茂圣茶业公司合作,将荒废的茶园复垦建成一个面积达300多亩的生态观光茶园。??“我们都是生态种茶哦,”易章奇得意地说:“茶园和树林混在一起,不喷洒农药,不施化肥,就是新茶园也这样。”他所说的前面一处新茶园大概也就十年左右,茶树明显长势强旺,枝叶紧凑密集。眺望远处,那些散落的村寨就像是一个个孤岛,深藏在大山深处(莫文英/摄)拥挤热闹的六堡镇在我们身后渐行渐远。从梧桐到理冲,从塘平到不倚,从四柳到高枧,除了峰峦叠嶂、溪涧纵横的山势地貌之外,我看到了六堡的另一面:静谧的田园,古木参天、溪流潺潺,四处散落着土坯墙的木阁楼和几棵稀疏的茶树;运茶古码头、石桥、拱门、茶磨、牛群、飞鸟、狗和鸡等,铺叠出一幅风貌斑驳的乡村图景。尤其当我们深入茶园之乡的腹地时,这种景象随处可见。那里让人想起茶乡的气韵与贫穷,想起那个远遁山林深处、闭关读史著书的陆羽,他高蹈出世,他侧耳松风——即使有先人栽种下的乔木精华作为弥补——摆满了香蕉和木瓜的水果摊上萦绕着人们的说笑声……茶园采茶(陈理/摄)?一次路边歇脚,我喝了一大杯易丽芳家里的古法六堡茶。易丽芳是一个大美女,家住宝平村,她向我递来茶杯之前,我看见她正在挽起发髻,几朵素雅珠花点缀其间,样子显得格外端庄高贵。
茶叶(atealeaf)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大师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采取限量,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中国茶文化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1.嫩度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所谓“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还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2.条索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细紧有锋苗紧细尚有锋苗尚紧实尚紧稍松粗松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3.色泽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制茶过程中,由于技术不当,也往往使色泽劣变。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比如龙井,最好的狮峰龙井,其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黄。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泽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龙井。因狮峰龙井卖价奇高,茶农会制造出这种色泽以冒充狮峰龙井。方法是在炒制茶叶过程中稍稍炒过头而使叶色变黄。真假之间的区别是,真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假狮峰则角松而空,毛糙,偏黄色,茶香带炒黄豆香。不经多次比较,确实不太容易判断出来。但是一经冲泡,区别就非常明显了。炒制过火的假狮峰,完全没有龙井应有的馥郁鲜嫩的香味。-4.整碎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比较标准的茶叶审评,是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各茶类,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5.净度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上述文字,只是非常笼统的介绍。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香气以及叶片茶汤色泽。所以如果允许,购茶时尽量冲泡后尝试一下。若是特别偏好某种茶,最好查找一些该茶的资料,准确了解其色香味形的特点,每次买到的茶都互相比较一下,这样次数多了,就容易很快掌握关键之所在了。国内茶叶品种车载斗量,非专业人士,不太可能每种茶都判断出好坏来,也只是取自己喜欢的几种罢了。我不太在各处的茶叶店买茶,一般是在产地或者是茶艺馆里买,所以一到春天就到处跑。产地的茶总的来说较纯正,但也由于制茶技艺的差别,使得茶叶质量有高低之分。茶艺馆里的茶,价钱比外面的贵出许多,但这里比较容易找到好茶,一则是可以试过知其好坏,二则比较好的茶艺馆的茶,本身就是经过认真挑选的,若无法到产地购茶,也不失为一个选择。还有就是一些比较大的茶庄,可以当场试茶。如果对某种茶很有鉴别能力,则可以到茶叶批发市场去购买,那里的茶,相比于小茶叶店,比较新,且可选的种类多,价格比较便宜。但是我自己的经验,这里一般不太容易找得到非常好的茶,特别是绿茶。因为特级绿茶价钱偏高,茶叶批发市场和小茶叶店因成本的缘故都较少经营,好茶多数被大的茶庄和茶叶公司收购。茶文化知识
茶叶的品质好坏,在没有科学仪器和方法鉴定的时候,可以通过色、香、形四个方面的来评价。而用这四个方面来评定茶叶质量的优劣,通常采用看、闻、摸、品进行鉴别。即看外形、色泽,闻香气,摸身骨,开汤品评。
①色泽----不同茶类有不同的色泽特点。绿茶中的炒青应呈黄绿色,烘青应呈深绿色蒸青应呈翠绿色,龙井则应在鲜绿色中略带米黄色;如果绿茶色泽灰暗、深褐,质量必定不佳。绿茶的汽色应呈浅绿或黄绿,清澈明亮;若为暗黄或混浊不清,也定不是好茶。红茶应乌黑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有些上品工夫红茶,其茶汤可在茶杯四周形成一圈黄色的油环,俗称“金圈”;若汤色时间暗淡,混浊不清,必是下等红茶。乌龙茶则以色泽青褐光润为好。
②香气----各类茶叶本身都有香味,如绿茶具清香,上品绿茶还有兰花香、板栗香等,红茶具清香及甜香或花香;乌龙茶具熟桃香等。若香气低沉,定为劣质茶;有陈气的为陈茶;有霉气等异味的为变质茶。就是苦丁茶,嗅起来也具有自然的香气。花茶则更以浓香吸引茶客。
③口味----或者叫茶叶的滋味,茶叶的本身滋味由苦、涩、甜、鲜、酸等多种成分构成。其成分比例得当,滋味就鲜醇可口,同时,不同的茶类,滋味也不一样,上等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粗老劣茶则淡而无味,甚至涩口、麻舌。上等红茶滋味浓厚、强烈、鲜爽;低级红茶则平淡无味。苦丁茶入口是很苦的,但饮后口有回甜。
④外形----从茶叶的外形可以判断茶叶的品质,因为茶叶的好坏与茶采摘的鲜叶直接相关,也与制茶相关,这都反应在茶叶的外形上。如好的龙井茶,外形光、扁平、直,形似碗钉;好的珠茶,颗粒圆紧、均匀;好的工夫红茶条索紧齐,红碎茶颗粒齐整、划一;好的毛峰茶芽毫多、芽锋露等等。如果条索松散,颗粒松泡,叶表粗糙,身骨轻飘,就算不上是好茶了
纵观中国茶叶史,中国茶叶经历了药用,食用,作酒及饮料几个阶段:以下让我们来切身体验一下茶叶历史的变迁。
茶叶的传说: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神农(其所当的时间大约在伏羲与黄帝之间)上山采药,那天我们的医药祖先边采边尝,不知不觉中已尝了近72种中草药。草药中的毒性令他觉得口干舌燥,浑身非常的不舒服,于是便坐在树下休息,正在这时,几片树叶飘落在他面前,凭着往常的习惯,他又捡起树叶放入口中尝试,可是令他惊奇的是,过了一会儿神农开始觉得身体舒畅起来,口也不渴了,浑身好像一下子轻松了下来,而口中的树叶还留给他了一口的清香。(根据记载,茶叶在中国最早是作为药物使用的。在我国,传说茶是“发乎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茶最初是作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饮料。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起初人们将大的茶叶放在水中煮,茶汤用作药用,嫩叶则作为蔬菜食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慢慢得成为一种珍贵的食品,只为皇家御用。
茶--酒的替代品(茶文化的萌芽)
茶的珍贵,自然而然,茶成为一种奢侈的饮品,有钱人士仅用它来宴请上宾。逐渐的,茶慢慢发展成为了酒的替代品。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了一些以茶养廉示俭的事例。
茶--饮料(茶文化的形成/兴盛)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顶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茶的引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茶的饮用越来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如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尝一瓯茗“《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来两瓯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瓯茶”《管闲事》)。许多著名的诗词歌赋出现于那个时代。世界著名的第一本完整的茶书《茶经》也出于这一时期。同时,烹茶的技术也随之而日益进步,人们饮茶的方式从原先的熬煮茶汤变成了只将沸水冲入干制的茶叶以得茶汤。茶成为了人们间交流的纽带,友谊的桥梁。人们喜欢聚在一起,泡壶好茶,吟诗作乐,享受好时光。
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茶叶的健康价值。茶,成为了和谐与温馨的象征。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乌龙茶是中国茶的代表,是一种半发酵的茶,透明的琥珀色茶汤是其特色。
最能体现中国茶文化特色的当数乌龙茶,因为乌龙茶的品尝比较讲究,冲泡也颇费工夫,因而人们称它为“功夫茶”。
茶的诗句有哪些:_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_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_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_;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山泉煎茶有怀》唐代: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191006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